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文娟 广州市黄埔区教育研究院
广府音乐是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广州市黄埔区地处广府之地,由于外来人员汇集,会说广州话,会唱广州歌的学生很少,亟待学习与传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弘扬民族文化,理解音乐的多样性”“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学习和传承广府音乐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20世纪60年代以来,柯达伊教育体系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和作用,柯达伊教学法鲜明提出“民族音乐在教学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以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以首调唱名体系培养全面的音乐能力”等特点与我国现阶段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相契合,其科学、完备的教育体系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研究并做本土化发展。
2018年以来,笔者主持的课题组在广州市黄埔区以广府音乐为载体,以“民族母语”“数量积累”“能力建构”为抓手,探索了运用柯达伊教育理念学习与传承广府音乐的“三个3”学习策略。
2019年9月,笔者对广州市黄埔区小学音乐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黄埔区只有56.5%的小学音乐教师会说粤语,对广府音乐文化知之甚少;学生方面,抽样调查显示,会说粤语的学生也只有五成左右,超过八成的学生对广府音乐感觉陌生。柯达伊认为,儿童都是首先使用母语学习讲话、进行交流的,简练、纯朴、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曲是引导儿童进入音乐世界的最好材料,是培养儿童热爱民间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因此,对广府之地母语——粤语的学习,是感受、亲近广府音乐韵律、音调、味道的“首要行动”。我们采用了以下学习策略:
模仿是语言、音乐学习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向会说粤语的同伴学习,可以通过电台、电视、线上粤语节目进行模仿,还可以下载学习粤语的软件APP模仿学习。
课题组通过查阅整理文献、采访“老广州人”、搜集粤语歌谣音频资料、网络查找资源等等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适合小学生演唱的粤语歌谣·粤曲资料,课题组经过整理编写了“广州市黄埔区小学《音乐》补充曲目《广府粤语歌谣·粤曲选编曲集》”(以下简称“粤语歌谣·粤曲选集”),“粤语歌谣·粤曲选集”的每个作品都配套有相应的音频示范,老师、学生们可以反复聆听进行模仿学习,听得多,开口讲,自然就会越讲越溜,越唱越有味道了。
环境的弥漫渗透也是粤语学习的重要方法,学生如果常常置身粤语粤音的环境之中,自然有亲近感,愿说、爱唱。课题组在实验学校采用了广播站定期播放粤语歌谣、粤曲,在音乐课前播放并跟唱,会粤语的教师有意无意地说粤语,带唱歌谣粤曲等形式,在校园内掀起粤语热,营造浓郁的粤语氛围。
在区域教研中,我们邀请粤剧名家开讲,挖掘本土资源,进行粤曲、粤剧、歌谣学唱,开展广府音乐教学课例研讨,把粤音不断传递到老师们的耳朵中脑海里。同时还借助本区粤剧特色学校的专业力量,以点带面,让特色惠及每一位学生。近年来,我区越来越多学校在市、区学校合唱节比赛、舞蹈比赛、器乐比赛等各类比赛中,纷纷选用广府音乐作品进行表演,粤音粤韵回响不绝。
我区会说粤语的教师不多,不少教师面对不熟悉的粤语,想开口讲,心里却不难免发怵。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州音字典》是一本特别适合北方方言区人们学习粤语的专业字典,有了与普通话对照的《广州音字典》,一些不熟悉的、比较生僻字的发音就有了支撑,记忆起来也就方便多了。下面以《落雨大》童谣为例,有了“标音”,老师们边听音频边看着拼音,学起来、记起来都非常方便,粤语的“味道”也就出来了。
