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及风险分析

2021-09-17 01:19王支王培徐佳慧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2期
关键词:期限流动性负债

王支 王培 徐佳慧

(河北金融学院研究生部,河北 保定 071051)

近年来我国银行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银行产品和业务同质化问题严重,另一方面,“金融脱媒”程度加深,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的发展冲击了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导致银行利润增速放缓。因此,商业银行为了持续提高自身盈利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迫切需要进行业务创新,寻找新的利润来源。

同业业务是银行之间及其与其他金融机构资金融通的重要渠道。同业业务与其他业务相比具有独特优势,如操作简便,监管限制较少,因此其规模迅速扩张,逐渐成为银行盈利的主要方式。但是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严重风险问题。同业业务操作不规范,杠杆率过高,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导致流动性风险积聚,加大了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

一、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现状分析

(一)同业业务规模呈先升后降趋势

图1和图2反映了我国银行业2009至2019年同业业务总体规模发展情况。2009—2016年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呈快速扩张趋势,并在2016年达到顶峰,从114892.23亿元增长到了581176.84亿元。2016年以后同业资产规模有所减少,呈下降趋势,截至 2019 年底,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为543259.26亿元,相比2016年减少了6.52%。

图1 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

图2 商业银行同业负债规模

商业银行同业负债规模在2009—2016年间呈迅速增长态势,并在2016年达到最大值,从86183.71亿元增长到了302111.731亿元。2016年以后同业负债规模变化较小,截至 2019 年底,其规模为313120.78亿元,相比2016年增加了3.64%。

从所占比重看,我国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占比在 2016 年之前呈逐步上升趋势,同业负债占比在2015年之前呈上升趋势,并且同业负债所占比重比同业资产占比低。同业业务能够共享资源、获取规模效益,银行会将较多资金投向同业资产业务。2015以及2016 年以后,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占比开始下降,原因是同业业务形式不断创新,存在监管空白地带,多次发生风险事件。针对同业业务乱象,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开始专项治理,使得同业业务持续收缩,占比下降。在强监管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逐渐规范化。

(二)资金流向呈现差异性

2015年—2019年,中小型银行资金净流入呈增长趋势,大型商业银行同业往来资金变动较稳定。在资金净流入数额方面,大型商业银行资金规模基本在2万亿以下,中小型银行资金净流入在2万亿—5万亿之间,且双方资金净流入差额逐渐扩大。在资金流向方面,大型银行是拆出资金的主力,中小型银行多为拆入资金者,见图3。

图3 商业银行同业往来资金

二、同业业务风险分析

(一)流动性风险

在同业活动中,业务资产端与负债端过渡期限错配是导致流动性风险的根本原因。商业银行参与同业业务增加利润主要是通过期限错配实现的。具体是指商业银行为了获取高额利差,从同业市场以较低的资金融入短期资金,后将该资金以较高的价格投入到期限较长收益率较高的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产业等高风险领域。同业负债期限一般较短,而同业资产业务期限如非标业务通常在1年以上,前者期限明显比后者短,极大增加了银行产生流动性风险可能性。

商业银行如果有充足的流动性资金,期限不匹配对发生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减弱。市场整体流动资金充裕时,商业银行随时能从同业市场获得短期资金,不会造成流动性短缺,面临的风险也较低。然而当市场流动性趋紧,同业拆借利率上升,商业银行被迫提高融资成本以获取稳定资金,弥补流动性短缺。这种情况下会增大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敞口,极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

随着同业业务的蓬勃发展,金融机构关系更加密切的同时,也容易引发风险在金融机构间传染。同业业务链条较长,一旦链条上某家机构出现流动性问题,链条上其他金融机构也会受到牵连,从而加大系统性风险。2013年“钱荒”事件就是由于光大银行无法偿还兴业银行的同业资金,各家银行开始控制资金外流,加剧了资金短缺。通过银行间同业市场,光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问题逐渐影响到其他银行,最终造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短缺。

(三)信用风险

同业业务的创新发展增加了信用风险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商业银行通过嵌套同业通道形式发放贷款,但由于这部分贷款违约风险较高,不会在传统的贷款五级分类中体现,就会造成信用风险的隐藏。此外,有关同业业务的信息披露存在缺陷,商业银行表外的同业业务情况不披露,无法直接判断信用风险情况。因此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会不断积累,资金压力剧增。

三、结论和建议

在金融强监管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缓解,风险状况也得到了有效改善,业务形式更趋于规范化、合理化以及标准化。基于上文分析,分别从银行和监管机构两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银行

1.优化同业业务期限结构

商业银行应加强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余额管理,合理利用同业资金开展投融资活动。融资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同业负债的筹集管理,选择期限相对较长且来源稳定的资金。投资方面,商业银行应提高资产运用能力,减少对高风险领域的资金投入,引导同业资金投向风险小、周期短以及收益高的产业。通过积极调整同业业务期限结构,将资产端和负债端期限距离限制在合理范围内,减轻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

2.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同业业务动态监测机制,及时监测同业业务资金日常运用情况,提高识别风险的效率。同时完善同业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实施全流程闭环管理,业务前对交易对手方实施分类管理,设置名单准入,业务中根据银行经营的风险策略以及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合理配置同业资产,明确风险限额,业务后开展风险评价工作,保证同业业务稳健运行。

(二)监管机构

1.监管机构明确监管范围,避免重复监管

同业业务存在嵌套多、链条长等问题,导致监管可能存在灰色地带。早先金融机构会利用监管标准的模糊地带,规避管制以获取收益。并且随着银行竞争愈演愈烈,商业银行也在积极谋求业务转型升级,不断推进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打破了分业经营的格局,混业经营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因此这种趋势对监管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金融领域的监管机构可以对涉及多方参与的同业业务进行协调监管,划清各自的监管内容,减少因同业业务形式改变而产生的监管缺位和监管不足,减弱风险传染性,避免系统性风险发生。

2.提高信息披露要求,确立统一监管标准

为保证同业业务发展更为长远、高效,需要监管部门建立统一的监管尺度。一是明确会计核算办法。部分同业业务会计核算不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信贷业务利用财务报表的编制隐藏了起来,透明度低,阻碍了监管机构监管风险,导致了风险隐蔽并不断积聚。因此监管机构要明确不同类型的同业业务会计科目、会计政策等内容,在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要求增加信息披露内容并给予风险预警提示,使得同业业务开展变得公开化透明化。二是建立监管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同业业务交易涉及多个交易主体和交易市场,各个监管部门需要统筹管理,信息沟通无障碍,从而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猜你喜欢
期限流动性负债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你的负债重吗?
婚姻期限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
我们的约定没有期限
劳动合同期限有几种?
组织成员流动性对组织学习中知识传播的影响
加强公立医院负债管理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