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高原,重寻教育心灵的高地

2021-09-14 20:01杨雪梅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支教青海高原

杨雪梅

你是从海边来的老师吗?大海离这里有多远?”

“大海很大吗?我还从来没有见过!”

……

2018年10月,我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支教。那稚气的声声追问,那围在身畔仰视我时闪烁的眼睛,常常一次次唤起我沉睡的记忆。我想,只有文字才能留住那份清脆澄亮,也唯有文字才能重新描摹记忆深处的那一段心动时光。

一段缘起

“姐姐,其实原本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些厌倦了,但是去青海支教一年后,我却有点不知道如何去表述那种足以触动一生的体验……感受着那一双双对知识充满渴求、对外界充满向往的眸子,我才意识到,教育也可以是我一生的坚守。我希望把自己成长为一盏灯,映照着孩子们在此岸与彼岸间穿行的航线,引领着他们努力追寻梦想……”从一位曾经去支教过的好友的只言片语里,我被她那种既无法描摹又让人动容、既感慨万千又重燃活力的状态所吸引,便对那片高原以及高原上的孩子们有了强烈的亲近念想。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大抵便是如我这般吧。几个月后,我便收到威海市教研中心打来的电话:“杨老师,下个月我们会派一批小学名师去青海支教,您无论是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还是教师培训方面都非常出色,是我们心仪的人选。不过,路程几千公里,高原上空气稀薄,条件又很艰苦,也不知道您身体能不能承受。您考虑下给我们回个信吧!”

青海啊!那片高原,那些在别人口中似乎非“纯净”二字不足以形容的孩子们,都在散发着极强的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快点走近。

“九月份就开始供暖,又干又冷的,受那份罪干什么?”“听说不少人去了高原又晕又吐,被抬着回来。你这几年工作那么拼,身体也不好,可别去!”“那么远的路就很辛苦,还得又带学生又培训老师,又上课又做讲座,你又不是铁打的!”这样的劝阻依然不能隔断那来自远方的呼唤。刚换了工作单位,需要熟悉的、亟待处理的工作已是让人应接不暇——这样的现实也不能熄灭我内心的热切愿望。

“我去!”没有太多的考量,没有任何的犹豫。我很想知道,在友人早已见惯浮华与风浪的内心里,是什么力量让她沉静了下来,平和了起来,对教育的热爱又深沉了起来。

一份走近

为了尽量减缓不适,送教团队一行人先要在海拔稍低些的西宁住一夜。那是怎样的一夜呢?躺在床上昏昏沉沉,明明无比疲倦,我这个从不认床的人却无论怎样都无法安然睡去,十分钟一小醒,二十分钟一大醒。一杯又一杯的水灌进肚里,嘴唇依然生疼干裂。拿起本书想打发下时间,发现即便刚刚读过某段的内容,转瞬间头脑中仍是一片空白。

“这些都是高原反应。你这样还算好的了,有好多人一下飞机就受不了,头昏眼花,发热呕吐,只好又乘下一班飞机匆匆返回。”吴大明局长向我解释着,又细心地一遍遍叮嘱:“门源海拔比西宁高得多,你这种风火性子走路一定不要快,不然会头昏憋闷。晚上睡觉可以在床头柜上放条湿毛巾,免得喉咙鼻子嘴唇都干得生疼。一定要备好太阳镜,高原的强光非常刺眼……”

看着身边这位无微不至地关怀众人的山东汉子,我注意到他干裂的嘴角渗出的血丝和发间的斑白。“很意外是吧?我来这里快三年了。三年的时光,就把一个青年修炼成了半百老头子了。不过欣慰也很多,这里的教育生态、教学质量,在我们‘援青教育组的努力下,都有了极大的改观呢!”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抛家舍业为青海的教育守望了三年?又是怎样的情怀支撑着他一步一个脚印在相距遥远、处地偏远的各所学校间奔波着?我试着聊起,他回答说:“杨老师,你去和孩子们多接触下就知道了,他们就是一粒粒有光的种子!”

一簇星光

只因为吴局长那句“他们就是一粒粒有光的种子”,初到门源的我,顾不上休息,便急急奔向了自己所支教的那所寄宿制学校。

走进五年级的一个班,六十个孩子挤在一起。我还没来得及做自我介绍和打招呼,小家伙们已经齐刷刷地向我问了声好。他们衣服灰蒙蒙的,小脸上都顶着高原红,可是,那一双双跟着我转的眼睛里却有着我从未见过的清亮与澄澈,就像一簇簇星光,让我忘却了胸口的憋悶,忽略了急速的心跳……

