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剧场歌剧发展特征

2021-09-16 02:42李吉袁勤
音乐生活 2021年6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小剧场林徽因

李吉 袁勤

一、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小剧场歌剧中的“歌剧”指的是西方传统歌剧,小剧场歌剧具有演出模式小、场地小、演员人数少、门票价格低等特点,更受中国百姓的喜爱。

随着中国近代民族歌剧的不断发展,小剧场歌剧逐步发展起来。目前许多音乐学者对此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发表了相关文章。王丽婷在论文《浅析中国小剧场歌剧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中对小剧场歌剧的自身价值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究;黄钟在论文《关于小剧场歌剧音乐创作的思考》为新兴样式的歌剧发展提供借鉴;祁君在论文《艺术硕士教育课程设置与小剧场歌剧实践》中探究了小剧场歌剧作为一门课程对音乐专业学生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歌剧《再别康桥》以其精致、小巧的风格开启了中国小剧场歌剧的创作先河,中国许多音乐学者对此写下了相关论述。郭益在其论文《高雅的通俗——评小剧场歌劇〈再别康桥〉》中通过对剧中音乐风格、演出特色、诗词风格的研究,探讨《再别康桥》的艺术魅力。韩荣荣在论文《歌剧排演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意义——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排演思考》中结合声乐教学实践,分析了歌剧在实践演出中对学生音乐学习的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第一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着手,通过分析它的音乐创作、曲目架构、舞美设计等来探究中国当代小剧场歌剧的艺术特征和发展状况。由于本人在研究生期间所学习的内容着重于歌剧,因此对小剧场歌剧的研究可以深化对自身专业的学习和思考,也希望可以为歌剧学习者提供一些理论基础与参考,让更多人能更深刻地了解小剧场歌剧这种中国歌剧新模式。

二、小剧场歌剧的发展

随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西方歌剧文化逐渐流传于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歌剧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但西方歌剧并不适应中国的文化潮流,西方歌剧在制作上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仅昂贵的门票价格就将中国百姓拒之门外。这样的演出形式让中国的百姓无法适应,从而使得精心制作的歌剧得不到好的收益,给表演人员和创作人员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小剧场歌剧诞生了,它以短小精致的特点打破了传统歌剧的形式,顺应了中国文化的潮流。在创作上,小剧场歌剧讲究“低成本,高收益”,用室内的小型乐队代替了大型管弦乐队,演员人数仅在十人左右,为歌剧的排练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小剧场歌剧角色较少,故事结构简单,剧情矛盾冲突较少,但却具备了歌剧的创作表演要素,拉近了与中国百姓之间的距离,受到中国百姓的追捧。

三、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创作

(一)《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再别康桥》剧名源自徐志摩的同名诗词,该剧讲述了20世纪初期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等人的故事。剧中运用了大量现代诗词,并由周雪石教授进行编曲。

该剧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初期,当时一大批中国人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熏陶,试图通过文字改变中国的封建主义思想。当时,中国第一批留洋学生回到国内,他们怀着一腔热血将先进的文化知识带回中国,在中国文化教育上开辟了新兴领域,尤以林徽因、徐志摩等人为代表。他们乐观热情,追求自由主义,不断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成为中国杰出青年的代表,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全新的色彩。

(二)《再别康桥》剧情概要

《再别康桥》围绕新时代才女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等人之间的友情、爱情故事展开。在这些情感纠葛中,由数徐志摩与林徽因的“康桥之恋”最为著名,本剧以两人之间的情感作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各自求学、生活、恋爱的过程,生动描述了当时背景之下新青年的独特形象,体现了现实与理想、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碰撞。

整部歌剧运用巧妙的手法,以“康桥之恋”作为主线,将重要的故事情节联系在一起。将主人公们的诗词创作成优美的歌曲,穿插在各个剧目当中,使这段美丽动人的故事,生动完整地呈现于舞台之上,如《一首桃花》《白日飞升》《再别康桥》等都是其中经典的唱段。

(三)《再别康桥》的创作特征

《再别康桥》作为中国第一部小剧场歌剧,开创了小剧场歌剧发展的先河。唯美动人的故事题材、清新自然的表演风格、简朴开放的舞台设计,深受群众的喜爱。《再别康桥》的创作无疑是中国歌剧的一次创新,在音乐创作、唱段演唱、舞台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其特有的艺术特征。