在匈牙利,幼儿正式上小学之前要求必须熟唱50首匈牙利民歌,这些民歌既能帮助幼儿积累民族音乐语言,强化民族意识,也是儿童从一年级开始系统学习音乐知识的保障。目前,我区使用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花城版)《音乐》中,只有4首广府音乐作品,包括3首粤语歌谣和1首广东音乐,在小学生六年的音乐课程学习中所占比值非常小。如果没有数量的积累,就难以产生情感的联结,也谈不上有质量的提升。在广府音乐作品积累方面我们探索了以下策略:
在访谈中发现,音乐教师们普遍认同学习和传承广府音乐的必要性,但困惑于缺乏素材,尤其是音频素材。前文所述,课题组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编写了“广州市黄埔区小学《音乐》补充曲目《广府歌谣·粤曲选编曲集》”,该曲集遵循“可唱性、经典性、典型性、时代性”原则,精选了流传在广州地区适合小学阶段学生唱读的数白榄、歌谣、粤曲共39首,在曲目编排上按“数白榄、经典歌谣、选曲填词、粤曲小唱、时代歌谣”五个类别进行分类,每个类别都给出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的学习建议。
为了更方便老师们使用,课题组非常重视曲集相关曲谱和音频资料的配套,根据音频进行记谱、打谱,邀请粤语好、乐感好的师生进行数白榄的录制,认真比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编写,保证每一首歌谣和粤曲都有完整准确的曲谱,都有配套的音频范唱,解决了老师们的后顾之忧。这39首精选的广府音乐作品就是“有数量”的基础和保障。
由于每个学校师资条件不同,作为补充教材也不能过多占用国家教材学习时间,课题组建议各校可以采用因地制宜、灵活选用的原则,建议每个学校、每个学生、每个学期至少熟练背唱一首。应该说,一学期一首的底线任务并不困难,如果一学期学会一首,小学六年就至少能熟唱12首作了。(表1)数据表明,实验班级的学生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在不影响正常课程教学的情况下,掌握了多首粤语歌谣/粤曲;非实验学校老师们的反馈也告诉我们,“学生很喜欢,听听听就学会了”。因地制宜、灵活选用的原则使“底线数量”得到了保证,也鼓励了师生实践的积极性。
表1.实验校学生掌握粤语童谣、歌谣、粤曲曲目情况表
每一首广府歌谣里都有鲜活的“俚语”和“古仔(故事)”,唱一首歌,学讲几句“白话俚语”,了解一段“古仔”,带有浓浓本土文化气息的“俚语”和“古仔”,是吸引学生主动学唱、积累曲目的“法宝”。
例如,数白榄《猜呈沉》,曲名就是一句白话“俚语”,意同普通话的“石头剪刀布”,学生一边念读数白榄,一边玩着“猜呈沉”的游戏,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就把童谣读熟了。再如,传统歌谣《麻雀仔》,讲的是广府婚嫁习俗,“担树枝——叼着树枝”,“摩啰髻——旧时广东妇女常梳的一种发髻”,“伴髻围——(把花)插在发髻旁边”,“娶番归——娶(新娘)回家”;有趣的俚语和风俗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少学生常常追着老师问什么时候再学一首新的粤语歌。
浓郁独特粤语文化,是吸引学生持续学习广府音乐,不断增加曲目积累的重要因素。
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性强的学科,我们希望学生在能唱、爱唱的过程中,在激发本土民族文化情感的同时,也能不断增长音乐的能力。课题组通过课例研讨的方式,积极探索了学生在学习广府音乐过程中提升音乐能力的教学策略。
节奏感是学生重要的音乐能力。柯达伊认为,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通过丰富的节奏活动发展对于节奏的感知、分离、记忆、多声部的协调配合等基础节奏能力。童谣、歌谣和歌曲一样,也有节拍、重音和节奏,有声调的轻重、快慢、高低的变化,可以设计适当的律动和音乐游戏,巩固稳定拍感,进行节拍感知和节奏学习。
如,朗朗上口的“数白榄”是中低年段学习稳定拍感的好素材。可以根据作品内容设计适当的肢体律动或声势律动,也可以借助节奏棒、响板、双响筒、堂鼓等节奏乐器辅助练习,不断巩固学生的稳定拍感。在不断强化稳定拍感内心听觉的基础上,进行有意的节拍感知和认知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节拍的认知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根据作品的节拍进行练习以外,还可以使用“对比”的方式。如图2童谣《排排坐》学生通过对比拍读,进一步增强了对二拍子和三拍子的拍律体验。
