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1-09-19 17:51彭文菁李莉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15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毕业生高职院校

彭文菁 李莉

摘  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还关乎社会稳定。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分析高职大学生就业现状,提出影响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这一社会难题提供解决思路。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5-0016-04

0  引言

有数据显示:2015—2019年,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分别为322.29万人、329.81万人、351.64万人、366.47万人、363.81万人,毕业人数基本呈现递增趋势。从麦可思的数据可以看出:2017年,高职高专就业率为92.1%,首次超过本科就业率(91.6%);2018届高职高专就业率为92%,基本与上一年持平。虽然高职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有所缓解,但就业质量整体仍偏低,因此,分析和研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基本形势

1.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通过查阅麦可思数据,结合近几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和部分高职院校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

告》可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1.1  就业区域相对集中  2019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就业的占比最高,为22.9%;其次是珠三角地区,占比为20.4%;第三是渤海湾地区,占比为20.0%。结合三个经济区域的毕业生实际占比(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分别为19.0%、14.6%、20.0%),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人才吸引力较强,其次是长三角地区,第三是渤海湾地区。此外,东北、中原地区吸引力较弱,西部地区吸引力最弱(占比仅为2.5%)。这表明高职毕业生在职业区域选择上更倾向于经济较发达、城镇化进程较早、产业布局较为完善的地区。

1.1.2  现代服务业就业比例明显提高  教育业、信息业、医疗业等行业人才需求旺盛,而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传统行业产业就业率明显下降。与2017届高职毕业生相比,2019届高职毕业生在教育业、信息技术服务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就业比例呈增长趋势(增幅分别为20.0%、13.7%、6.8%),

而在建筑业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降幅为11.2%)。

1.1.3  毕业生深造比例持续上升  高职毕业生专升本的比例从2015届的4.7%上升到2019届的7.6%,不仅缓解了目前的就业压力,也为后续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基础。

1.1.4  毕业生薪资水平总体呈现持续上涨的发展态势  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与2015届相比,2019届高职毕业生的薪资起薪涨幅为15.7%,并且毕业生薪资水平与院校的学科特色有很大关系。有数据显示:在理工类学科方面具有较强实力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月收入普遍较高。

1.1.5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持续提升  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持续提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应届毕业生满意度稳中有升,近五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由2015届的61%提升到2019届的66%。

2)随着入职时间增长,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随之提升。数据显示:2016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为63%,三年后提升到67%。并且,在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就职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最高。

1.2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基本形势

以湖北省三所高职院校2019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其整体就业率处于相对较高的状态,最高的学校就业率可以达到98%以上。

在毕业前夕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就业首选方向,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有87.8%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结合进一步访谈分析得知,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因为受父母或朋友的观念影响,会倾向于选择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等“铁饭碗”,择业范围的局限性和就业期望值过高。

在问到是否愿意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岗位时,73.1%的学生选择愿意。从进一步的访谈得知:大多数选择愿意选择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岗位的学生认为只要企业发展前景好,自己所欠缺的岗位专业知识可以通过在工作中学习积累获得;同时担心如果按照专业对口选择岗位,同行竞争压力太大,反而会失去工作机会。

在问到曾经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找工作时,有53.66%的学生选择的是校园招聘,38.21%的学生曾经通过父母或朋友介绍找工作,选择通过社会招聘的学生仅有16.26%,如图2所示。与学生进一步访谈可知:大部分学生认为校园招聘、通过父母或朋友介紹的工作可信度、应聘成功率会更高,而对社会招聘形式因为了解很少,担心受骗或感觉自身竞争实力不强等,所以选择的人并不多。

在问到期望月薪时,35.77%的学生选择5 001元到

8 000元之间,24.39%的学生选择8 001元到10 000元之间,两者加起来超过被调查学生总数的一半,如图3所示。但对比就业实际情况来看,达到这一薪酬标准的学生人数比例小于此比例,并且麦可思数据显示2019届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4 295元,说明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高。

在问到择业时优先考虑哪些因素,请选择最重要的和其次重要的因素时,73.98%的学生将工作稳定性作为最重要因素,其次是薪酬待遇;次要因素中,社会地位为学生所看重(占42.28%),其次为专业对口,如图4所示。

