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迪
钱仁康先生在《〈老八板〉源流攷》中说道:“《老八板》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一首生生不息的传统乐曲。……‘工工四尺上’的基本旋律具有巨大的渗透力,常被吸收到各种器乐和声乐作品中去。”
钢琴是西方音乐的代表性乐器之一。自20世纪30年代,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横亘出世以来,用钢琴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融合中西方文化表现中国音乐的神韵成为几代中国作曲家致力追求的目标。“八板”这一民族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被不同的作曲家汲取营养,结合不同的作曲技法创作成风格迥异的钢琴音乐作品。归纳起来看,“八板”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曲式结构、变奏手法、调式、调性……等几个方面。在此,本文尝试以《花八板与湘江浪》、《大八板》、《八板引》、《八板》这四部钢琴作品为例,分阶段探究“八板”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运用和拓展。
赵元任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作曲家。是我国近代史上文理兼通的奇才。1910年,他考取清廷庚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后入哈佛大学学习哲学,于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期间,他选修了音乐,学习了西方的和声乐理。赵元任也被认作是中国第一位能成熟运用西方和声与转调技巧的作曲家。除了《花八板与湘江浪》,赵元任还作有《和平进行曲》、《小朋友进行曲》等钢琴作品。
《花八板与湘江浪》(发表时的译名为:The Fancy Ba Ban and Waves of Xiang Jiang)创作于1913年,比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创作时间还要早了整整21年!这首作品也被认为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起点。
《老八板》的旋律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湘江浪》是流传在江苏一带的民间小曲。以赵元任先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谙熟,我们不难理解为何他会选择“八板”和“湘江浪”作为他音乐创作的起点。
“花八板”中的“花”在这里指的是在音乐素材上,对老八板的旋律进行了加花、变奏,使旋律更为华丽(谱1),原版老八板的节拍在这里被“增值”拉长了,从速度上来说,这首“一板三眼”的四四拍作品应属于“中花八板”。
谱1:赵元任《花八板与湘江浪》
《花八板与湘江浪》是一首典型的单二部曲式,由“八板”与“湘江浪”两个乐段组成。其中,“八板”部分主要是采用了《老六板》的旋律,调式是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曲调,和声语言则是“西方外来语”,用西洋大小调的和声理论在低音线条进行对位,旋律上用装饰音来“加花”。作为一个中国钢琴音乐的先驱者,《花八板与湘江浪》是西方作曲理论“洋为中用”的一次探索,赵元任突破了中国传统以单音体系线性思维为音乐主要表现特征的创作手法,结合西方作曲理论和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开始尝试对曲式、调式、和声方面的探索实践,因此在中国音乐史上必有一席之地。
军驰(1935-),国家一级作曲。1976年至今为中央歌剧院作曲家,四十多年来创作大量声乐、器乐作品,并多次获奖。如交响曲《鹰之歌》、交响诗《龙之舞》、交响组曲《金色的秋天》、混声合唱《灯塔颂》、《国歌,我心中的歌》等作品,并著有《现代京剧音乐创作经验介绍》、《交响曲艺术史》等论著。
董维松先生在《从音乐发展逻辑看〈八板〉的结构》中讲到:“《八板》是具有三部性,它与西欧传统再现三部曲式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我的结论《八板》是以起部(呈示)——展部(发展和引申)——落部(结束)为总体的结构。而其中又套有‘上下句式’‘起承转合’等结构原则的带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三部结构’。
军驰的《大八板》是按照慢-快-慢的速度发展起来的再现单三部曲式。A段采用了二声部的复调写法,“工工四合上,合四上”的核心音隐藏在高声部的旋律中,旋律素材主要提取了老八板中的第一、第二个大板。上下两个声部的旋律线条都质朴亲切,极具中国风味;
谱2:军驰《大八板》
B段则是欢快热烈的快板,且在调性选择上,A段为G徵调式,B段为G宫调,这几点都与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一致。光听第一小节时甚至会有一种《牧童短笛》的错觉,不一样的地方是《牧童短笛》的第三段主题再现时采用了“装饰加花”的手法,用装饰音把旋律装饰起来,而《大八板》则是完全再现了A段主题。
军驰大八板曲式分析如下:
?
