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丽,乐子鹰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雅安 625000)
毒品具有极易成瘾的特性,长期滥用会导致精神疾病,并引发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恶性事件,对社会安定造成严重危害。截至2018年底,全国有吸毒人员240.4万名,同比下降5.8%,其中18岁以下1万名,占0.4%。随着互联网、物流的快速发展,毒品的走私贩运渠道增加,未成年人接触到毒品的可能性大幅上升,我国未成年人毒品滥用形势依然严峻。
基于此,未成年人禁毒教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杨鸿台提倡开展对象层次化教育,特别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禁毒预防教育,要把对中小学生的禁毒预防教育作为禁毒工作的基础工程[1]。王雪认为,我国校园儿童毒品预防教育主要以观看禁毒教育片、专题讲座、参观禁毒教育基地、专题班会活动、征文演讲比赛等教育方式为主[2]。这说明我国在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毒品预防教育的创新性不足。近年来,禁毒教育虽然在不断推陈出新,但仍以讲课为主,难以激起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其次,毒品预防教育的科学性不足。夏国美认为,教育宣传的实质意图没有变化,依旧是让儿童了解毒品所带来的恐怖后果,吓唬未成年人不吸第一口,以达到禁毒宣传的目的[3],而对涉毒圈子的未成年人来说,则会使他们更容易相信吸毒人员的哄骗[4]。
艺术媒介与儿童小组工作有高度的契合性。对儿童小组工作来说,艺术媒介具有高度的实用性。丁玲认为,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内容,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5]。王庆生认为,艺术媒介是艺术活动所依托的传达审美信息的物质载体。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活动,以语言、纸笔颜料、声音节奏、人体动作为纽带和桥梁,呈现出了丰富的语言特征和审美意蕴[6]。杜柏玲和陈维举认为,小组工作是在团体情境下成员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7]。艺术媒介具有的丰富的主题,能带来多变的活动方式,通过感官进行浅显易懂的表达。这些特征对小组工作的开展具有帮助。而艺术媒介在运用过程中对情绪的释放与表达,通过感官进行的观察与反思,经由创作活动变现内在意象并探索自我,这些与小组工作引导组员表达、反思,引发触动和改变的信念不谋而合。
近年来,在禁毒小组工作中,艺术媒介被一些学者重视,在校园禁毒预防教育中使用频率逐渐增加。杨茗、王志坤在禁毒小组实践中采用了绘画禁毒宣传服、禁毒面具、禁毒彩报等道具,以及排练禁毒戏剧节目、编撰传唱禁毒歌谣等方式[8-9]。有学者成立篆刻艺术小组,帮助戒毒人员戒除心瘾,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10]。但是在辅导过程中,如果仅将艺术当作工具使用,则忽视了艺术媒介启发情感和行动的功能。
因此,本文将艺术媒介应用到校园禁毒预防中,以小组工作为实践方法,试图厘清艺术媒介在儿童禁毒小组工作中的活动设计思路和干预策略,以期对儿童禁毒小组工作的创新性和科学性发展有所助益。
经过笔者与社会工作机构负责人联系及协调,选定成都市W社区儿童之家作为活动地点,通过线上招募方式招募9名8—12岁的儿童形成儿童禁毒预防小组,开展小组工作。
对儿童开展禁毒预防教育需要根据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需要以易于儿童理解的方式设计教育内容。艺术媒介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等的运用,可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有利于儿童的理解与思考,从而将禁毒知识内化为对毒品拒绝的直觉。
艺术媒介的应用要基于对意义的建构,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选取情景与信息,激起儿童对禁毒内容的自主思考。由于儿童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基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经验,因此,艺术媒介的应用要结合禁毒在其生活中的场景。在熟悉的场景中选择引起他们思考的内容,分析不同情景中出现毒品的识别与应对方式,加强其对禁毒内容的直接感受,使其参与到现实的情景中来,之后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和反思,内化为自身经验。
