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
前几天,我带着师训处到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调研,在与校长和老师谈话时,他们认为学校当前的教育现状,仍旧是以教学质量(分数)来评价教师、学生,而党和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根本目标,短期内还很难达成。
而我认为不能将教学质量与“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割裂开来,教学质量是育人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并不是非你即我的矛盾关系。从某种角度上说,没有教学质量,就根本谈不上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为什么校长和教师会这样看问题呢?我突然间领悟到,原因就是我们用以衡量教学质量的分数,其真实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同样是分数,此分数和彼分数的意义和内涵可能截然不同。这里需要引进一个“好分数”与“坏分数”的概念,我们在对话中谈论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质量(分数),他们谈的是“坏分数”,而我指的是“好分数”。这“好”与“坏”的一字之差,才是造成我们分歧的根源所在。“好分数”与“坏分数”是当下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甚至可以这样说,“好分数”与“坏分数”是区域教育优质高效与增负低效的风向标。
那么,什么是“好分数”?什么是“坏分数”?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在一次质量测评中,两所学校取得同样的成绩,获得同样的进步,但二者之间在可持续发展、后劲、潜力等方面,可能会有巨大的差别。其中一所学校用的是以下一系列方法:对抽考的年级集中补课,除抽考的科目外,其他科目停课;对抽考年级的抽考科目进行“狂轰滥炸”式的补习,并通过疯狂的刷题,短时间内硬性提升学生的抽考科目成绩;更有甚者,预估将要抽考的年级,将最优秀的教师放在这几个年级,提前做应考准备。而另一所学校并不是这样,并没有因为测评而对抽考年级过度关注,也没有因为抽考而放弃其他学科的教学,仍旧按照既定的安排与步骤进行教学;只是组织抽考年级教研组对考试的方向和考点进行了分析,教研组指导全体教师开展系统而精练的考前复习,查漏补缺,巩固夯实。结果,最后质量测评中,两所学校的抽测成绩相近,但如果将时段拉长,明眼人就会发现,这两所学校最终的中考成绩或整体教学质量,其实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前者获得的是“坏分数”,而后者获取的是“好分数”。
“好分数”与“坏分数”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第一,从获得途径来看,“好分数”的获得是长期和风细雨的浸润,而“坏分数”的获得是短期暴风骤雨的硬塞。第二,从分数质量来看,“好分数”源于学生该学段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坏分数”来自学生对该学科疯狂刷题后获得的碎片化的点状知识。第三,从教师发展来看,“好分数”提升的是教师整体的教学能力,而“坏分数”则表现的是教师的应变和应考能力。“好分数”让教师产生心理认同感,提升其教书育人的自信与职业尊严;而“坏分数”让教师发自内心地感到厌恶,弄虚作假、急功近利让教师丢失了职业的尊严和幸福感。第四,从学校管理来看,“好分数”能树立学校向教学要质量、向教研要质量的目标定位,形成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办学理念,每一次“好分数”的获得都是一次激励和推动。而“坏分数”却形成了学校为质量而质量、向机变要质量、为质量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的风气。因此,每一次“坏分数”的获得都如“饮鸩止渴”般,是一次煎熬、阵痛和撕裂,其正面影响有限,而负面影响无穷,会将学校推向人心背离、质量意识涣散的深渊。打一个通俗的比方,如赚钱一样,同样是赚钱,赌博贩毒的钱是“坏资产”,我们不能赚;而智慧劳动的钱是“好资产”,我们能赚。因此,我想郑重地对校长和教师说一句:如果你获取的是“坏分数”,不要也罢。 当然,我前面举的例子只是学校的行为,但事实上这不仅仅是学校的行为,很多情况下是一部分老师的个人行为、个人选择。他们的行为与以上基本相同,不是通过良好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强有力的控制与高压、大量的练习、机械的背诵等达到他所教学科的好成绩,使学生获得高分。
