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氢氧化铜实验的真伪性探究

2021-09-15 22:49李旭娃姚富明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氢氧化铜

李旭娃 姚富明

[摘   要]初中化学教材分别在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以及酸、碱、盐教学内容中,叙述了CuSO4溶液与NaOH溶液制取Cu(OH)2的实验。若根据其中叙述进行实验,当溶液浓度大时,要么得不到沉淀,要么得到复杂的沉淀。当溶液浓度小时,制得的絮状物质不仅蓝色浅,絮状容易消失,而且最终得不到Cu(OH)2。为此引入过渡性物质概念,证明了氢氧化铜的过渡性,用其分析教材中的实验为什么能得到蓝色絮状物质,而最终得不到Cu(OH)2的原因,指出了这些实验叙述的不科学性,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了对教材和教参修改的建议。

[关键词]氢氧化铜;制取实验;过渡性物质;真伪性

新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11页的实验3-9(下称实验A),其内容是:锥形瓶中装入5 mL硫酸铜溶液,将装有3 mL氢氧化钠的注射器插穿胶塞。推压注射器活塞至1 mL刻度处,观察实验现象,反应前后称量比较。

该实验的教学目的是:借助实验现象,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理解生成Cu(OH)2的反应原理,感知Cu(OH)2难溶和蓝色絮状的性质,为书写生成Cu(OH)2的化学方程式提供事实依据。由此可见此实验对于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对于该实验,教材和教参中并没有对溶液浓度进行说明,也没有其他的限制条件。由此可推知,教材的编写旨意是:不论浓度大小,只要将CuSO4和NaOH两种溶液混合,就一定能得到Cu(OH)2。

那么,真实的反应情况如何,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一、实验探究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混合,当浓度大时,得不到氢氧化铜,得到的是Na2[Cu(OH)4]或复杂黏稠的混合物。显然,该情况不适宜对氢氧化铜的认识和研究。因此,氢氧化铜的制取只能用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稀溶液。

既然实验1中不会得到Cu(OH)2,那么,混合后为什么会有蓝色絮状物质呢?

二、生成物的复杂性

1.过渡性物质概念的引入

前面所说的生成物,都是混合体系达到综合平衡后的最终生成物。而当两种溶液刚混合后的生成物,情况更为复杂。

【实验3】取5支试管,编为1~5。向1号试管中加入2.5 mL 0.1 mol·L-1的CuSO4溶液,再加入1 mL  0.1 mol·L-1的NaOH溶液。向2~4号试管中各加入20滴0.1 mol·L-1的CuSO4溶液,再分别依次加入0.1 mol·L-1的NaOH溶液31、35、39、43滴(为了充分观察1号试管中的现象,将1号试管放在最后做)。其现象为:①都得到絮状沉淀,不论振荡与否,1号试管中的蓝色明显比5号试管中的浅,如图1;②振荡后比较,颜色从1号试管的浅蓝色向5号试管的蓝色过渡,即蓝色依次变深,如图2;③静置约30分钟,1号试管的絮状消失,变为浅蓝色沉淀沉积于试管底部,而2~5号试管中的沉淀仍然分布于液面下大部分空间,如图3。(1号试管中的沉淀最终会变为稳定的浅绿色物质Cu4(OH)6SO4)[2] 。

实验3中的絮状物质都是Cu(OH)2。开始时在1~5号试管中的沉淀主要都是通过低条件反应[3]生成的Cu(OH)2和Cu2(OH)2SO4的混合物。1号试管中的絮状Cu(OH)2不稳定,逐渐消失,而5号试管中的是稳定的,具有持久性。竞争反应中生成的不稳定的物质叫作过渡性物质,相对地,生成的稳定的物质叫作永久性物质。过渡性物质是通过竞争反应生成的,而永久性物质有的是通过竞争反应生成的(如实验3的5号试管中的Cu(OH)2),有的是通过过渡性物质的转化生成的(如实验3的1号试管中的最终生成物Cu4(OH)6SO4)。

关于局部过浓、竞争反应、物质转化的详细论述,可参看“聚焦反应过程研究碱式硫酸铜的有关问题”[3]一文,在此不再赘述。

2.过渡性物质与永久性物质的关系

由此可知,当CuSO4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时,过渡性物质与永久性物质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在此条件下的过渡性物質,在彼条件下可能是永久性物质。在某条件下的某种生成物,可能既是过渡性物质,又是永久性物质。

因此,Cu(OH)2分为过渡性和永久性两种。在实验1中开始生成的Cu(OH)2是过渡性物质,在实验2中生成的Cu(OH)2是永久性物质,而在实验3的2~4号试管中的Cu(OH)2,既是过渡性物质(即转化的部分),又是永久性物质(即剩余的部分)。

3.过渡性Cu(OH)2转化的原因

可见,5号试管中的沉淀(永久性物质)比1号试管中的(过渡性物质)能更充分、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Cu(OH)2的蓝色絮状特性。

三、教材实验的问题所在

既然如此,有什么理由不剔除虚假的实验呢?

教材对于涉及Cu(OH)2制取实验的编写,没有形成对于过渡性和永久性Cu(OH)2的认识,只是利用了絮状Cu(OH)2存在的普遍性,进行简单化、定性化的处理。其结果使教材的叙述与客观实际不吻合,既不科学,又不利于学生对Cu(OH)2性质的认识和概念的形成。

四、问题的解决

经实验反复验证,CuSO4和NaOH都用浓度为0.1∽0.3 mol·L-1的溶液时,所制得的永久性Cu(OH)2蓝色鲜明,絮状持久,是最理想、最适宜于教学的最佳选择。

过渡性物质概念的引入,可加深学生对Cu(OH)2的认识,对于Cu(OH)2的教学以及有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无机化学》编写组.无机化学(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  封享华,丁世敏,朱小丽,等.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碱式盐的研究[J].化学教育,2015(9):67-69.

[3]  李旭娃,党文祥,吴小平.聚焦反应过程研究碱式硫酸铜的有关问题[J].中学教学参考,2020(8):55-57.

(责任编辑 罗 艳)

猜你喜欢
氢氧化铜
植物源甘油酯对氢氧化铜防控柑橘溃疡病的减量增效作用
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实验改进
由酸性氯化铜蚀刻废液制备氢氧化铜工艺技术研究
苹果疫腐病防治药剂筛选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间接测定甘氨酸的研究
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防治烟草野火病田间药效试验
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防治烟草野火病田间药效试验
氢氧化铜/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吡唑醚菌酯和氢氧化铜对茶炭疽病的田间防效
“桑瘟”防治药剂筛选及对蚕安全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