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言教学的要素之一,是综合语言运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笔者总结了多种教学活动中的呈现方式,用以引导学生“悦”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本;阅读教学;学习兴趣
【作者简介】张春英,山东省北镇中学。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英语教学中,词汇、阅读、语法可以说是构成英语语言的三大要素。而其中的阅读可以说是教学中的中流砥柱。对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英语水平的主要方式。然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建立在“悦读”的基础上的。但是根据笔者观察,发现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英语阅读不感兴趣的趋势上升。笔者经过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与同科老师的交流以及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单调乏味。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英语阅读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又使得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完全放开,对学生不信任,有的把阅读课上成了语法课,纠结于知识点的掌握;也有的把阅读课上成了翻译课,整堂课成了老师的一言堂。老师疲惫不堪,而学生并不领情,因为他们丝毫没有感到阅读的快乐。
2. 缺乏文本背景知识介绍,忽视课堂育人。回想我们小时候读金庸的小说,为什么我们沉浸其中不能自拔?除了故事本身对我们的吸引,另一个原因就是,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时代背景。因此,我们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也在了解历史。如果一篇文章孤立无援,就成了空中楼阁,给人的感觉有太多的虚构感,从而少了真实存在感。同时,阅读中只强调字面理解,忽视了文章本身的教育意义以及对读者的影响。
3. 学生词汇量少,没有养成英语阅读习惯。如果上面两个问题是老师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应该就是学生的问题了。词汇量是阅读的基础,词汇的匮乏使得学生在阅读时感到吃力,在理解上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畏难心理让他们在阅读初期就丧失了信心。
针对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以上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变“阅读”为“悦读”,策略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让学生“悦”读的教学策略
1. 运用身边行为进行趣味导入。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谈论身边的人或事是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因此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在阅读前的准备活动中先导入学生的实际活动,从自身行为入手,逐步渗透到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nit 1 “Jane's diary”,时,由于本篇文章是一篇日记,所以在阅读前,老师先和学生交谈,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on Sunday? 这种笼统性问题可以让学生集体回答。然后进一步追问个别同学:Did you have a happy weekend? What did you do? 幾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用一般过去式谈论自己的某一天,由于是发生在他们自己身边的事情,因此学生们热情高涨。然后老师进行自然过渡:Then how about Jane? Did she have a good time on Monday? How was the weather? Do you want to know? Please read Jane's diary and find the answer。由于有阅读前学生谈论自己过去行为的热身活动,学生们的积极态度为后面的阅读打下了基础。没有抵触情绪的阅读是一种自然的活动,学生处于一种主动寻求答案的求知状态。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主动性受到了启发,从而处于一种“乐学”的状态。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究竟什么样的课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张楚廷曾在《大学里,什么是一堂好课》中提出,“能够在课堂上唤起学生发问,提问的课算是更好的课”。那么,如何让学生发问并成为一堂好课呢?
