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渝玲
【摘 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是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理想状态的实现手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是落实全员参与育人、拓宽育人的途径,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配合、相互支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
【关键词】“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2.016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業发展新局面”。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也强调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的理论阐释
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思政”则是一种综合的教育理念,即在非思政课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具体可以包括理想信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防教育、职业精神、中华美德、社会公德及各类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教育等。
目前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的研究有很多。比如陈艳撰写的《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交互融合》、唐晓勇教授撰写的《画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同心圆”》等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但是在谈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的概念上模糊不清,没有具体描述和解释。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关于教育的讲话中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进行了解释。
第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的两种途径的归一。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责任田”,两者的交互融合是将通向责任田的主渠道打通,实现畅通主渠道,种好“责任田”的协同互动。
第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的形式是“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必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所谓显性教育就是旗帜鲜明的教育,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所谓隐性教育就如同潜隐无形、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如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产生“熔炉效应”一般。“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交互融合是实现立德树人同一目标过程中的形式互补。
第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的过程是打破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边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里的教师不仅仅指的是思政课教师,更包含其他非思政课教师,即“要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必须克服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对立、各自为政、‘自说自话的形而上学流弊,坚持以辩证思维统领双方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对话、交流和共商。”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的实践教学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的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以下成绩。
(一)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可以帮助大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密切联系起来,培养其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并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品格和人文素养。对专业课内容进行梳理,可以利用相关案例以及内容讲授,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工匠精神。课程思政选题主要是服务专业教育,包括新时代精神、专业就业调研、工匠精神、中国文化等,从而更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让思政课程具有“专业”的味道,实现思政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的落实落地,同时激发思政课教师参与变革的能力,在既不脱离教材又不完全依赖教材的思维中做到与时俱进、与专业同行、与人才培养同步。
(二)“思政教师”+“专任党员教师辅导员”的教学团队建设探索
教师科研、教学团队的共联共建是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的重要举措。学院于2020年底要求专任党员年轻教师担任辅导员,目的之一在于试点推动思政课教师与非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方面的融合,为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提供人才队伍支撑。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前提就是全员参与。思政课教师与专任党员教师辅导员队伍的共联共建,对于增强教师责任意识,更好地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交互融合工作取得实际成效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项目建设”+“示范引领”的教研教改协同推进
为更好地提高教师参与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学院将“课程思政”作为学院重点教改项目、科研项目、党建项目,以此开展各项试点工作,推动各专业、各学科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发力。
1.做好顶层设计,分类推进。坚持遴选专业课程作为建设试点课程,以此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的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能力,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交互融合,以研促进、以研促建。
2.坚持项目的引领示范。在项目建设期间,采取定期与随机听课方式,督查“课程思政”项目建设的效果,对“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较好及“思想价值引领”功能突出的项目进行重点推介,并以“示范课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形式进行推广,发挥优质“课程思政”项目的引领辐射作用。在双高院校建设项目中要求课程建设全部体现“课程思政”理念。
(四)“改革教法”+“创新学法”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采用举例子、故事启发、日常生活式教学、美学熏陶式教学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例如,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鲁布革水利工程”与“港珠澳跨海大桥”的案例,引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大国工匠精神、民族自豪感等。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设置课前五分钟的体验环节,每次让1名学生就建筑行业的最新前沿技术的新闻进行分享,实现以碎片化的时间培育学生专业素养的目的。
2.在课程思政中,通过“比拟、思考、实践”三衔接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做到哲学思辨。例如,在“建筑工程图的识读与绘制”课程思政实施中,为了尽快帮助刚入校的大一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可以以各种常见的建筑图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将图像的峰值比拟为人生的每一次转折,启发学生对“成功与失败”“质变与量变”的思考。
3.“合作互助”贯穿教学全过程,即通过分组、起队名、想口号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感受到团队力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例如,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讲授建设工程招标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己分组去查找工程招标的资料,并且探讨一下在招标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者出现哪些违规现象,以及据此可以得到哪些启发。让学生以PPT的形式在上课时候进行汇报与展示,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对其汇报的内容进行补充与更正。然后教师可以通过短视频、网络趣图、漫画引入教学,让学生了解工程招标的准备工作有哪些,要具备哪些品质才能从事招标工作。通过“自主分组查阅资料+讲授”的上课模式,学生才能实现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改变,然后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政化教育,这样学生才能实现态度、情感、价值的共鸣,进而在领悟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的反思
(一)承认“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必然联系是首要前提
1.两者任务相同:培养社会主義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2.两者都具有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虽然是不同教学的体现,但都具有促进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在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的教学实践中,既不能放大思政的社会化功能,造成思想政治课程“孤岛”,又不能忽视其他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而阻碍非思政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
3.教学资源上具有关联性。不同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虽各不相同,从性质上看具有关联性。包括文化传承、行业精神、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敬业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怀等,以内容关联为突破,鼓励教师以专业特点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是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的重要途径。
(二)厘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各自优势是必然要求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除了具有必然联系之外,两者还有各自的优势与侧重点,对这一点进行澄清则是科学、有效地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的内在要求,否则就会造成专业课程思政化及思政课程学理性缺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1.内容各有侧重。思政课程注重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以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强调思想价值引领为主。而“课程思政”只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并非是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学。
2.课程地位有明显不同。思政课程具有主体地位,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课程;“课程思政”是“同向同行”,是大思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定的专业化知识体系,侧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素养教育。
(三)创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的条件是关键
1.要加强组织领导,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创造组织保障,学院形成了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学、学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各负其责、水利行业协同联动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2.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提供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保障。学院多措并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增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力量的基础上,出台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兼任思政课教师实施方案等。
3.提供经费支持,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建设专项经费。
4.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一方面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确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全流程、全要素公平、公开;另一方面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情况与效果作为考核评价、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四)要善于寻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的机会
1.专业课教师必须有“融入思政教育的意识”。在制定课程方案和设计课程时,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盐”主动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即要主动思考“在何时”“在何环节”“加入何种思政元素”“采用何种方法”“体现了何种思政作用”。
2.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为“思政教育”的实施留下一定的空间。无论何种课程,都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通过国内外对比、过去与现在对比、同类型行业对比等找到“思政教育”的空间,找到空间就等于找到了“课程思政”的机会。
3.教学态度是最好的“思政元素”。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充满激情、与学生互动充满感情等都是学生能直接感受得到的,是对学生最直接的“思政”教育,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可或缺的正能量。
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作为一项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系统工程,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涉及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纵向需要层层激发动力、形成共识,横向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互相支持。必须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基金项目:2021年度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改项目(课题编号:202101(SZ)、2021年度学院党建项目课题(课题编号:14):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路径研究——基于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为例,中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艳.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交互融合[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8(12):23-25.
[2]唐晓勇.画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同心圆”[J].四川日报,2019-09-23(01).
[3]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286):120.
[4]邓飞.“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交互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2020(09):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