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统编语文教材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背景,建议教师执教统编语文教材时做到:打破常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新奇感;创造合适的教育契机,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尊重不同生命样态,让学生找到归属感。
【关键词】开学第一课 教学模式 教育契机 生命样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101-02
当统编语文教材要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消息传来,老师们心中泛起了不小的波澜,小小的焦虑、大大的期待、满满的不确定性萦绕心头。笔者教了近20年苏教版语文教材,对此也有些许隐隐的担忧:担心自己不能把握好新教材的教学教法,担心学生没法很好地适应新教材的学习,等等。
拿到新教材的第一时间,笔者便一口气读完了整册教材,希望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有单元整体教学的认识,更能站在全册教材的高度,了解单元教材在本册教材中的定位,本册教材在整个小学阶段所处的位置。开学第一课,走进班级,面对一张张熟悉的脸庞,笔者把第一堂语文课定位为“找不同”,即以五年级的统编语文教材为例,对比上学期使用的四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材,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不一样的地方。学生迫不及待地翻阅语文书,有了如下发现——
【第一个发现】
生1:原来的教材,生字的拼音都是标在课文后面的生字上,现在的教材直接标注在了文中。
师:这是其一。
生2:老师,我还发现,后面的识字表里也有拼音,蓝颜色的生字是多音字。
师:你从小处着手,观察得真仔细。
【第二个发现】
生1:原来的教材每个单元有《练习》,现在变成了《语文园地》。
师:《语文园地》的编排和原来的《练习》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
生2:原来的教材,《日积月累》栏目大多是成语,现在的教材需要积累的内容更丰富。
生3:《语文园地》里还多了《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感觉更注重让我们去使用语文。
师:(露出鼓励的眼神)编者的意图都被你们发现了。
【第三个发现】
生1:现在的教材每一个单元前面,都会给我们提要求。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中都给我们提了哪些要求呢?
(教师带着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单元,读单元教学要求。)
师:其实啊,这就是每一个单元需要大家掌握的本领。每学一个单元,就能掌握两个本领。那么,一年下来、几年下来,我们得学会多少本领啊!
生2:老师,我还发现每个单元前还有一句话。比如第一单元,写着“一花一鸟总关情”,这又是什么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一花一鸟总关情”和第一单元的内容有何关联呢?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发现了其中的“小秘密”。)
生3: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白鹭》和《珍珠鸟》是写鸟的,《桂花雨》《落花生》是写植物的。
师:会思考的同学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其实啊,这样的一句话是对每个单元课文的整体概述,也就是说编者把相关主题的文章规整在了一个单元里。
【更多的发现】
生1:我发现每篇文章都注明了作者,以前的教材只有个别篇目会有文章的作者。
生2:老师,我还发现目录里,有的篇目打了“*”。
师:“*”是什么意思呢?
生3:是略读课文。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目录后面写着这样一句话,标“*”的是略读课文。我是从这里发现的。
师:(面向学生)留心观察,注重细节,就会有新的发现。略读课文的学习只需要我们——
生4:简单学一下就行。
师:精读课文需要我们细心品味语言文字、谋篇布局的妙处,略读课文的学习相对就简单很多。有时,我们甚至可以采用自学过后交流汇报的形式进行。
生5:教材中还出现了文言文,古诗词也变多了。以往我们一课只学2首,现在变成了一下子学3首。
师: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文学艺术的瑰宝,一些经典的古诗词、文言文值得我们用心去品读。
生6:《桂花雨》《珍珠鸟》这两篇文章,原来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也有,但统编教材写得更详细。
师:这都被你发现了。在选作课文时,新教材对作者原文的改动要比苏教版的少一些。相信原汁原味的名家名篇,更能让我们品出不一样的味道。
师:同学们真的非常了不起,发现了那么多的隐藏在课本中的小秘密。就是这样一本语文书,将会陪伴我们整学期的学习,大家期不期待?
(学生流露出期待的神情。望着学生那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回顾着整个课堂学生的表现,对于新学期的语文教学,我和学生一样,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课堂反思】
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畅所欲言,从儿童的视角探寻新教材的奥秘。纵观整个课堂,学生的表现令人叹为观止。原来当今的学生如此厉害,新教材如此多的特色之处,都被他们挖掘了出来。整个课堂,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且体现了一定的张力。如果每一堂课,学生都能徜徉在这样具有思维张力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又何愁语文素养得不到提升呢?语文课堂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教师又该如何为学生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这些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索。那么,这一堂“开学第一课”,又可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
一、打破常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新奇感
一成不变的生活会让人觉得无趣,同样,一成不变的课堂也会让学生觉得乏味。习惯了语文课堂上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练”,在新学期到来之际,来一堂别具一格的语文课,学生的新鲜感就来了。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鲜的东西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好奇心,探索新知的欲望自然就产生了。在这样的样态下,展开教学,又何愁学生学不到真本事?正如這“开学第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就让学生耳目一新。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尝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原来,语文还能这么学!这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常性地给语文课堂来一点小小的变化,让学生不时在课堂中收获意外之喜,何愁学生不爱上语文学习呢?
二、创造合适教育契机,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经常被大家用来勉励学生努力学习。在大家的潜意识里,学习肯定是辛苦的,认为学习要付出一定的体力、脑力、心力,要放弃一定的休闲时间,确实辛苦。但笔者认为,从另一个角度看,学习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幸福从哪里来,那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享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正如这“开学第一课”,当学生翻开课本,看着一篇篇字数明显增多的课文,学生也会产生小小的畏难情绪。但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让他们感到新奇。新旧教材那么多的不同之处,都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的。教师在课堂对话中创造的教育契机,让学生有了学习成就感。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学生已然对整个教材的编排特点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这就提前让学生对新教材产生了亲近感。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开始新学期的学习,定能取得不一样的学习效果。
三、尊重不同生命样态,让学生找到归属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句话可谓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每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的成长周期,正所谓:发芽有期,开花亦有期。我们无法要求同一批种子,在同一时间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同样地,学生也自有其成长的规律,我们无法用一把统一的标尺去要求每一名学生整齐划一地成长。正如这“开学第一课”,同样是对教材进行观察和思考,不同的学生却产生了不同层级的答案。有的学生的发现仅停留在浅显的字词上,而有的学生就能深入到教材的核心内容。但是,没有关系,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都能让自己的思维向前跨一步。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没有过多的评判,而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尊重每一个生命样态,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说得好不好、说得是否到位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愿意表达、思考,不怕出错。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置身其间,身心愉悦,获得归属感。
给语文课堂来点“小变身”,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中获得新奇感、成就感、归属感。这样的课堂教学,定能绽放出生命的熠彩,让学生乐在其中。
【作者简介】胡红艳(1981— ),女,汉族,江苏宜兴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系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语文兼职研训员、江蘇省无锡市新吴区高浪小学学校教科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至简语文。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