王震亚(1922-2019)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一生致力于传统音乐的教育和研究,并注重引进和吸收现代西方音乐的风格技法,在传统音乐与现代西洋技法的有效融合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为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除《八板引》外,王震亚还作有《内蒙民歌主题变奏曲》、《儿童音话》、《沂蒙山小调》等钢琴作品。
王震亚的《八板引》(谱3)是一首“托卡塔”式的作品,全曲由左右手快速交替演奏和弦。王震亚还写过一首钢琴小曲《老六板》(谱4),网上相关资料较少,无从考证这两首作品究竟哪首写在前。《老六板》也是托卡塔式的,相较《八板引》较为简单,全曲仅31小节,更像是一个乐段。《八板引》则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老八板的旋律分别安排在呈示部与再现部首尾相呼应。此外,除了保留了八板主旋律的主要素材,在节奏上,“3+2+3”,“4+4”这样的节拍规则也贯穿了全曲。《八板引》的织体和声音程大多是纯四度,这是中国五声音阶中常用的和声材料,因而更凸显了乐曲的民族性。
谱3:王震亚《老六板》
谱4:王震亚《八板引》
陈怡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1986年获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硕士学位,同年获奖学金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随周文中及达维多夫斯基教授学习作曲,1993年以优秀毕业论文奖获博士学位。陈怡近年来活跃于世界音乐舞台,2001年荣获全球专为作曲家而设的金额最高大奖——美国国家文学艺术院颁发的艾夫斯作曲家奖,2005年入选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终身院士。《八板》是陈怡1999年应邀为美国卡耐基音乐厅的《千年钢琴书》而作,该作品被收录于《二十世纪优秀钢琴作品集》。
这首《八板》不管是从篇幅、结构、和声、调式上来说,都要比前面三首作品复杂。开篇,陈怡用12个小节将八板的第一、第二大板主题旋律通过钢琴高、低声部交替的方式予以呈现,并用五声调式的装饰音加以润饰。
第一大板:♭B、♭B、♭E、♭A、♭G(#F),#C(♭D)、#D(♭E)、#F(♭G),♭E、#F(♭G)、♭B、♭A;
第二大板:♭B、♭B、♭E、♭A、♭G,#C(♭D)、#D(♭E)、#F(♭G),♭B、♭A、♭G、♭E、♭D)
谱5:陈怡《八板》第1-12小节(见下页)
其中,“工工四尺上,合四上”这几个音是具有《八板》象征意义的灵魂动机,这个主题音调贯穿了全曲,在不同的音高上发展,不断深化音乐形象。
谱6:陈怡《八板》第193-202小节(见下页)
在创作中,陈怡还有意识地将八板音调(五声)与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法进行了有机融合,例:62-63小节处,左手低音部是一组十二音列的完整呈现,64-66小节的四音和弦,从横向上听,是从主题音调“工工四尺上”提取出来的四音动机B、E、A、G,从纵向上看,陈怡正是运用了前面两小节十二音构筑了这四组和弦,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作曲技巧相糅,既有五声音调的古意,又具现代感。
除了在音高材料上对于八板主题音调的应用,陈怡还将八板特有的节奏组合在结尾处予以呈现。在左右手以同样的单音进行了一连串的爬升后,直至钢琴最高音c5,在这里作曲家巧妙地用八分音符的三连音作为基本节拍,用倚音来划分乐句,用68个c5完整演奏了八板的节奏。这种音响效果打破了小节的重音规律,在听似“无序”的节拍中恰恰是八板有序的节奏排列,对八板体曲式进行了呼应。
谱7:陈怡《八板》第238-253小节(见下页)
除了钢琴作品《八板》之外,陈怡还将八板元素运用到了她多部作品中。如大型管弦乐作品《四季》、《钢琴协奏曲》、室内乐五重奏《春夜喜雨》、室内乐四重奏《气》、八重奏《烁》等。陈怡认为:“民族的东西应该是一种长时期的文化积淀,是作曲家将这种自觉的积淀自内心外化至作品中、音乐中。这里,民族性是血液,是语言,是文化,是在音乐中自觉不自觉地一种融会贯通,由不得你刻意地去做出来。而这种自觉的积淀与外化,不仅需要不断学习,还需要创作的锤炼、经验的累积与实践的检验。”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这种既具有民族情怀,又具有国际视野,同时又带有自己个性化思考的钢琴曲不仅丰富提升了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同时也让世界进一步了解并认同了中国音乐。
谱5:陈怡《八板》第1-12小节
谱6:陈怡《八板》第193-202小节
谱7:陈怡《八板》第238-253小节
综上,“工工四尺上,合四上”这一简单朴素的旋律,之所以能在中国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其独特的“八板”体固定结构模式,不断地通过加花、添眼、减字、变奏等手法,在宫廷和民间得以拓展完善和衍伸传播,由此成为了中国民间音乐史上的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其中,中国广袤疆土上的地域风情和多民族的文化特质是其传承发展的大舞台;我国种类繁多的民族乐器是其传承发展的有效载体;大量的民间艺人和欣赏者为这一朴素的旋律注入了经年不息的生命力和变体创新的催化剂。另外,中国“以乐入诗,以诗状乐”的诗性文化是其蜕变升华的文化意境,并造就了其民族音乐独特的中华艺术神韵。
将民族音乐特色在以钢琴为代表的西洋乐器中得以展示,以及将西方的作曲手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进行嫁接融合,是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趋势。“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种融合不仅为中国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素材与源泉,给以“八板”为代表的民间音乐传承重续了活力,同时也为不断发展创新的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在世界音乐殿堂绽放异彩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从1913年赵元任先生的《花八板与湘江浪》到1999年陈怡老师的《八板》,体现了中国作曲家在钢琴作品民族化道路上的探索历程。作为中国钢琴音乐的探索者、先驱者,赵元任先生第一部钢琴作品的和声语汇还完全是西洋化的,王震亚的《八板引》与君驰的《大八板》则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上,在作品构思、曲式上有了更多的探索与实践。而到了陈怡,她已经完全可以用自己的音乐语言,出神入化地运用西洋调式和中国调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创作了。由此可见,这一历程实质上是一种传承发展和借鉴吸收的探索,是寻根与前卫的探索,更是一种以“八板”为代表的中国民族音乐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的探索。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感恩并以此文向那些将“八板”这一民族音乐文化遗产,通过不同的作曲技法创作成风格迥异的钢琴音乐作品并推向世界的大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