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
道德与法治教学如果脱离生活,就会显得抽象、枯燥,教师要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教师要改变教材至上、目标单一的教学现状,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建立与学生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让课堂能真正回归生活。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感知生活、探究生活,感受探究学习带来的乐趣。
一、课前准备,精研教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强化知识之间的对比联系,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学习统编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九课《珍视生命》第一框“守护生命”时,七年级学生虽然有了思维发散与情感体验的能力,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伦敦进行欧洲最大的救灾演练”这一新闻导入,设计问题:为何伦敦要花很大代价进行大规模的救灾演习?你想对那些不珍视自己生命的人说些什么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活需要,在精研教材的基础上开展生活化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将三维目标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好地服务生活。
教师是教材的二次开发者,教师可以结合生情对教材进行合理改编,充分利用其中的生活资源,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贴近生活,融入生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生活化导入,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产生大胆表达的欲望。教师要结合所学内容,合理选用合适的生活资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五课《交友的智慧》第一框“让友谊之树常青”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新的班级你交到新朋友了吗?你们是如何成为朋友的?教师立足学生生活,激发他们参与分享、探究的热情,从而让他们围绕话题展开交流。
教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开展教学,将生活之识与做人之理有机融合,引领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發展。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多媒体、小组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知识。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二框“爱在家人间”时,教师让学生表演《家有儿女》第二部第46集的情节,让他们体验刘星的烦恼、妈妈的烦恼,说说他们之间为何会产生矛盾冲突。妈妈不让画画,而刘星偏要画画,这是什么样的心理造成的?你赞成刘星的行为吗?如果你是刘星的朋友,正好遇到跑出家的刘星,你会如何做?教师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能体会到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等造成了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意见的分歧。教师引领学生回想父母表扬自己时、与好朋友发生矛盾时、感冒发烧时、考试“考砸”时等情景,让学生填写表格,写出自己与父母关注的问题、关注的重点、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提高与父母沟通的技巧。教师要借助情景化的方式还原生活,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
三、拓展延伸,促进巩固
课后练习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内化,能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很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于表面,所以,教师要将所学内容向课外拓展,结合时事热点、生活事件设计练习,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九下《同住地球村》第一框“开放互动的世界”时,教师针对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制裁这一热点,让学生针对“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是有利还是有弊”展开辩论,让学生感受经济全球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同时也存在着风险与危机,所以,要顺应历史潮流,以开放的心态参与竞争,同时,也要为应对各种困难做好准备。又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三课《发现自己》第二框“做更好的自己”时,教师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感受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所取得的进步,给进步的自己写一封信,写自己的可贵之处,表达对自己的欣赏。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学生也可以制作一个书签,写出自己欣赏的名人名言,或激励自己的一段话。这样,能在悦纳自己中获得成长。通过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以多样的方式促进对知识的吸纳与理解。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融入生活理念,以生活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提升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