再如,学会了歌谣《排排坐》后,教师可以通过使用节奏棒击奏拍点,引导学生回忆每小节的节奏,并用“ta titi ta-a ”把节奏读出来;还可以使用“补充填充”的方式,进行节奏记写,稳步夯实学生的节奏感。
匈牙利教育体系是以歌唱为基础的,非常重视和强调歌唱对于音乐能力发展的作用。地方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味道”,“味道”由语言发端,由语调、音调外显。唱出味道,才能感受魅力。广府歌谣/粤曲学唱过程对提升学生歌唱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粤语歌谣《月光光》中长长的婉转的拖腔,把夜晚的恬静、妈妈的慈爱、宝宝的安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五年级粤剧课《粤曲唱腔,“喉”不一样》,教师带领学生探索粤剧中“平喉、子喉、大喉”三种唱腔的唱法特点,感受大喉(武生、花脸)的高亢激昂,平喉(小生、文武生、老旦)的稳重厚实,抒情奔放;子喉(青衣、花旦)的圆润柔和委婉;配合着身段与唱腔进行不同角色体验表演,学生兴趣盎然。再如广州白云山歌《唔车水来禾唔长》的方言问候、学说方言,把方言音调拉长巧妙演变成歌唱,让学生在有趣好玩、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这首广州山歌的“韵味儿”。
每一首歌谣、粤曲都有其鲜活的音乐形象,如《排排坐》的趣致,《氹氹转菊花园》的好玩,《祝寿歌》的喜庆,《活力DO RE MI》的活泼,《大个仔(毕业歌)》的自豪……每一首歌的学习,都是歌唱习惯、歌唱方法、歌唱能力的巩固和提升。
柯达伊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乐谱是能够表现音乐思想的符号体系,学习音乐不能识读乐谱,就像人只会说话,不认识字也不能阅读不会写作一样,素养无从谈起,难以走进恢弘的、璀璨的音乐世界。学生唱会了歌曲后,运用字母谱、柯尔文手势、首调唱名唱法,对歌曲的旋律做读谱、记写、编创练习,对提升歌唱能力、建构学生良好的旋律感有很好的帮助。
柯达伊认为,合唱是最具有影响和促进群众音乐文化发展的功能,合唱可以发展听觉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在开始合唱(多声部歌唱)之前,进行多声部节奏练习对发展学生多声部音乐能力意义重大。卡农、固定节奏音型等等都是非常好的节奏多声部练习。
如粤曲《小花猫》这节课,教师巧妙利用节奏规整的前面4小节做固定音型节奏练习,用“数白榄”做延迟一小节的二声部卡农练习;还可以如图3用声势律动游戏做多声部音乐练习。
这条固定节奏型声势律动练习,从曲谱观察,①-⑥声势设计层层叠加,学生在演唱歌谣的同时律动,除了节奏本身和歌曲产生二声部效果,还因为敲击的物品和击拍身体部位的不同产生不同的音效,相互交错也产生了丰富的多声部效果。
是学生喜爱的杯子节奏声势律动游戏的进阶版,在拍桌和拿、放杯子产生不同的声效中,进一步做卡农游戏,再和歌唱结合起来就是四个声部的多声部音乐了,既有趣又有能力。上面这两种声势律动游戏只要是偶数(二、四)拍子的歌曲都可以玩,绝大部分的广府歌谣都适合。
还有一些歌谣本身就是合唱,如《椰子夹酸姜》中间部分,选用了歌谣开始部分的衬词演唱做固定音型合唱,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合奏)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在广府音乐的学习中,也有效促进了学生合唱、合奏等多声部音乐能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通过积极借鉴柯达伊教育理念,课题组探索出学习与传承广府音乐的“三个3”学习策略,产生了积极的学习效益与影响。让学生听懂、唱好家乡的歌,产生“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认同感,建立起对广府音乐的文化自信,自觉弘扬并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同时不断增长音乐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普通音乐教师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