在问到认为困扰高职学生求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时,56.91%的学生认为是学校所学知识与单位实际需要的知识及技能脱节,49.59%的学生认为是就业信息不对称,不能很好地获取适合自己的优质就业信息,如图5所示。

2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2.1  就业选择受限,就业质量不高

高质量就业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虽对什么是高质量就业还未定论,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率高、工作稳定性高、工作岗位与合理的薪资待遇匹配、个人价值与工作岗位匹配、提升与发展空间大等方面。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重点培养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注重的是“应用型”和“职业性”。但由于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还相对狭隘,着重于技能培养,忽视了综合素质教育。根据调查情况不难看出:高职院校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主要分布在基层一线,企业性质和岗位性质较单一,大多数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入职后的稳定性也相对偏低,与本科生相比,就业质量并不高,有待进一步提升。

2.2  专业对口率低,就业指导精准度不高

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不高的现象一直比较普遍,这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利用率不高,同时反映出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不高。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初次就业时并不看重专业对口,一方面说明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就业选择较为理性;另一方面侧面说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仍存在一定偏差,多数毕业生迫于现实,不得不选择与本专业相关度不大的工作先就业,后期再择业,因而也就出现入职后稳定性不高的情况。此外,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精准就业指导还存在指导内容与方式单一、精准度低、就业指导队伍水平不高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在就业市场的受欢迎程度。

2.3  学校的人才内涵培养需进一步加强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适应各个行业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人才技能素质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需要系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意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然而,当前很多学生还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就业引导过程中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丧失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内涵培养需进一步加强。

3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3.1  主观影响因素

高职毕业生毕业时年龄普遍在21周岁左右,正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期,人生观、事业观和价值观尚未健全,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易受父母或朋友的观念影响,导致择业范围过于局限或就业期望值太高,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就业成功率。同时,初入社会所面临的生存、人际交往和职业竞争等压力,以及求职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等,都会引发毕业生焦虑,导致出现心理偏差,甚至会造成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大都设置有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但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或针对性,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以朝向某专业工种或具体岗位的单一性和模式性居多,缺乏对学生寻求自我发展的引导,导致部分学生对自身就业方向定位不够准确,未制定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影响就业。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更无法有意识地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培训,因此缺乏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不能适应社会人才需求,进而对就业产生消极影响。

3.2  客观影响因素

3.2.1  政策因素  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严重,党中央、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各类就業政策来缓解就业压力。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要构建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各级部门在落实职业教育和就业方面积极探索实践,提出许多重大决策,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落实职业教育扶贫计划、落实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等,出台许多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创业担保、培训补贴、创业指导等扶持政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仍存在一些就业政策实施力度不大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高职毕业生就业体系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地方对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不一,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3.2.2  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扩招,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但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发展阶段,市场上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岗位还不充足,使得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此外,随着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企业用工和劳动力市场。再者,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不长,从着力建设到快速扩张仅仅经历十几年的时间,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程度较低,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低于本科生,很多企业在进行人才选择时会更重视对学历的考察,将高职毕业生拒之门外,从而增加了市场矛盾,加大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2.3  学校因素  首先,名气大的学校因其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雄厚的师资力量等,会对毕业生就业起到促进作用。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起步较晚,其社会地位弱于知名本科院校,因此,学生一般无法借助学校的影响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其次,学校专业设置、课程目标与社会需求是否相适应,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有很强的影响。但由于当前高职教育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高职院校还在模仿本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优势,缺乏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未适应专业市场需求,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还存在就业指导队伍水平不高、精准就业帮扶措施存在供需矛盾、就业指导精准度不够、就业指导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很难针对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对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就业教育和指导,严重制约着毕业生的成功就业。再次,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主要通过校园招聘会进行岗位面试,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单一,大多数学生在进行应聘时存在盲目性,意识不到就业竞争压力,因此在就业准备阶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最后,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投入,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也越来越多元化,但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学历层次仍然偏低,“双师型”教师数量仍然不足,素质参差不齐。这些因素不仅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孟志刚.高职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以厦门市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2]朱寺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17.

[3]张保磊.广东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以三所高职院校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7.

[4]郭秋生.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与改进策略[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1):75-78,126.

[5]葛怿昕.国家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J].科教文汇,2020(7):19-20.

[6]张春旸.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对策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11):45-46.

[7]宋迎春,王雨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1):83-84.

[8]刘晓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毕业生高职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