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平 王兰英 蔡玉亮 张金花
癌性疼痛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很难有效控制,是影响肿瘤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据WHO数据显示,在全球每年新增的百余万肿瘤患者中,52%~63%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中重度癌痛患者可达30%以上,多达70%的患者未能接受有效的疼痛治疗[1]。目前,癌痛临床上多采用WHO“癌痛三阶梯”规范治疗原则,但有些患者治疗效果欠佳,而且止痛药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多、成瘾性强,大部分肿瘤患者达不到理想的止痛效果,对身心状况、家庭和社会功能产生了严重影响[2]。中药巴布剂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外治方法,具有副反应小、疗效确切、易被广大患者接受的优势,在癌痛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3]。本研究根据中药调节机体免疫力及抑瘤、止痛的机理,发挥药物和经络穴位的双重调控作用,观察化积止痛巴布剂穴位贴敷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甘肃省中医院肿瘤科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治疗开始前,与参加试验的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充分了解试验的目的和方法,并告知治疗药物、疗程、理化检查以及注意事项,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和充分理解后签署知情同意书,该试验通过科研项目伦理审查。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选择符合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肿瘤诊断标准,均经病理学确诊的肺癌、胃癌、乳腺癌、直肠癌、妇科恶性肿瘤等伴有疼痛的患者,且疼痛病因属于WHO规定的病因分类:①直接由肿瘤发展侵犯引起的疼痛;②与肿瘤相关但不是直接引起的疼痛;③由肿瘤治疗引起的疼痛[4]。
1.3 纳入标准 ①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符合诊断标准,且疼痛评分VAS≥4;②疼痛部位相对明确、固定,表皮无破损,局部无红肿、发热;③试验前48h未用过其他镇痛药;④卡氏(Karnofsky)评分在70分以上者;⑤无严重的心、肝、脑、肾等器质性损害和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者;⑥预计生存期在2月以上,受试者体力状况尚可;⑦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严重的心、肾、肝、脑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②符合纳入标准,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③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④神经精神系统疾患,智力障碍,过敏体质,依从性差或不配合检查治疗者;⑤对试验所用药物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观察组使用化积止痛巴布剂止痛,外敷在疼痛部位、肺俞、肝俞、肾俞、脾俞等处,1贴/天;对照组使用蟾酥膏止痛(锦州紫金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63321),外敷在疼痛部位、肺俞、肝俞、肾俞、脾俞等处,1贴/天。两组药物均连用7d,连续治疗4个周期(7d为1个周期)。经7d治疗疼痛消失的患者在疗程结束后可长期坚持穴位贴敷,以观察抑制肿瘤、免疫调节、改善生活、生存质量等作用。
1.6 疗效和安全性评估
1.6.1 疗效判定标准:本研究采用WHO与RECIST疗效评价标准。①疼痛缓解率:根据疼痛评级标准,分为无、轻、中、重度,显效:疼痛减轻2度以上;中效:疼痛减轻1度以上;微效:疼痛稍有减轻,但不到1度;无效:疼痛无缓解。观察患者疼痛减轻即为有效,计算患者疼痛缓解率。②疼痛指数:疼痛的评估采用VAS法,于0d(用药前)、ld、2d、3d、7d和疗程结束后记录VAS分值,并计算疼痛强度差、VAS加权值以判断疗效。③穴位贴敷局部皮肤反应性:用药前后皮肤变化情况。
1.6.2 安全性评估:治疗前、治疗过程中、治疗后密切观察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生命体征。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正态分布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疼痛缓解率比较 对照组疼痛缓解人数为21例,疼痛缓解率为70%,观察组疼痛缓解人数为30例,疼痛缓解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疼痛缓解率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缓解率比较
2.2 两组VAS疼痛指数积分比较 两组用药前VAS疼痛指数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d、2d、3d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7d和疗程后比较,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用药前、用药后VAS评分比较 单位:分
2.3 两组局部皮肤反应性比较 观察组有1位患者出现皮肤过敏现象,对照组有6列出现皮肤反应,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两组局部皮肤反应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癌性疼痛安全性高,且无明显皮肤刺激性,见表4。
表4 两组局部皮肤反应性比较
2.4 安全性评价 观察期间,对照组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局部皮肤发红、皮疹、头晕、便秘、恶心,发生率为26.7%(8/30);观察组偶有皮肤瘙痒泛红,发生率为6.7%(2/3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不良反应无须特殊处理,均可自行缓解。两组用药前后血、尿、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无异常改变,说明患者耐受性良好。
《医宗必读·心腹诸痛》说:“近世治痛有以诸痛属实,痛无补法者;有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者。”《医宗金鉴》曰:“伤损之证,血虚作痛者,其证则发热作渴……此阴虚内热之证。”可见癌痛的发病原因不外乎毒邪内蕴、阻滞气机、气滞血瘀、正气虚弱、经脉失养所致;病机可概括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是由毒邪侵袭机体,痰凝血瘀、邪毒壅塞积聚脏腑经络而致;不荣则痛主要由于久病体虚、正气受损、气血不足、经络失养而致[6~8]。癌痛的基本病机主要有痰湿、热毒、气滞、血瘀、正虚等,本质为本虚标实。
中医外治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运用穴位经络理论,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及经络穴位外敷治疗,安全、快速、有效作用于机体病灶部位,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近几年在癌性疼痛临床治疗中,中药外用制剂应用日益广泛且日趋成熟,相比于西医“三阶梯止痛疗法”,中医外治具有一定的优势,并已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治疗各种疼痛经济有效且毒副作用小,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临床治疗领域。
化积止痛巴布剂是王兰英教授的临床经验方,中药贴剂治疗癌痛多选用芳香走窜之品,具有快捷、迅速、有效的镇痛效果。该方以雄黄、蟾蜍为君药,以毒攻毒,消积散结、抑瘤止痛;乳香、没药、冰片为臣药,芳香走窜、活血化瘀定痛;莪术、芫花、明矾为佐使药,行气散结,清热解毒;明矾归肝经,性寒,与冰片配伍,既可佐制上述诸药性温走窜之性,又有清热解毒、化瘀消肿的作用。全方寒热并用,散中有收,攻而不过,制成巴布剂具有载药量大、透气性好、生物利用度高、刺激性小、安全可靠的特点[9]。敷贴在疼痛部位及具有益气固本作用的肺俞、肝俞、脾俞、肾俞等穴位,通过化积止痛巴布剂的发散走窜,透入肌肤,延经络循行,使药气达到病所,从而起到抑制和缩小肿瘤、缓解疼痛的作用,并且具有局部皮肤反应小、使用安全、疗效可靠等特点。本研究尚有很多失望和不足的地方,希望今后可扩大样本量,采用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延长研究周期,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研究化积止痛巴布剂的作用机理,进一步观察患者生存期、远期疗效及其他指标的改善情况等,为临床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