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花,冯慧慧
(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骨关节康复科,山东 青岛 266000)
颅脑损伤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数据表明,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在全身各部位的损伤中位居第二,死亡率、致残率则高居各部位损伤之首[1]。大多数颅脑损伤患者病情都比较复杂,如早期不及时康复治疗,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有的还可能导致终身残疾。阶段性康复护理是在手术后不同阶段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能够的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将阶段性康复护理应用到颅脑损伤患者中,现将研究总结如下。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纳入标准:有颅脑损伤史,且经CT、MRI等确诊;有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障碍的情况;无手术禁忌证;术后生命体征平稳,能够配合康复护理;配合研究。排除标准:严重四肢、胸、腹、脊柱损伤者;本人无法及他人也无法协助完成量表者;合并有严重脏器疾病者;合并有精神疾病者;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康复者。
两组均给予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常规的抗感染、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为对照组提供术后常规护理,在患者麻醉清醒后根据其情况进行康复锻炼。为观察组提供在常规护理条件下联合阶段性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2.1 脑水肿期
术后患者的第一阶段为尚未清醒的脑水肿期,使患者保持正确卧位,使肢体和关节处于功能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主[2]。运用按摩手法对患者进行肢体肌肉组织按摩,提高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每天2次,每次0.5h;按摩手法结束后,进行关节被动屈伸训练,按照大关节→小关节的顺序,力度循序渐进由小及大,每天2次,每次0.5h[3]。
1.2.2 病情稳定期
(1)按摩:为了维护肌肉组织的正常代谢,避免发生废用综合征,应定时按摩患者的患侧脑部所影响的上下肢,促进血循环。借助感觉刺激疗法如针灸、电刺激等及本体感觉刺激法诱导患者肌肉活动。(2)心理康复护理:患者发病后,患者本人及家属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这是应该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疾病相关知识,使他们了解术后康复的重要性,及康复训练的长期有效性,通过讲述成功康复病例增强其康复信心。(3)主动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主动的床上活动,如翻身、坐起,主动活动四肢、关节等运动,嘱其运动时注意调整呼吸,以放松腹背肌[4]。通过对肢体的主动运动能有效刺激中枢系统、活跃机体器官,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
1.2.3 恢复期
在该阶段患者基本具备自理能力,因此应加强床下活动锻炼。例如床边站立、病房内行走等。在患者活动时,需要有人陪伴,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表情、呼吸情况,训练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5-6]。还应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达到逐渐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的目的。采用延续性护理的方式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护理,随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指导[7]。对于留有后遗症、预后不佳的患者,在康复指导同时应重视行为、心理干预,帮助其尽快适应生活,增强其社会归属感,鼓励其积极面对。
(1)神经功能:采用由美国卫生研究院(NIH)编制的脑卒中NIHSS量表评价。量表共11项指标,包括上肢和下肢运动、意识水平、共济能力、面瘫等,总分0~35分。得分与病情严重度呈正比,术前、术后4周各进行评价一次。(2)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价。上肢、下肢分别有10、7个方面的内容,总分100分,得分与运动功能呈正比,术前及术后4周各评价一次。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2~73岁,平均(43.2±11.0)岁;病因:10例坠落,21例交通事故,7例打击伤,2例其他;病型:22例颅内血肿,18例脑挫裂伤;GCS评分3~7分,平均(5.6±1.1)分。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2~73岁,平均(43.4±11.9)岁;病因:9例坠落,23例交通事故,7例打击伤,2例其他;病型:21例颅内血肿,19例脑挫裂伤;GCS评分3~7分,平均(5.5±1.6)分。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评估并记录两组术前与术后4周的肢体功能、神经功能,术后4周两组的NIHSS、上下肢Fugl-Meye量表评分均优于术前,并且观察组的评分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术后4周神经与肢体运动功能比较(±s,分)
表1 两组术前、术后4周神经与肢体运动功能比较(±s,分)
组别 n NIHSS 上肢Fugl-Meye 下肢Fugl-Meye术前 一个月后 术前 一个月后 术前 一个月后对照组 41 17.79±5.68 37.45±2.36* 9.22±2.39 25.24±4.83* 16.24±1.75 29.23±2.58*观察组 41 18.30±6.53 66.32±1.99*# 16.35±2.23 48.37±6.19*# 17.32±1.86 57.34±111.40*#
颅脑损伤在全身各部位损伤中的发生率仅次于四肢损伤,是一种较常见的创伤类型,其伤情复杂、具有病死率、致残率高等特点。经急诊手术治疗后的颅脑损伤患者,大多数可以存活下来,但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意识、运动、感觉、言语、认知功能、排便排尿、吞咽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存在极大的心理压力,不能回归正常的工作岗位,甚至有的不能生活自理,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生活,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有重塑性和再生性,在颅脑受损后,在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如果能将刺激运动应用到神经系统中,有可能改善患者的感觉及运动神经的传导,促进患者肢体活动能力的恢复。因此,在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中应充分发挥脑的重塑性,从而实现大脑功能的恢复。本研究针对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病情发展特点,将康复阶段分为三期,并为不同时期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内容,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4周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均优于对照组。有研究证实,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分阶段的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采用阶段性康复护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为了维持关节的功能位,预防关节畸形,运用按摩手法对患者进行肢体肌肉组织按摩,提高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在病情稳定后,主动康复训练促使病灶周围形成新传导通路,在病变区域功能重建或健侧的脑组织代偿的情况下发挥脑的重塑性,而按摩、刺激疗法则通过促进血循环、兴奋神经肌肉组织来刺激正常神经功能的恢复。在恢复期,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指导日常生活能力锻炼,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运动模式,在康复训练的重复刺激下,使得神经活动的灵敏性、兴奋性提高,加速了患者的康复,出院后,采用用延续性护理的方式对的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并且给予针对性的康复指导。在阶段性康复护理中并未忽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在不断的鼓励下,患者康复信心增强,配合康复锻炼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这有助于患者重建正常功能活动,并达到最佳恢复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活质量、预后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表明阶段性康复护理应用于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效果明显,有利于促进其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的恢复,能够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