“老师,你从什么地方来?远不远?”“老师,你能陪我们多久呢?”“老师,你拿的东西是给我们上课的吗?我真想看看。”走出教学楼的大门,路上遇到的几个孩子好奇地围住了我,他们询问着,关注着,对我扬起笑脸,帮我提东西,向我打听山外那个世界的模样。当听说我来自遥远的海边,更多的小家伙们便愈发紧地围了上来,好像离我近一点,再近一点,便能嗅到大海的味道。

一圈圈涟漪在我心里荡漾开来,我知道,那来自一双双星光之眸。孩子们没有任何对陌生人的防备与不安,有的只是满脸的好奇,只是叽叽喳喳停不下来的热情,只是想与你亲近交流的渴望和迫切。

我想起了另外一群孩子,我生活圈子里见到的那些孩子:他们用一颗颗戒备之心穿梭在城市的繁华与忙碌里,对陌生人带着疏离与防备,对别人的诉说抱持着怀疑与冷漠。太多的驯养和教化痕迹,太过自然的成熟表现,让我曾经以为孩子原本就应该是那样的。

可在青海门源,在这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有一些沉睡许久的东西在被唤醒,缓缓萌芽。我看见了儿时的自己,为一朵花的绽放而欣喜,为一份陌生的友善而雀跃。我也看见了儿童真实的模样,不设防,不伪装,永远带着好奇,遵从着自己的本心。

我面前的这些孩子们呀,他们真的是一群闪光的星星,在寂夜里闪耀,在苍穹间眨眼,特有的清澈灵魂一下子便荡涤了我心间所有的疲惫与尘埃。

作为一名老师,二十年来,我始终都在尝试着改变学生:把落后的学生变得好一点,把好学生变得更出色一些;让调皮的孩子更安分,让粗野的孩子更明礼。此时,在这些“小星星”面前,我才发现,在改变的同时,一定也有许多成长是被我忽视和束缚的,比如对纯真童心的漠视,比如对自由探奇的约束。

“杨老师课上得好,分享的经验实用,真的是把威海大地上的教育之种撒到了高原上呀!”这是送教结束后,当地领导和老师对我的评价。其实他们哪里知道,那一簇簇青海星光,那一片明亮的高原“澄”才是真正在我心里悸动的生命之种呢!有光,而且透亮!

一团火苗

“杨老师,最近有好的教育专著推荐给我吗?”“杨老师,我坚持读书写作将近两年了,已经有十多篇教育文章被发表,特来向您这位成长引路人汇报!”时不时地,微信上就会收到来自青藏高原上那些面孔早已模糊、距离却越来越近的老师们的信息。

送教时,我临时起意有了这样的思考:“若要孩子成长,还是得先从教师成长做起。”于是,闲暇时,我和一线老师们泡在一起,或向大家分享我个人是如何一步一步通过教育阅读和写作走出了曾经的特殊教育小圈子,或介绍我自己学习、成长、提升的方法,或把我所带的“雪梅读书写作团队”教师们的成长经验讲给他们听。

“雪梅就是一团火,走到哪里都会燃起一片,这次能不能燃起来就看你的了!”带队领导没少拿着这样的话来调侃我。其实,在那段时间里,我是有些失望的:因为高原“气压低”,老师们的成长热情也不高,我的“火”并没有成功点燃。

直到支教结束返回威海后,通过微信与个别老师交流,我才了解到老师们淡漠的原因:在我去之前,他们从来都没有意识到教育阅读和写作有那么重要,自然也就从没有尝试过,甚至我推荐的书他们都不知道要去哪里才能买得到。“杨老师,我们当时很想学习更多,但是都觉得自己和您不在一个层次上,不敢贸然上前请教。今天打扰了,感谢您的及时回复和帮助!”一句话里,有着那么厚重的讯息让我去品味、琢磨,心情也变得愈发沉重起来。

一直以来,都是我太想点一把火了。我以为,自己所到之处,都会火热一片。可我忘了,那里是地广人稀的西北,他们对外物的接收与通联并没有那么迅速便捷;我也忘了,那里是苍莽的高原,再强劲的火可能也很难煮熟一碗简单的面。可是,有一种力量是无形却溢满希望的,那就是火苗的蔓延之力——悄悄地滋长,不知不觉地扩散,就像我曾经在那里留下的星星之火,却能够在几年之后自然而然地扩散着,温度愈加炙热。

“你也去支教过吗?还真没看出来,这小身板没少受罪吧!”友人小聚时,总有人好奇地探问。“是,其实我很想再去几次,哪怕一次也好……”曾经的高原支教之行于我而言,绝不仅仅是一次传经送宝式的体验,更多的是一種生命的触动,一次心灵的洗礼,以及对坚守和播撒意义的重新审视。这些,足以让我再次找到自己的教育心灵高地,重扬职业坚守和探寻之风帆!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插图:珈 铭)

猜你喜欢
支教青海高原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警惕功利性支教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大美青海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困境归因分析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