介于这样的创作背景,该歌剧在音乐创作方面的一个很大特征便是中西结合。在音乐的创作上,并没有过多地运用民歌小调,而是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方大小调的音乐风格,既符合高雅音乐的特点,又适应大众审美,获得了更多中国观众的喜爱。

《再别康桥》中许多唱段都采用了林徽因、徐志摩等人的诗词进行创作改编,这些诗词具有新月派清新婉约的特点,因此在编曲上也是以柔美、纯净的音乐基调为主,不再是传统歌剧中宏大、厚重的音乐风格,做到了诗和歌的完美结合,也体现了小剧场歌剧“小”的特点。

同样在配器方面,既有钢琴、小提琴、大提琴,还有木鱼、磬等。如林徽因的角色就采用了弦乐与钢琴作为伴奏,体现了林徽因温婉、柔情的特点。而陆小曼的角色,作曲家采用萨克斯进行塑造,体现了摩登、都市的感觉。

1.唱段演唱方面的特征

该歌剧在唱段演唱方面的特点与其作曲风格一致,将中西唱法相结合。唱段中融入了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甚至是流行唱法,具有时代性,比起传统歌剧来说更符合大众审美。演唱者的唱法、形象、音色都与角色相符合,音乐朴实自然,使观众真切感受到小剧场歌剧的魅力。

如林徽因的主题曲《一首桃花》,以八度跳跃作为开始。整首歌分为两段,第一段为宣叙调,整体旋律较为平静,力度较弱,演唱时大量运用弱音,以此描绘林徽因恬静、温婉的纯洁少女形象。第二段为咏叹调,速度增加,不断起伏的旋律抒发了林徽因内心的激动,与第一段相比在演唱上更多的是大气、宽阔的感觉。通过这种对比,生动地描绘了林徽因的独特气质。

2.曲目架构

《再别康桥》在剧情构造和人物形象塑造上与以往的传统歌剧不同。以往歌剧常使用宣叙调的形式呈现,而《再别康桥》则是通过对白和旁白完成剧情推动和场景转换,这样的设计给观众带来了别样的体验。《再别康桥》在曲目架构上采用了灵活的现代联曲体,通过泰戈尔、胡适和金岳霖三人的旁白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3.舞台设计方面的特征

小剧场歌剧虽然受到条件限制,但是舞台设计有自己独具的特征。精巧的舞台设计既能够获得完美的舞台展现,也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

舞台开放化也是《再别康桥》舞台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舞台三面均是观众,这样更容易拉近歌剧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事先在舞台上布置好多个场景,灯光随场景变化而变化。这样的设计大大节约了成本,又给观众带来了别开生面的体验,有身临其境之感。符合小剧场歌剧“小”而“精致”的特点。乐队指挥也成为剧中角色,并与观众直接对话交流,让观众也融入剧中,参与了创作。这是传统歌剧无法做到的,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观众与歌剧的距离。

四、小剧场歌剧的发展前景

随着声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歌剧也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歌剧声乐作品已进入高等音乐院校声乐专业教学之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教学水平。但是由于传统歌剧作品规模大,许多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无法驾驭,唱过的大多只是一些歌剧的片段,缺乏舞台表演的训练。因此小剧场歌剧引入高校的措施特别值得提倡,将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小剧场歌剧的实践相结合,可以全面培养学生适应舞台演出的能力。

近年来,中国综艺节目不再拘泥于流行音乐,而是引入了古典音乐的元素,并且获得了较好的反响。那么是否有一天小剧场歌剧也可以加入其中,逐渐形成一种主流音乐文化。或者与新媒体合作,谋求一条共同发展之路,并提高小剧场歌剧的趣味性,使观众更容易接受这种表演形式。

小剧场歌剧作为一种新型的歌剧形式,为中国歌剧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小剧场林徽因
林徽因和八个飞行员的情谊
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林徽因的美,都在这里
青草更青处——《再别康桥》赏析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论《再别康桥》诗歌意境美
投入细腻的情感诵读诗歌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