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叶青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有关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学生的综合发展不仅依靠多学科的整合与沟通,同时也要通过学科自身的功能转换来实现,即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不断加强学科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能力和方法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综合性作业作为学科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科育人功能上独具优势。因此,聚焦学科综合性作业的内涵、特征、现状和实施要点进行分析,不仅能进一步拓展学科教学研究的视角,也能极大地丰富综合性作业的内涵。
国内关于综合性作业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有较长一段时间,研究者普遍认同综合性作业的目的是从作业视角来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融、促进学生构建有机统一的知识结构。一般而言,综合性作业是“指有意识地让学生采用多学科的方法和语言对一个中心主题、观点、问题或实际经历进行考察的知识获得与作业过程。它的目的不在于对学科知识的操作与重现,而在于细致地识别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学科知识综合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1]
在当前仍以分科课程为主导的学校育人体系之下,学科综合性作业是一类特殊的综合性作业,也是一类特别的学科作业。它虽然以某门学科为主导,但是不局限于一门学科之内,而是通过具有综合性的作业任务要求,引导学生体会学科知识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它是一种伴随学科教学实施的综合性、实践性的长周期作业,与学科教学相辅相成,满足学科知识能力的整体性发展诉求,有助于形成学科思想方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具体来说,学科综合性作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学科综合性作业的目标、内容、类型、难度、时间、完成方式、评价方式等都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作业主题往往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任务要求和完成过程均以相关的学科知识为重要载体,并与教学活动实施进程相匹配。
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有些学科本身综合性、实践性比较强,内容组织围绕主题和活动,教学实施注重实践和体验,比如英语、道德与法治、地理等,综合性作业主题更加丰富,类型更加多样,实施更加常态化。而部分结构性比较强的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综合性作业的实施形态更加稳定,任务的规格要求更加明确,完成结果的质量指标也更加精细。
学科综合性作业注重真实的问题情境、关注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并且在任务要求、完成方式和成果形式上极具开放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问题解决能力与合作能力,促进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学科综合性作业以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任务来驱动学习。其中任务具有综合性并涉及广泛的知识能力和生活素材,完成方式强调充分的实践体验,成果展示注重挖掘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学生需完整经历准备、计划、实施、总结、反思的过程,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内化和整合知识、发展综合素质。
学科综合性作业尤其强调学习活动充分展开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体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然依托于某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且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在长周期的作业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活动与作业混淆、作业过程难以跟进、常态化实施较难等问题。
由于学习活动和综合性作业二者在内在要求和实施进程上的关联性,实践中往往出现“重活动形式、轻任务内容”“活动内容与任务要求缺乏内在一致性”“将综合实践活动直接等同于综合性作业”等问题,导致学习活动轰轰烈烈、学生的实质性发展和获得感不高。诚然,综合性作业与学习活动密不可分,但是不能将作业作为学习活动随意的结果输出,应该从作业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架构,基于综合性作业目标和内容开展恰当适宜的学习活动,不能直接等同。
学生完成综合性作业的时间通常是非课内时间,由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大部分的学习活动处在学生自我监管的情况下,尤其是内隐的学习过程和课外时间的学习活动,教师难以及时跟进和充分了解。这导致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质量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过程质量难以有效监控和评估。
综合性作业由于具有任务范围广、难度要求高、实施周期长等特点,教师往往将其安排在非正常教学时间内,作为学期长作业或者暑假作业来实施,贴上“非常态化”的标签。非常态化的实施,可能导致的后果有,一是综合性作业与教学脱节,师生往往将综合性作业视作教学之外的“额外任务”,忽视了教学内在的综合性,特别是单元教学本身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二是综合性作业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脱节,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不是一个事后补偿的结果,而是在学生亲历当下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养成的,是关于“当下”、基于“当下”的生活经验的自我构建;三是当综合性作业设计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进程不匹配时,师生往往视之为外在附加的任务,导致师生的负担感加重。