首先,笔者在Fast Reading中尝试了一下“翻转”教学。
面对一篇文本,要想快速获取信息,一般我们要弄清楚when, where, what, who以及how。如果这些问题由老师提出,90%的学生能迅速在文本中找到相对应的答案。如此以来,优等生没有凸显出学习中的优势,从而会感到乏味。为了激发所有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笔者先从优秀生入手。最初,让两三名优秀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带有问题的PPT,让其他学生可以根据问题获取文本大部分信息。相对于寻找信息,问题的设置是一个挑战,因为需要注意到时态的运用,助动词或be动词的使用等。优等生进行了尝试后,逐渐扩散到小组,再扩散到全班。这一策略的实施分三个阶段,一个学期完成。到学期末,75%以上的同学可以就文本进行灵活提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其次,在Careful Reading中,对于长难句的理解,也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老师先是根据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而问题的答案正是老师所需要解释的或者是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学生或许可以根据问题能找到答案,但是对于这些长难句的句法分析把握不准,如此一来,学生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问题,而老师的解释也显得顺理成章。比如教学人教版(Go for it.)九年级Unit5 3a时,针对第二段,老师提出一个问题:What did the author realize? 85%以上的学生能快速找到答案:He realized that Americans can hardly avoid buying products made in China。然而当老师让大家仔细分析这个句子,尤其是注意句子中动词的各种形式时,有10%的同学会注意到句子中made这个形式似乎无法解释。于是,老师提出前面出现过的an English movie called Toy Story,an old man called Scrooge等,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过去分词做后置定语的用法。《学记·礼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长难句理解这一步,在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找到答案,然后学生发现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等步骤中,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一种完美互动。互动,是一种影响和奉献,也是一种反馈和更正。学生在表达过程中,表现欲得以满足和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阅读也不再枯燥。
3. 完善文本背景,实现课堂育人。任何形式的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文本的存在都是顺应时代背景而出现,并对读者有所影响,从而具有一定的意义。阅读的本质意义在于赋能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从而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对于英语阅读,我们不能脱离这个根本。而我们的课堂,更不能让“育人”这一核心缺席。
英语阅读文本是一种可以让我们用其他语言来了解世界文化的载体,因此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背景与意义。例如,人教版(Go for it.)九年级Unit 9中“Sad but Beautiful”,文章讲述了中国民间艺术家阿炳的故事。对于目前的孩子来说,阿炳以及他的《二泉映月》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相对于目前的各种流行音乐,他们甚至对二胡这种乐器也没有太深的印象。笔者在教学时,在不同的班级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一种是运用《二泉映月》导入,让学生谈感受,结果很多学生没有听出乐曲的凄美,相反,他们认为很搞笑。这一开端让后来的阅读进行得不顺利,尤其是情感教育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另一个班,笔者先进行了背景介绍: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阿炳靠卖艺维持生计,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然而生活的艰辛没有让他失去对美的追求。尽管双目失明,但他心灵至美。也正是这种面对苦难不服输的精神,使他创作出了不朽之作《二泉映月》。”
简单的介绍,使得文章有了背景归属,以至于接下来的乐曲欣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们似乎在那一时代背景下欣赏音乐,体会到了音乐所带来的凄美的感觉。在课后的调查中,有的学生说,在读第二段阿炳生平的时候,感觉像是在读一个故事,阅读的过程中,急于了解后面的内容。这种具有强烈了解文章内容的意愿,不就是我们读小说时的状态吗?这样的阅读从一定程度上达到真正的愉悦,从而实现了阅读带来快乐的目标。
4. 多维度拓展词汇,为阅读扫清障碍。词汇之与阅读,好比是鱼儿与水的关系。阅读如水,词汇如鱼;有水的地方就有鱼,但是,一旦鱼儿离开了水,也就不能存活了。也就是说,词汇只有在阅读中才会有生命力,这一比喻足以说明词汇在阅读中的重要性。很难想像一个词汇欠缺的学生会对阅读感兴趣。鉴于此,笔者在阅读教学注意了词汇的教学策略。首先,对于生词,指导学生运用上下文的语境推测词汇含义,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挑战的感觉。其次,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故事性强的原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词汇。比如,《夏洛的网》《秘密花园》和《小王子》等,在初二下半学期一些优秀生就可以阅读了。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去享受故事情节带来的愉悦,如果不影响阅读,尽可能地去忽视生词,除非生词影响到了对内容的理解,否则不去查阅词典。但是,实际上,在整本书中,有很多单词出现的重复率是很高的,这种重复的出现使得学生在阅读中不自觉地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最后,笔者经常把一些新潮词汇推荐给学生们。比如,unfriend(删除某人),blacklist(黑名单), block(屏蔽),like(點赞)或者give sb a like等。这些词汇经常出现在网络中,所以当学生看到这些词汇时会觉得新鲜、有趣,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结语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阅读教学,不同的篇章具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设计,作为教师都应该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让学生们能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变“阅读”为“悦读”,从而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并且让好的文字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达到阅读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