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聪
幼时学过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当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时,我小小的心里满是疑惑:海是什么?对从未走出乡镇的我而言,海是一个新奇的词,我不知道它的具体所指,也无法想象浪涛翻腾是一番怎样的图景。但我从此忘不了它,忘不了老师描绘的那美到极致的蓝,一种朦朦胧胧的憧憬像一粒种子落在心间,深深扎下根来。十多年的读书生涯,它在我心头潜滋暗长、枝繁叶茂,那种“走出去”的渴望愈发热切地涌动、翻腾。我飞快奔跑,翻越崇山,在十八岁那年的盛夏实现了我隐秘的向往——在山的那边,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大学毕业前一年的初秋,我无意间看到校团委招募支教志愿者的讯息,听见“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的号召,隐藏于内心深处良久的对“海”的思绪又一次抬头,牵动了我的心弦。我想重新走进被密林包裹的大山,想以亲历者的身份将看到外面世界的这份欣喜传递给山里的孩子,自信地告诉他们:“在山的那边,是海!”于是我毅然在报名表上写下了名字,满怀期待地踏上支教之路。
我们的支教地,位于江西省瑞金市象湖镇。这是一方浸润着铁骨雄风的红色沃土,无数慷慨激昂之士在这里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宏伟壮阔的革命篇章。支教学校内部亦保留着贺龙、郭沫若的入党旧址,学校在此定期举办学习教育活动。但这里同样是一块教育资源贫瘠地,如我幼时就读的学校一般,囿于基础设施薄弱、学生基数大、师资力量紧缺等情况,老师们跨年级、跨学科承担教学任务成为常态。我们一行六人于2020年7月来到这里,在这个环山临河的中学,开启了身兼数职的支教生活,每日在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等多门科目间转换身份,体会授业者的忙碌与快乐。
我负责了三个班的语文、一个班的历史的教学任务。初来乍到,孩子们看见我这个新面孔颇有几分害羞,安静地坐在教室里,怯怯地望着我,轻轻地喊“老师好”。渐渐地,在早晚测温、课堂互动、体教融合、自习答疑等日常接触中,他们感受到我的友好与善意,便对我敞开了心扉,甚至成了我的“小尾巴”,我走哪他们跟哪,围着我又笑又闹,缠着我给他们讲大学生活。一把青青的杏子、一根小小的棒棒糖、两三朵彩纸做的小花、几串草编的手环,时不时会悄悄出现在我办公桌的一角。美术课上做成的手工小纸篮,孩子们也略带羞涩地抢着送给我,挤满了整个桌面。纸篮上写着字,如“希望小戴老师每天都能开开心心”“小戴老师是我的小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等甜甜的话语,有的还用铅笔绘上苹果、香蕉、梨等各种水果,顶端画个大红心,红心里头写着“这是送给小戴老师的世界第一大果篮”。一笔一画,都是孩子们最纯真美好的心意。
在与孩子们的多次谈心中,我了解到班上孩子大半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大多没有出过瑞金,最远只是暑假去过父母打工的城市。多数孩子一年只能在春节见父母一次,平日里与爷爷奶奶生活,自己上学、写作业、做饭、洗衣服,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帮助打理农田、果园。他们缺少对外交流的渠道,不了解外面世界的具体模样,于是听课成为他们探索未知世界、汲取知识养分的不二选择。在孩子们充满好奇与求知欲的目光下,我细细讲述着鲁迅、老舍、汪曾祺、严文井等大家的文坛掌故,斯诺走进红色中国、张择端绘制清明上河图、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来龙去脉,武汉长江大桥、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的前世今生。学习游记时,我结合纪录片《航拍中国》,从西北到东南,从自然地理到历史人文,让孩子们的视野与想象力随着这绝妙的空中旅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飞跃。背诵诗词时,对应相关篇目,我以《经典咏流传》为切入点,帮助孩子们走出死记硬背的樊篱,在“和诗以歌”中真正感受传统诗词经典的无限魅力……这一刻,我仿佛不只是老师,更像是魔法师,用知识的魔力将孩子们与一个前所未闻、奇妙瑰丽的世界串联起来。
“老师,你有没有去过故宫?故宫里面还有人住吗?”
