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

2021-09-15 02:17江海粼
决策探索 2021年16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生

江海粼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人学

生命的现实存在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提,是人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超越的物质基础。当前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重专业知识的提升轻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重理论知识的答疑解惑轻情感和价值的培养、重真善美的培养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方法创新等误区,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人的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其对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发展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为教育工作者准确、全面地理解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为新时代推动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向以人为本的转向提供了基本的遵循。

一、逻辑起点: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应当立足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存在”

人是什么?这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它看似简单却又令人难以准确而全面地回答。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深邃的思考,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故而掉入到了唯心主义之中,于是产生了把现实的人等同于自我意识的黑格尔绝对精神的人,产生了感性世界感觉与直观的费尔巴哈抽象的人。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坚持物质的第一性,他认为人就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实现了对“绝对精神的人”和“抽象的人”的超越,它强调了人的物质属性,从而使对人的理解成为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看到大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个人的存在”。人的这种现实存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是一种有肉体生命的“自然存在”。生命的存在是人进行实践活动、寻求发展的前提,如果人没有了生命的自然存在,其他任何事情都将无从谈起,所以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要树立以生命为本的理念,坚持生命至上,引导大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既珍爱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另一方面,人是一种现实的“有意识的存在物”,物质虽然决定意识,但是意识对物质也能产生能动的反作用。积极健康的意识能够激励人不断向前发展,而消极落后的意识则可能导致人腐化堕落,甚至导致部分人轻视生命。大学生正值人生中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但是部分大学生鉴别能力不够强,容易受到线上线下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大学生健康向上。

二、核心要素: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要准确理解“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存在。马克思“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存在”的论述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展示了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但马克思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来思考“人”的问题,提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与动物不同,在于人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群体性的社会实践性活动来增强自身的力量,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单独的、离群索居与人类社会完全脱离联系的人是不存在的。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精辟论述揭示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历史性,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活于世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打交道,这就涉及到如何与他人相处的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心情愉悦、享受生活、克服困难的稳定剂,也是自身价值实现和超越的助推剂;紧张的人际关系既不利于身心健康,也是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创造条件,增加大学生间的交流频率,使他们在寝室文化建设、主题班会、校园才艺展示、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核心是如何正确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自我价值的发挥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体创造更大社会价值的前提;社会价值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就无从谈起。当前,我国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进,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为国家兴盛、人民幸福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实践路向: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要坚持“人始终是主体”

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没有看到人的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仅仅把人看成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客观对象的一个直观反映者,因而不可能从主体人的实践角度去思考客观世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虽然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他们把这种能动性归结为“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从而使这种能动性具有片面性和抽象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的角度给人的主体性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或者人之外的其他物,是“能动性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直观反映的人,从而实现了哲学向人的真正回归。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为教育目标的达成依赖于大学生对教育内容内化的程度,而内化这一过程只能靠大学生自身去完成。一方面,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大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特别是挖掘先进典型的大学生事迹来引导他们判断、思考、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防止脱离大学生实际而抽象地谈论生命。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创新教育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命观教育中来。

四、目标归属: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旨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劳动的异化和旧式的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在深刻批判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过程中,马克思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以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终极关怀。“自由发展”是指人在实践中不断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和社会异己力量的控制,使个人发展真正的体现自身意志;“全面发展”从词义上理解,是指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多维度的协调发展,但其“实质上特指个性发展”。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自由发展是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是人能够广泛涉猎各个领域,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个人在知识、能力、智力等方面发展得越全面,越能够按照自己的志趣和需要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虽然当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距离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犹如一盏明灯熠熠生辉,时刻指引着包括生命观教育在内的各项工作向以人为本转变。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个体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富强、社会演进的一个必然趋势。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作为一种直接与生命对话的教育,更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并把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终极奋斗目标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自由发展并不是要放弃教育引导,而是强调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按照他们自身的意愿去发展,因此生命观教育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多一些沁人心田的启发,少一些枯燥乏味的灌输。全面发展不是各个方面都要尽善尽美,而是强调大学生在多个领域都能获得锻炼的机会,积累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在清晰地认识自己优劣势的基础上,发展个性特长。

五、结语

总之,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始终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不仅要看到人是一种人化的自然存在,还要看到其本质在于社会存在。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要注重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性,发现并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珍爱生命并奋力达成生命价值之实现和超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2]吴才智,江光荣,段文婷.我国大学生自杀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5):95-99.

[3]苏瑞莹.马克思主义人学经典理论的内在逻辑[J].山西師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7-30.

[4]吴仁平,刘善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的扬弃及其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4(4):58-61.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7.

[6]李娉.新时代“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与现实[J].天中学刊,2020(6):1-7.

[7]吉莉莉.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命题的再认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8):7-10.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4).

【本文系南充市社科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青年项目“后疫情时代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策略研究”(NC2020C010)、川北医学院2020年度校级科研发展计划青年项目“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7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