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慧洁
对于“作业”的认识,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师还是存在一些困惑的。什么是作业?课内作业还是课外作业?通用技术学科的作业是什么?作业应该如何设计和实施呢?作业对我们的教学有什么意义?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探讨通用技术学科单元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2019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研制了《上海市中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它开篇就明确了作业的定义——一般是指学校教师依据一定目的布置并且由学生利用非教学时间完成的学习任务。这一定义说明作业首先要有目的性,也就是要明确作业目标;其次作业是在非教学时间完成,也就是定性为课后作业;最后说明了作业是学习任务的一种。
通常课后作业可以有多种形式,包括阅读作业、口头和书面作业、实践活动作业等。对于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来说,阅读作业可以是课后资料的查找和收集;口头和书面作业可以是围绕某个技术问题的探究和讨论;而实践活动作业则是通用技术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作业来说,最具有优势和特点的一种形式。《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和物化能力,都预示着学生主要的学习模式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的作业主要是基于项目或任务的实践活动作业。
首先我们对于基于单元规划的作业设计和实施要有以下认识。
1.突出单元作业重点
在核心素养指向下,确定单元作业目标,有助于教师把握单元重点,减少过于细节化的作业要求,改变针对低水平目标进行重复操练的现象,为设计发展高阶思维要求的作业留出空间。
2.增强课时作业之间的关联性
教师围绕单元作业目标,对各个课时的作业目标、类型、难度、时间等进行整体设计与统筹安排,既有助于确立不同课时的侧重点,也有助于增强课时作业之间的整体性与关联性。
3.提高作业安排的递进性
教师针对同一单元作业目标,或围绕特定作业功能,在不同课时中设置作业,形成具有递进性的作业系列,持续发展学生关键能力,有助于从中观层面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4.充分发挥教学、作业、评价等的协同作用
教师立足于单元整体把握学科课程要求,对目标、教学、作业、资源等进行整体理解把握和系统设计实施,加强各要素间的呼应和联系,可以改变教学、作业、评价相互割裂的状态,更好地发挥要素的协同作用。
5.增进作业设计、批改、分析、讲评的联系
学生完成作业后,根据作业目标和内容的设计,进行有效的批改、分析和讲评,才能体现作业价值的最大化,有助于提升作业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人教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1》第二单元的作业设计为例,该单元可以有效地融合单元设计和专题化设计来开展教学。根据整个单元的主题“技术设计过程”以及课程标准中对于该单元教学内容提及“(3)熟悉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经历发现与明确问题、制订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优化设计方案、编写技术作品说明书等技术设计环节的实践;(4)根据设计的一般原则,运用一定的设计分析方法,制订符合设计要求的完整设计方案。并通过技术试验等方法,对多个方案进行比较、权衡和优化,形成最佳方案的要求”可以看出,本单元主要是围绕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原则展开的,再结合教材第二章“技术设计及表达”的内容来看,其中贯穿了整个单元的最主要的教学载体就是爬楼梯手拉车的轮子设计(见图1)。因此,进行本单元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将爬楼梯手拉车及车轮设计作为整个单元的大作业,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相应的课后小作业,以补充课堂中来不及完成的部分。比如“计算机辅助制图”这一教学内容的作业,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课堂主要侧重在计算机辅助制图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的学习,因此可以把爬楼梯手拉车车轮建模设计的学习要求,按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和分层任务布置,充分发挥作业与学习活动的单元整体性、关联性和递进性,同时在作业点评的过程中,又能将作业形成的资源反馈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形成教学、作业、评价的协同作用。
图1 爬楼梯手拉车及轮子
从单元角度设计作业,首先要对整个单元的作业内容有一个规划,具体到教材第几单元、单元作业目标、单元作业内容、作业编码、作业名称等信息的梳理和设计,有助于教师从更宏观的角度进行作业规划。“单元作业设计规划表”的设计,就是用来辅助教师进行单元作业规划的。
有了整体规划后,接下来就要细化具体的每一个作业的设计,因此就有了“作业设计工具表”。作业设计工具表可以从作业目标、作业情境、资源条件、任务描述、小组分工、成果规格等栏目来考虑和完善每一个具体的作业的任务要求。以第二单元的作业设计规划表为例,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第二单元作业设计规划表