“老师,长江有多宽呀,是绵江河的几倍吗?”
“老师,我想上大学,长大后和茅以升一样,建大桥。”
“老师,我跟小彬都喜欢鲁迅,以后我们要一起去鲁迅老家看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他们兴奋,他们讨论,他们眼里闪着光,一股期待走向更广阔世界的蓬勃内驱力在不断攒动,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喷涌而出。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个在风里雨里、在山头、在田埂、在溪边奔跑着去上学的身影,禁不住眼眶一热。
课堂的四十分钟,对这些想“看世界”的孩子而言,未免过于短暂。后来,支教团齐心协力建构的班级阅读空间,则为他们打开了感知外面世界脉搏跳动的另一扇窗户。经过几个月的相处,我们发现班上孩子普遍存在着阅读面窄、阅读量小的困境,写作文成为他们抓耳挠腮、心存惧怕的大难题。与班主任华老师几番商量后,我们决定以班级图书角为载体,为孩子们建构起优质、高效的阅读空间。一番准备后,图书角的基本搭建材料被送到班上。孩子们看见后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帮助我们选位置、清杂物、搭书架,干得热火朝天,班级图书角在一片忙碌中初具雏形。依托学校图书室、上阳书院、双清书院等本土资源,以及争取到的“名著小书包”“暖冬计划”等项目的外援性支持,我们的图书角逐渐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图书供应,这些图书经过支教团整理、精选、分类后成为图书角不同位置的“住户”。周二与周四的晨读、午自习、拓展课被设定为阅读时间,支教团成员按图书门类轮流担任阅读引导人。我负责的是文学类书籍的引导阅读,我带领孩子们读《朝花夕拾》,感受鲁迅的温情与童真;读《骆驼祥子》,了解生命的顽强与坚韧;读《苏东坡传》,体会苏轼一生的乐观与豁达……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除了自主阅读、师生共读、撰写读书笔记这些常规环节,我们还分阅读小组,不定期安排了好书分享、分角色诵读、经典演绎等活动,鼓励孩子们上臺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从最初哆哆嗦嗦、满脸通红,到站在讲台上可以侃侃而谈,最后还能够自编自导自演《武松打虎》《煮酒论英雄》《大闹天宫》等一出出名著短剧,甚至举办了班级之间的巡回演出,引发“四大名著”的借阅热潮,孩子们的能量真的超乎我们的想象。
2020年底,我们整理了班级读书卡,根据借阅记录评选出年度阅读之星,第三组的翔宇以23本的借阅量成为冠军。他最崇拜作家沈石溪,因此作为奖励,我送给他一本珍藏已久的沈石溪亲笔签名的《狼王梦》。看到偶像的字迹,翔宇涨红了脸,激动得又哭又笑。在孩子们热烈的掌声中,翔宇发表了他的获奖感言,说起了自己在阅读中感悟到的母爱、友谊、竞争的残酷与生存的顽强,以及动物们柔软的感情与强大的内心,他还谈到了自己在沈石溪作品的感染下自然萌发的将来想做一名动物医生的梦想。看到素来内向寡言的翔宇站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如数家珍,我们惊喜之余,心中油然而生一股“少年初长成”的感动与自豪。在阅读的浸润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种下了梦想,收获了成长,拥有了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力量。这向阳而生的改变,也印证着我们的努力有意义、有价值。
夏日已至,归期将临。一年的支教时光,我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孩子,希望尽自己的力量为支教地带来一些改变。虽然个人的力量很渺小,要做出切实的变化着实不易,但我希望:我的奋斗,我的努力,我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故事、每一段视频、推荐的每一本书能够为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带来触动与启发,在星星之火的汇聚中,点亮他们对未来的想象与憧憬,使他们在奔跑的路上不惮于前进,勇敢地追梦。我也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天,孩子们走出去,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自信而笃定地告诉我:“老师,在山的那边,是海!”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插图:珈 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