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舒静,刘腊梅,王琪,杨庆华
(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小儿呼吸免疫科护理单元/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41)
BOPPPS模型是北美地区高校教学技能培训(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ISW)提出的一种有效的课程设计模式,旨在提高教师的授课技能,该模型起源于加拿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模块化分解,在教师培训过程中采用微型教学方式进行演练,让教师通过小规模短时间的高强度演练来重新审视并改进教学过程,从而确保既定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1]。BOPPPS模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注重教学互动和闭环式反思的教学模型[2]。BOPPPS模型以人注意力维持的特点为依据,将课程分为6个阶段,分别为导入(Bridge)、目标(0bject)、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ion)、后测(Post-Assessment)以及总结(summary)6个模块[3]。导入阶段引出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目标阶段明确教学内容;前测部分对学生的预备知识进行评估,并通过测试快速掌握本堂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参与式学习鼓励让学生积极参与问答,加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后测部分通过测试完成对课程的学习内容回顾,加深印象,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总结部分简单的对课程内容进行回顾性总结,再次回顾教学中的问题及重难点[4]。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教育的主干课程,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社会需要大量的优质儿科护理人才,然而,当前《儿科护理学》课程大部分教学仍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5],《儿科护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鉴于目前的医疗环境及儿科患儿的特点,临床护理实践教学环节很难有效开展[6],且目前大多家庭为独生子女,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在18岁左右,缺乏对儿科相关特点的了解,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在儿科护理学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本研究于2020年春季学期将BOPPPS教学模型引入到儿科护理学教学中来。
以某职业院校2018级2019至2020学年护理系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1-4班134名学生为实验组,其中男生23名,女生111名,年龄(18.24±1.59)岁。5-8班138名学生为对照组,其中男生16名,女生122名,年龄(18.11±1.58)岁。两组学生基线资料比较(见表1),年龄、性别、户口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学生基本情况比较统计
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教学的必修课程,共计44学时,每周为4-8学时,每次教学4学时。对参与儿科护理学授课的教师进行BOPPPS教学方法的培训,教案书写均根据BOPPPS模型进行书写。导入(Bridge):根据授课内容选择一种适宜的导入方法,例如案例导入、视频导入、图片导入、情景导入、故事导入、数据导入等。目标(0bject):根据儿科护理学教学目标引入每次授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前测(Pre-Assessment):由授课老师根据教学内容以问卷星或雨课堂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进行摸底测试。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ion):在课堂上通过提问、小组学习、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后测(Post-Assessment):由老师根据前测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疑难点或者新问题进行后测,以加深及巩固学习情况。总结(summary):最后由老师及同学一起针对本次课堂的教学重难点进行强化归纳学习,加深记忆。
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授课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考核内容均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实验组采用BOPPPS模式进行教学。
1.2.1 实验组
实验组的教学课程均按照BOPPPS模型进行教学设计,每次教学内容均按照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六部分进行,最后进行教学满意度的测评,通过期末考核测试该课程的学习效果。
1.2.2 对照组
对照组的教学课程均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即通过PPT展示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以学生上课听,教师教授为主,最后进行教学满意度的测评,通过期末考核测试该课程的学习效果。
(1)教学满意度的调查,采用自设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共包含两部分内容,基本信息和教学质量满意度,共9题,均采用Likert10级评分。(2)记录两组学生的《儿科护理学》期末理论测试成绩。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学生在基础资料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学生在儿科护理学课程内容符合需求、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方式适宜、儿科护理学教师教学态度良好、儿科护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4个条目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儿科护理学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儿科护理学课程的时间安排合理、儿科护理学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帮助和启发、学生对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喜爱程度、儿科护理学课程内容丰富生动、儿科护理学终末测评等6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在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应用效果比较(±s)
表2 两组学生在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应用效果比较(±s)
比较项目 对照组(134) 实验组(138) t值 P值儿科护理学课程内容符合需求 9.1±1.576 9.05±1.912 0.253 0.801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方式适宜 7.81±2.239 8.91±2.052 -4.253 0.316儿科护理学教师教学态度良好 9.15±1.688 9.25±1.722 -0.505 0.614儿科护理学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 8.37±2.172 9.14±1.831 -3.172 0.002儿科护理学课程的时间安排合理 8.16±2.224 9.22±1.807 -4.323 0.000儿科护理学课程内容对我的帮助和启发 8.04±2.227 9.15±1.700 -4.618 0.000我对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喜爱程度 8.10±2.235 9.22±1.621 -4.741 0.000儿科护理学课程内容丰富生动 7.96±2.261 8.93±2.111 -3.695 0.000儿科护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8.72±1.780 8.95±2.030 -1.005 0.316儿科护理学终末测评 73.23±21.776 91.93±7.592 -9.403 0.000
由上述统计资料不难发现,在不同教学模式下,两组学生的终末成绩及满意度不同。实施BOPPPS教学模式实验组的学生在儿科护理学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儿科护理学课程的时间安排合理、儿科护理学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帮助和启发、学生对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喜爱程度、儿科护理学课程内容丰富生动、儿科护理学终末测评6个方面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组的学生。说明采用BOPPPS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的喜爱程度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还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儿科护理学课程内容符合需求、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方式适宜、儿科护理学教师教学态度良好、儿科护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四个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从侧面反映了儿科护理教学的难点,由于医疗环境和儿科专业的特点,儿科护理教学很难在临床广泛展开,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会使学生在接受儿科护理学相关内容时产生一定的难度,因此,开发更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促进儿科护理的教学也是未来研究和探索的热点。
近年来教学方法成为了护理教育的研究热点[7,8],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方法应用于护理教育中,如情景模拟、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小组学习等。BOPPPS作为一种教学模式,通过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9],目前,BOPPPS教学已广泛运用于各类教学中,如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临床带教、科室培训等等[11,12],但在儿科护理职业院校的应用较为少见。
儿科护理学作为必修课程,该课程的难点在于儿童分为多个年龄阶段,疾病繁杂,不同年龄阶段的护理要点不同,且由于社会医疗环境的严峻,大部分学生学习儿科学都只能是以理论学习为主,没有足够的临床见习时间,这增加了学生在学习时的困难。BOPPPS作为一种有规律的教学模型,以前测后测的方式,通过做题来强化和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以案例、视频、图片等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型运用到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儿科护理学储备人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