表1中的“作业编码”包含了教材+单元+课时+作业编号,比如作业编码ZY01020109中,“ZY”指作业;“01”指必修1;“02”指第二单元;“01”指第一课时;“09”指作业编号。
根据单元作业目标,我们设置了编号从ZY01020101到ZY01020109的作业内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作业可以是每课时对应的小作业,也可以是多课时对应的大作业;作业可以是有答案范围的封闭性作业,也可以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作业。编码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增加或减少相关的编码信息。以编号为ZY01020101的“发现和明确问题”作业为例,作业设计工具表如表2所示。
表2 “发现和明确问题”作业设计工具表1
在上述作业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尝试在平地上搬运重物上楼,并尝试使用普通手推车、折叠行李车等方式搬运重物,会发现一般的推车不能跨越楼梯的台阶,推车上的重物也容易掉落。这种在具体的细化的任务活动中也许会发现问题,但只有经历真实的实践活动才能发现真问题,寻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作业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根据上述实施案例,我们可以梳理出单元作业设计的一般思路。首先是明确作业目标,学生通过本次作业能学到什么,掌握什么,巩固什么,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其次是创设情境,体现作业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明确资源条件,帮助学生认清作业实施的条件和环境;任务描述,对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在任务描述中要注意适当引导,使学生对所需用到的技能范围有大概的认识,但又要注意防止学生思路受到限制。最后是对作业成果进行展示交流,激励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
作业的设计和实施不仅仅是对学生而言的,同时更可以成为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和助力。哪些作业适合成为教学资源?选择作业作为教学资源时要遵循哪些原则?作业作为教学资源的一般路径是什么?
通常来说,作业要作为教学资源必须具备可呈现、可讨论、可借鉴、可拓展这四个关键要素。基于此,我们在选择作业作为教学资源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原则: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或交流,可以取得最大的效益。
(2)真实性原则:实践类作业作为教学资源必须是学生的真实实践成果,不能为了授课进行人为的作假。
(3)目的性原则:作业作为教学资源需与后期的教学形成关联,因此需要根据目标精选作业案例。
(4)尊重学生错误原则:作业中不仅可以将正确的学生作品作为教学资源,而且有时有问题的学生作品还可作为更有教学价值的教学资源。
作业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同时也是教师的教学资源。例如,第二单元中的“设计的原则、分析和优化”这一课时就很好地呈现了作业作为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学生经历了“制作原型或模型”前一课时的学习后,完成爬楼梯手拉车轮子模型的零件制作和初步组装作业(见图2)。
图2 爬楼梯手拉车轮子模型2
本节课的导入部分就是要组织学生进行上节课“制作原型或模型”的作业作品展示。根据小组分工,每组派代表把合作完成的模型作品进行展示,交流制作中的设计思考和问题,其他组的学生对展示作品提出疑问或建议。经过全班的交流以后,各组再形成后续的优化方案,继续完善爬楼梯手拉车轮子模型的制作。本节课中引入部分的资源就是学生的作业,由于是学生形成小组来进行交流和互评,所以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小组之间的关注。这些不仅能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同时也为教师在技术设计的分析和优化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资料。
当教师将选出的作业作为教学资源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开展教学:首先可根据教学情况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遴选学生的作业,对这些作业先进行一定的预设、分析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与后期的教学形成关联;最后有效无痕地融入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在备课、教学、评价中的协同作用。
我们如果能从单元视角进行作业规划和设计、注重大作业和小作业的融合,同时尝试利用作业形成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有效性,那么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探索中我们一定能走得更远。
注释:
1. 选自上海市南洋中学夏俊老师的作业设计。
2. 选自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陈向东老师的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