因此,禁毒小组工作的策略之一就是要注重体验性,要在策略中强调感官体验,引导儿童全面观察,在结合实际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积累禁毒经验。禁毒内容的表述不能局限于语言,还要通过色彩、形体、声音等媒介,让儿童从知识中提取画面并代入思考,通过现有的活动素材表达出来,并巩固学习成果和禁毒知识。
艺术表达是通过感官的观察感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并结合具体经验进行反思,最终通过艺术媒介表达出来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具体运算阶段强调通过具体经验思维和操作具体物来协助思考。艺术媒介通过具体实物的形象表达,有利于儿童对禁毒知识的理解与逻辑思考[7]。因此,笔者认为儿童的禁毒教育由实际体验、概念、观察与行动的彼此交融辨识而产生。禁毒小组工作的目标是保障儿童的主体性,使其通过具体经验和艺术媒介的实际操作,实现禁毒知识的学习和禁毒能力的提高。笔者尝试将艺术媒介与儿童禁毒小组工作相结合,在儿童学习禁毒知识的同时,协助儿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情绪控制能力,促进其与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监督和支持。
如表1所示,根据儿童禁毒小组工作的目标,结合近年来学者对禁毒预防课程的总结和建议[11],将辅导内容分为4个主题,8节小组活动。主题一:毒品的基本知识,目的是让儿童了解什么是毒品、常见的毒品和伪装、毒品成瘾的机制、毒品的危害、如何拒绝毒品等;主题二:相关法理,目的是让儿童了解吸食、贩卖、制作毒品所触犯的法律和受到的相应法律惩罚;主题三:同伴教育,通过发挥同伴的作用,以同龄人的角度宣传禁毒知识,向儿童传播正确的择友观,促进他们在自己已有禁毒经验的基础上,向好友普及禁毒知识;主题四:情感引导,主要是合理处理儿童的负面情绪,让儿童可以正确识别和管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负面情绪,赋予并肯定儿童的宣传角色和能力,在情感上正向强化。除此之外,基于小组工作的方法,活动充分利用小组情景,为组员提供充分交流、共同发展的环境,同时深度结合艺术媒介,以有效达到小组目标。
表1 毒品预防小组活动方案
笔者使用前后测问卷、小组工作过程记录表、活动反思记录表、相关访谈等工具进行小组活动成效评估。评估包括活动内容的有效性、对艺术工具的认可、活动满意度三个维度。结合禁毒知识的科学量表,对活动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最后形成问卷用于前后测评估,并结合对组员及家长的观察和访谈形成最终评估。
小组活动开展前,对组员进行前期评估,了解组员对毒品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活动需求,并且将评估内容作为研究结果的对照数据。
小组活动初期,组员投入度比较高,表现出对艺术媒介使用的兴趣。但因在社区中开展,初期呈现出熟人小团体行为,团体凝聚力低。小组活动中期,组员的注意力开始聚焦于知识学习,并表现出好胜心增强的特征。从社工与组员之间及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反映出组员的进步。同时,社工还要在维护组员自尊心的同时进行一些有效干预,合理利用团体动力,促进组内地位的平衡。小组活动后期,组员间的沟通明显增加,组员能主动向社工提出疑问和需求,较沉默的组员也开始主动表达,对小组活动流程更加熟悉,默契度显著提高,并开始主动交流和互助。活动进行到后期,组员表现出离别情绪,社工需要在完成小组工作目标的同时注意稳定组员情绪。
在组员完成后测问卷后,笔者进行前后测对比,得出艺术媒介应用于毒品预防小组活动的成效评估。具有代表性问题的评估结果见表2,组员对小组活动的满意度评估见表3。
表2 “我知道下列哪些是毒品”前后测配对样本统计
表3 小组满意度描述性分析
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为T=-14.967(P=0.001<0.01),说明前后测的毒品基本知识有着明显差异。毒品基本知识后测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平均得分,显示出组员对毒品知识学习的有效性。
总体来说,整体评价满意度为4.33分。其中,认为小组活动有积极影响的满意度得分最低,为4.22分。体会毒品特性小组活动、塑性小组活动、作品欣赏小组活动满意度最高,得分均为4.67分,可见组员对小组的满意度总体较高。
小组活动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艺术媒介应用到儿童禁毒教育中具有一定优势。第一,艺术媒介的应用可促使主体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艺术媒介凭借其特有的表现力,在实践过程中活跃儿童的思维,并提升感知能力。艺术媒介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灵活地将儿童的主体性与小组活动的实践性结合起来,不断地创新活动形式。第二,结合艺术媒介的小组活动设计适应儿童需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的儿童能根据具体经验解决问题,通过实物的操作来协助思考,并表现出社会性可增强,即受朋辈群体、学校的影响增强。因此,可在小组活动中,设计大量的实物操作环节,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实践以及同伴之间的合作,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满足儿童的社会性需求。
