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华
摘要:保护性耕作是农业生产的一项技术革命,它少耕或免耕,不改变土壤结构,减少耕作次数,缩短时间,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在实施保护性过程中的不足加以分析,做出相应调整,以加快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关键词:免耕;效率 ;认识;资金短板;培训
宽甸地区的概况:宽甸在辽东半岛北部,人口43万,农业人口32万,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可用耕地3.8万hm2,主要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耕地由坡地和平地组成,呈现丘陵山区特点:地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土质厚薄不均。当地基本没有特色产业,发展了几年的蓝莓、草莓、猕猴桃都没有形成规模,老百姓人均耕地不足0.13hm2,单靠种地满足不了基本生活,所有靑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家里留守的都是老人孩子。由于种地产和出基本保持平衡,所以想种地的人基本没有了,这时一种新的农业技术生产革命——保护性耕作,就势在必行。它不但能让老百姓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还能促进宽甸大、中、小型农机具的增加和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从而产生社会效益,同时秸秆粉碎还田、残茬覆盖、保水保肥、防风蚀、防沙尘暴还可以产生生态效益。
宽甸地区保护性耕作的情况:我们在2011年接触到这项技术,当年秋天,我们到吉林四平康达公司,参观了解到免耕播种机,觉得是个方向。帮助有意向、有能力的合作社、农机户购买,同时不停地推广这项技术,利用培训班、现场会的形式讲解这项技术的意义,2020年完成保护性耕作200余hm2,拥有较大型号免耕播种机12台,以及为免耕播种机提供动力的大型拖拉机若干台。
2020年10月中旬,沈阳召开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现场会,东三省共出席600余名嘉宾,农业部和省领导作了人员部署并安排了2021年的任务,内蒙古等地的专家也介绍了他们所取得的经验,结合宽甸的实际情况,我们也确定了宽甸今后保护性耕作的具体目标,要完成这些目标,必须排除制约保护性耕作的因素。
1 丘陵山区制约了保护性耕作的实施
地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土质厚薄不均、坡地陡峭程度都严重影响机械的正常发挥,从而不能保证保护性耕作的质量,耽误时间、降低效率的同时,也增大了油料的成本,急剧地加速磨损,都影响了山区保护性耕作的开展。要想开展好这个项目,首先必须把农村的土地流转起来,集中连片,把不适合保护性耕作的地块甩出去,做到有的放矢、择优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 政府重视不够
县政府对这个项目比较陌生,甚至没有印象,乡村领导也就是听说,对保护性耕作没有概念,仅仅停留在用机械直接播种的阶段,没有其他认识。既然2021年有了明确目标,那么县主管农业的领导就要认真建立领导组织体系,连接省、市、县、乡、村,把任务落实到最基层,上级有上级的目标,我们要有自己的规划,规划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把每个阶段的完成情况作为工作人员考核的标准,灵活处理这个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让保护性耕作为宽甸地区的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3 农民认识不足
保护性耕作是新的生产方式,老百姓固守着传统的生产模式,要想老百姓接受新的生产方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通过电视、广播、微信等多媒体进行宣传,组织培训班、现场会,带领农村合作社、农机户骨干到外地学习成功的经验,增强信念,逐渐把保护性耕作吃透,才能为保护性耕作的目标完成创造条件。
老百姓对保护性耕作最关注的就是可以给自己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用事实说话,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实验田,进行比较:从播种到农作物生长期的各个阶段进行直观比较,从前期的生产成本、苗期的高矮颜色、成熟期果穗的大小、年终的亩产量直接换算到钱,这才是老百姓接受保护性耕作的关键,至于它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一同显示出来。
4 资金是保护性耕作的短板
首先是宣传、培训、交流需要资金,宣传资金包括书籍、报刊、资料、广告、多媒体的费用;培训费用包括租用场地费、讲课费、交通费;交流的费用包括旅餐费等。其次主要是机械设备的费用:一台120马力的拖拉机,加上好一点的免耕播种机需要近30万元,无论对农村合作社还是农机户都是较大的投入,即使有购置机具的补贴,余下的钱还是困难重重,而且春耕的时间短,專业的合作社只购一、两台套免耕播种机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钱不解决,保护性耕作的目标就没法实现。再次,免耕播种投资大、回钱慢,也是制约购置免耕播种机的主要因素,要完成保护性耕作的目标任务,地方财政必须加强资金支持,设立单独的资金账户,对有些没有购机补贴的机具进行适当的补贴,对已有购机补贴的机具再进行追加补贴。建农机库房,对机具进行维修、维护、保养,跟农商银行沟通协调,利用农机具进行抵押贷款,对农机户进行作业补贴。增加宣传培训费用,并形成长效投入机制,强化政府政策支持,为保护性耕作提供强有力保障。
保护性耕作在宽甸的实施虽然依旧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我们逐一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这项工作就能顺利开展起来,完成目标,加速实现宽甸地区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关振君.新形势下农机推广工作的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