为什么“坏分数”能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诱惑一批又一批的校长和老师趋之若鹜,并成为他们“克敌制胜”的秘密武器?我想,原因无外乎以下两点:第一,“坏分数”能解决当下的生存问题。平时不努力,管理不到位,怎么办?总不能坐以待毙,总要想办法搏一把,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第二,“坏分数”在同等竞争的情况下,结果总是表现得见效快、收益高,短期内的集中“轰炸”有时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何况不是谁都能区分“好分数”和“坏分数”的。而且“坏分数”的负面效果,往往不是体现在当下,因此虽然有一些倒霉的“接盘侠”为他们承担后果,但他们享受直接成果,获得肯定和荣誉,甚至成为“名校长”和“名师”,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但是,对于区域教育而言,它承担不起“坏分数”所造成的恶果。因为虽然校长可以流动,教师也可以调动,但都在整个区域教育的大框架内,所以,三五年之后,区域教育将是最终的受害者。如果“坏分数”所占的比例很高,那将会产生灾难式的糜烂,可能会毁了一代甚至几代人。因此,我认为怎样杜绝“坏分数”、实现“好分数”是当下区域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一步。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非常广,而与之相关的因素也非常多。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好分数”先得是“真分数”
建立常态化的教学质量考评机制,不能靠不定点的抽考机制。区域教育部门为了获得真实的教学质量,通常采用方式是增加测评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但这样也增加了学校考出好成绩的运气成分。同时,因为抽考的面不够广,也让学校有了侥幸心理和运作的空间,而抽中的年级忐忑不安、倍感压力,没抽中的年级如释重负、暗自庆幸。我们还要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抽考年级的成绩并不能代表学校的整体情况。所以,抽测并不是最好的方式,这种方式拿不到最全面和最真实的数据。
而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每年对二、四、六、七、八年级进行常态化的质量测评,上半年二、六,下半年四、七、八,考试成绩考评到校到班,年终用小学、初中各三次成绩的综合评价来对学校进行考评,并记录到区域学校管理档案。这样做虽然工作量大了一倍,但更公平客觀,可以明确教学质量导向,可操作的空间以及漏洞明显较少。况且,这样学校工作管理的重心就在教学质量上,在教学质量上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为过。有时,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傻办法”“笨途径”,才能旗帜鲜明地抓质量,实现区域教育质量的全面摸底和布控,获得全面、公平、透明的“真分数”。
二、“好分数”还得是“优分数”
在确保“真分数”的前提下,我们需要获取的是“优质分数”。也就是说,分数是真正源于学生长期的全面成长,而并不是短期突击的“假成长”。这如何实现呢?大范围的测评是关键,因为常态化、大范围的测评大大减少了学校临时操作和应对的可能性。抽测一个年级可以集中优势兵力,而测评两三个年级该如何去运作?因此,学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只能尽量确保班级教师的稳定性,同时加强对所有年级和班级的管理,提升每一位教师的质量意识,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常规的管理。在这种态势下,要获得稳定的长期教学质量,学校通常只有两条路:一是向管理要质量,二是向教科研要质量。而这两条路所形成的学校内驱式的需求,将有助于区域教育管理评价和区域教研队伍的强有力介入。所以,无论是向管理要质量还是向教研要质量,都能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学校内涵式发展带来的必然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将推动学校的“教”“考”“练”“研”的一体化进步,从而获得“优分数”。
三、“好分数”必定是“活分数”
获得“优分数”对于区域教育而言,是迈向良性发展的最重要的一步,但可能仍有学校和教师通过长期“苦教苦学”的高压来获取“坏分数”。因此,这就需要区域教育在管理评价上再进一步,也就是不允许主要考查科目占用其他非考查科目的时间,不允许集中补课;只允许主要科目教师在“教”和“研”上求进步,不允许他们在时间、作业上找办法。
同时,对非考查科目“音体美”等进行素质测评,确保这些科目能够足时足量足质地完成。此外,大力支持學校社团建设,通过开足开齐课程,通过学校自主自发的社团建设,形成学生的综合多元发展。这样一来,“优分数”将再上一个台阶,由只关注教学质量上升为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优分数”将进化为有生命力、有发展潜力的“活分数”。
“好分数”和“坏分数”是区域教育优质高效与增负低效的风向标,更是摆在区域教育面前的一道必选题。对于区域教育而言,选择不难,但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它真正触及区域教育的难点(学校管理)和痛点(教师成长),而这两点遇到的问题与阻力将是方方面面,甚至层出不穷的。但只要我们坚定方向,凝心聚力,迎难而上,我相信一定会迎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作者单位:江西省弋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插图:廖 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