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课文教学价值最大化

2021-09-16 02:19李秀燕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习作单元语文要素

【摘要】本文以《海上日出》一文为例,论述习作单元中经典课文教学价值最大化的方法:依托课程标准,了解单元编排用意;体悟遣词造句,探究经典语言样式;感知丰富意蕴,激发内心情感体验。

【关键词】经典课文 语文要素 习作单元 《海上日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112-02

在统编语文教材“单元主题读写一体化”理念的支撑下,习作单元中所选的精读课文都是名家的经典名篇,值得学生品味、借鉴的资源非常丰富。在这些经典文本中,无论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表述,还是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都渗透了鲜明的写作意识。那么,如何让习作单元中的经典课文发挥它的最大价值呢?笔者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海上日出》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依托课程标准,了解单元编排用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体验、想法和见闻。很显然,“表达见闻、体验和想法”指向习作的内容层面,而“文从字顺、具体明确”则指向“怎么写”的层面。要达成这一要求,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让学生经历长期的影响和熏陶。

首先,解读习作单元中的经典文本,需要紧扣语文课标提出的习作要求和单元习作的训练目标。相同的文本,如果编排在不同的学段,其语文要素不同,那么训练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需要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阅讀视角”转化为“表达视角”,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作者是如何写的层面上,帮助学生解构文本中精彩的语言和独特的写作方法。以巴金先生写的《海上日出》为例,教师不能将解读的核心确定在中心句“海上日出是一个伟大的奇观”上,而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解构巴金先生究竟是怎样将这一独特的奇观描写清楚的。

其次,教学设计要体现语文要素。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单元教学指明了方向。从宏观层面看,整册统编语文教材中八次习作单元的训练要求是螺旋上升、依次递增的,教材依照相应的体系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从微观层面看,编者从语文要素体系入手,关照学生的学情,设定了单元习作训练的整体性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既要关照整体性又要体现单元的训练要素。例如,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训练目标是“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教师在设计《海上日出》的学习板块和环节时,可以将关注的重点定位于:作者巴金爷爷是怎样按照相应的顺序来描写海上日出这一奇观的,着力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梳理表达顺序,并借助日出的画面来体悟作者依照这个顺序写的用意,使教学完全基于单元语文要素,为单元写作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二、体悟遣词造句,探究经典语言样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其范例性价值主要体现在选材立意的智慧、谋篇布局的精巧、遣词造句的严谨上,因此,教师要紧扣语文要素,引领学生探寻经典课文中典型的语言形式,体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将原本指向阅读的课堂转向对习作表达的关注。

《海上日出》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类散文,无论是结构设置,还是语言表达,都堪称写景类散文的典范。由于这个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作者依照顺序来表达”,因此,教师可以先从表示顺序的词句入手,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圈画出课文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如“天还没有大亮”“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过了一会”“到了最后”等。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明白:作者不仅运用了“过了一会”“到了最后”等语言简洁的顺序词语,同时也从日出的变化过程出发,借助景象的变化,分别呈现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在无痕的状态中将日出的整个过程连接在一起。教师巧妙地将“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这一语文要素放置于品味典型语言形式的过程中。

其次,可以从描写的具体细节入手,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比如,描写日出时,作者这样写道:“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颜色红得非常可爱。”纵观整句话,作者并没有运用一个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但日出的过程却鲜活地镌刻在读者的大脑中。学生细加品味就会发现,作者在描写日出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动词,从“努力上升”到“冲破了云霞”,一直到最后“完全跳出了海面”,一个个动作,就是一幅幅鲜活可感的画面,从文本语言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太阳逐步升起的过程。虽然课文并没有明确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过程,但是在无形之中将顺序展现了出来,这就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艺术,是作者遣词造句艺术性的集中体现,值得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深入感知和品味。其实,整篇课文中像这样并没有明确揭示表达顺序的地方还有很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自主地阅读和寻找其他语段中的内容。

统编教材习作单元中的经典课文,其价值已经不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和浓郁的人文情怀,更多的在于其典型的语言形式。教师要从习作表达的视角,重新审视经典文本所富含的教学价值,着重引导学生感知作者是如何构思、如何表达的,捕捉经典课文中所裹挟的语文要素的影子,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文本语言和具体情境中得到提升。

三、感知丰富意蕴,激发内心情感体验

很多学生之所以惧怕写作文,一方面是他们不知道写些什么、该怎么写,另一方面是他们很少能够享受到写作带来的愉悦体验。纵观当前的作文教学,教师总是一味地强调写作方法、写作策略等技术层面,完全以一副“冷面孔”来要求学生,导致整个习作教学缺乏应有的温度,学生难以用“我手”写“我心”。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师在教学习作单元中的经典文本时,努力放大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和情感因素,以此弥补习作教学中的枯燥乏味,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写作乐趣,丰富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愉悦体验。

从这个角度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文本中的语言,就能使学生从原本机械、枯燥的语言文字中触摸到生命的气息。很多时候,精妙的语言并不在于其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而在于其展现出来的鲜活生命气息。例如,在《海上日出》中,太阳不再是简单的自然天体,而是有着鲜活生命气息的“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着力品味“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很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太阳有着“半边脸”,同时也被称为“圆东西”,然后再是“冲破了云霞”“透过黑云的重围”,展现了太阳蓬勃的力量。在传统教学中,阅读这样的文字,教师会从遣词造句这个角度来品析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但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结合统编语文教材习作单元的编排特点,重新审视和感知这些文本中的经典语言,以有助于学生从习作表达的视角感知文本语言的奥妙,感受文本中鲜活的语言,探寻作者蕴藏其中的语言智慧。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体验的方式进入相关的情境中去感知,随着文本的语言去感知作者所蕴藏的情感。比如,“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一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语境中,感受语言背后所传递出来的丰富情感。这样,师生共同阅读文本中的语言,不仅关注了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而且体悟了文本的意蕴和情感,能与作者进行对话,发生情感共鸣,为学生顺利完成单元习作训练奠定了知识和情感基础。

总而言之,要让习作过程成为学生的快乐体验,需要有具体的知识作为支撑,也需要有积极的情感参与,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怎么写、乐于写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发挥习作单元中经典课文的最大教学价值,才能为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李秀燕(1975— ),女,广西北流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北流市清湾镇清湾中心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习作单元语文要素
树立整组观 凸显单元要素 关注联结点
找准定位、举重若轻,实现例文价值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聚焦“观察”,学习表达
“依标扣本” 精准教学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整体观照 立体架构 有序推进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