如何理解综合性作业的常态化实施,并非要达到每天、每次的频率,而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系统规划,整合单元知识内容,结合生活经验,设计真实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或单元学习结束后,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科综合性作业设计中,真实的、有意义的情境创设尤为重要。除了纯学科认知情境以外,学校生活体验情境和社会生活体验情境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情境可以是具体的一堂课、一个活动,也可以是学生所处的具体环境或者是一类大环境。以案例1“夸夸我家乡”综合性作业 (见图1)为例,教师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作者通过文字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设计了“家乡”的作业情境。“家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而家乡的建筑、民间艺术和小吃等,更是学生可看见、可触碰、可品味、可感受的具体实物。该作业与单元教学内容呼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能够让学生在具体实物的感知中逐步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这种情境不仅贴近生活,更能让学生找到具体的生活素材,并且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的生活经验。
图1 “夸夸我家乡”综合性作业[2]
具有挑战性的表现性任务应该成为教师设计学科综合性作业时的首选,这些任务可以最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深层学习。这类任务往往包含一系列相关的子任务,可以按照任务进程或知识能力侧重点进行层级分解,以帮助学生明晰作业完成的路径,并与单元学习进程保持一致。在案例1中,学生先后学习课文《家乡的桥》《摇花船》《扬州茶馆》,逐步体会作者通过写家乡实物、风俗来抒发思乡之情。而在“夸夸我家乡”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作业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在学完第一篇课文后,先呈现作业任务整体要求,包括“查找资料—口头表达—写作”三个方面。然后对应各个课文内容,设计相应的分解任务,即学习《家乡的桥》之后学生搜集家乡代表性建筑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在学习《摇花船》之后学生收集家乡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的资料,在学习《扬州茶馆》之后学生进一步收集其中一种小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完成资料卡内容填写。最后一个课时学完之后,学生基于资料卡进行口头表达——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单元测试中的写作则是进一步呼应,让学生在资料查找和口头表达的基础上将生活中的体验书写成文。该作业从单元学习进程出发,对作业内容和任务进行合理分解,不仅有效化解任务难度,也引导学生在分步完成中逐渐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使作业完成过程与单元学习进程一致。
一般而言,学科综合性作业的情境和任务形式可能与传统作业存在一定差异,任务难度相对较高。因此,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时,可能存在复杂问题简单处理和片面处理,或者是不知从何下手、无法准确分析情境任务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把握学生学情和情境任务特点的前提下巧设作业完成的学习支架,使学习任务具有适度的挑战性,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最近发展区内。支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且合乎任务展开的内在逻辑,支架可以是范例、问题、指导、图表、认知工具等。在案例1中,教师提供了一个资料卡片作为学生理解和组织家乡特点的概念框架,卡片包括家乡的建筑、民间艺术和小吃等内容,其排列顺序与学习内容顺序一致,引导学生从三个具体的要素来把握家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完成任务的具体路径,另外卡片的形式以及利用图片文字来整理资料的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并借助直观实物让学生思维过程显性化。
学科综合性作业要达到最佳的综合育人效果,可以借助多种类型的完成形式来丰富学生的过程体验和固化学习成果。案例1中,教师设计了“填写资料卡”“口头介绍”“写一写”三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作业,既体现了综合性作业内在的层次性和结构性,也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作业形式中充分展现个性和观点。案例2中,教师结合初中物理“简单机械”的单元主题,设计了“抛石机”的作业任务情境并贯穿整个单元(见图2),在第1课时、第3课时、第4课时、第6课时结合具体内容设计了难度水平一般的基本练习,分别为:在抛石机复原模型图上画出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分析抛石机的杠杆类型并说出设计用意;给抛石机设计一个滑轮;测量抛石机投射石块的大致功率。这些作业有助于考查学生对杠杆概念、杠杆分类、滑轮概念、机械功率的知识理解,也促使学生从不同的知识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抛石机。待学生知识储备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在第8课时设计了“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抛石机投石的工作原理”的作业,这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来解释抛石机的工作原理,达到单元知识的整体理解和综合运用。在“抛石机”的任务情境中,学生不断地破解其中的部分物理原理,最后将其整合为综合性知识理解,建立部分与整体的内在关联,也帮助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实现学以致用。
图2 “抛石机”长作业[2]
在综合性作业实施过程中,从感知问题情境、理解任务要求、选择完成方式到确定解决方案、评价作业成果,学生个性的展现和培育都应贯穿其中,以此实现作业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积极作用。作业成果展评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它集中体现了作业的价值导向,更决定了作业实施的实际效果。在展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允许学生在符合总体要求的情况下以个人青睐的方式展示作业成果,鼓励创造性的表达;其次,可以提供评价标准和工具,组织学生围绕作业成果进行交流讨论,在充分了解同伴的设计意图、完成思路和成果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最后,注重对作业成果的转化和再利用,从中挖掘内容与内容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将作业完成的方法和成果整合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之中,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