与此同时,将艺术媒介应用到儿童禁毒小组活动仍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应注重对艺术媒介的设计与把握。艺术媒介的适用性要区分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服务对象,对应不同的使用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要增强社工与组员、组员与组员间的互动,提高儿童主体经验的感受。第二,与艺术媒介结合的小组活动内容要符合儿童的认知。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岁以下儿童的感知要更多运用动作图示,倾向于使用符号言语功能。因此,对此阶段的儿童以符号化认知为主,应用色彩或符号象征,形成其对事物的直觉。而7—11岁的儿童表现为思维可逆性和社会性增强,可以在内容设计中增加逻辑思考和团体学习的机会。11岁以上的儿童具有系统思维的能力,可以运用假设为前提进行知识的普及。
小组活动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能灵活运用到各领域的实践中。结合本文的实践经验,小组工作应用到儿童禁毒教育中的优势主要表现为:第一,小组工作的团体力量。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始终注意团体的凝聚力,明确小组活动目标,灵活运用领导者的组织、协调等能力,确保小组活动不偏离主题。注重保持小组规范与小组进程,观察组员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的成长与改变,在不同阶段设计合适的活动方法。第二,链接社区资源。将小组活动与社区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社区的服务设施和资源,保证儿童有足够的条件进行活动。此外,在社区活动中能实现儿童同伴间的交流,增加其社会性。同时,能促使家长共同参与到禁毒预防中来。
笔者结合实务经验,提出如下进一步提高小组活动有效性的建议:第一,活动内容设计要科学合理。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当下,出现了许多新的毒品形式和毒品传播渠道。因此,社工在设计禁毒活动时需要了解最新的毒品形式,及时更新禁毒知识。另外,在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设计活动时,须关注儿童的毒品预防需要,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需要和自身成长需要等,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和强化儿童的毒品预防意识。第二,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儿童的注意力具有发散性的特点,容易偏离小组活动进程,在艺术媒介的使用过程中产生误解,过分关注对艺术媒介的使用而忽视小组活动目标。对此,社工需要充分把握小组活动进程和小组活动目标。艺术媒介只是小组活动开展的一个载体,小组活动的第一目标是学习禁毒的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通过探索艺术媒介在儿童禁毒小组工作中的辅导策略和活动设计,发现将艺术媒介应用于儿童禁毒小组工作中是可行的。根据当前的禁毒辅导要求,可以从禁毒基本知识、毒品的相关法理知识、同伴教育和情感引导这四个方面,充分利用艺术媒介进行活动的设计及实施。W社区儿童之家的小组活动实践表明,在毒品预防小组工作中应用艺术媒介是有效的。其活动形式的多元性、艺术媒介的灵活性,能有效提升儿童对毒品知识的掌握、儿童对活动的参与度,并使儿童在活动参与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媒介的应用也会导致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首先,社工的艺术造诣有局限。社工并非专业的艺术人才,对艺术的相关内容领悟不深。社工与服务对象的年龄差距,会导致双方对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其次,儿童的理解程度导致服务设计评估有一定困难。儿童与成人对艺术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在服务设计方面存在挑战。既要完整地向儿童传递知识,又要照顾儿童的理解能力,在两者不能完全兼顾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会牺牲知识的完整性。因此,实践的误差也难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