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圣印 周国鑫
摘 要:2019年,新农科建设徐徐拉开了帷幕,“安吉共识”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新农科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的“四个面向”新理念。新农科建设有三个时间节点,推动新农科建设在农林高校中一年成型,农林教育基本格局三年变革成势,十年形成农林教育的中国方案、中国理论、中国范式。通识选修课不仅是通识教育的载体,也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辅助培养具备长远眼光、融通知识、精神儒雅和专业技能的新型农业人才,拓宽教育对象在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范围,开发并挖掘出不同个体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此,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关键词:通识选修课;过程性评价;教学考核;教学改革;新农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1-0052-03
一、当前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通识选修课之所以被很多学生认为是“水课”,主要原因在于考核方式单一[1]。部分课程仅需要在课程结束后提交一篇课程论文即可,但学生的课程论文撰写水平良莠不齐。课程考核与课程学习内容关联性较低,甚至出现一份作业应付多门课程的荒谬现象。
(一)缺乏过程性考核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部分教师未能明确建设通识选修课的初衷与目标,将“一考定乾坤”这种知识性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照搬到了通识选修课中[2]。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开设的通识选修课,以专业课为核心,在讲授课程内容过程中精于专而疏于通,导致课程考核照搬专业课考试试题。
(二)道德培养导向考核不足
新农科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满足我国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需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让农业成为朝气蓬勃的主导产业[3]。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件屡有发生,已引起了人们对科学伦理和道德的重视。加强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不仅要在课堂教育中强调遵守科学伦理和国家相关法律,也要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培育社会责任以及职业道德。
(三)课程考核开放性和包容性不足
传统的专业核心课程考核多由考勤、作业和考试三部分组成,作业与考试均为一次性评价,这种考核方式没有将考生能力差异考虑在内,在考核内容设施过程中未能将学生的过程性成长纳入其中。部分课程考核内容的开放性往往以开放性试题为主,开放性仅仅局限于课堂考试。在学生提交作业和期末考试后,课程即宣告结束,缺少了对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的反馈环节,不利于学生持续学习课程的相关知识,影响终身学习习惯的建立和养成。
(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解决复杂农业问题需要具备跨学科、跨平台、创新性、综合性的逻辑思维和执行能力[4]。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必须具备文字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现代化工具使用能力,在解决负责农业问题的过程中也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忽略了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5],短暂的期末考试时间也不适合考查学生解决复杂农业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分组作业为考核方法时又过度强调团队性,缺少对个性的包容。
二、通选课过程考核内容建立的原则
“与昆虫同行”是一门跨学科通识选修课,依托多个教学改革项目建设,课程内容涉及资源昆虫开发、害虫生物防治、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等多学科内容,旨在通过课程学习,深化教学对象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粮食安全及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使命感和责任感。
高品质通识选修课应具备挑战性和创新性,课程内容应兼具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同时注意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6]。在选取课程考核项目时,既要去芜存菁地吸收传统考核方式的优势,又要兼顾新农科大背景下高品质通识选修课的建设要求,将课程考核转换为提升学生素质与能力的途径。因此,确定新时代通识选修课的考核方法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为目的
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是授业解惑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是检验知识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课程考核可深度挖掘教学对象的潜能和天赋,促使教学对象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教学对象在社会活动中的信心。从多维度评价人才,最终帮助教学对象实现自我价值。
(二)提升过程考核占比
近年来,过程考核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被频繁提及,在教学评价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过程考核一定程度上可促進教育公平,减少各地教育资源差异对培养综合素质的影响。然而在基础教育过程中,过程考核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综合素质的培养流于形式。在高等教育中,提高过程考核占比有助于弥补早期基础教育的短板[7]。国外高等教育中对形成性评价进行了大量试验,通过阶段测试等形式有利于强化知识考核,但忽略了个体差异和情感价值[8]。
(三)突出道德价值导向
在考核环节中,以优秀案例作为参考,在案例中融入道德教育,鼓励优秀学生展示完成考核的细节,能对其他学生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高校应严格考核纪律,强调红线意识,实行奖惩结合,对不遵守考核规则的学生,实行倒扣分政策,督促学生完成考核。对独立完成考核水平较好的个人,实行额外奖励加分政策,将人文关怀和鼓励个性发展融入课程考核。奖励分值的获取与惩罚扣分的难易程度相同,既体现奖励的导向性,又坚持遵守考核规则的原则性。
(四)构建开放性实践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在兼顾传统课程考核方式的前提下,应提升课下实践的比例。在建设新农科的背景下,将考勤、作业和测试等传统课堂的考核方式纳入考核体系,结合教学内容确定考核内容。将部分考核分值设置为课下实践,不限定实践内容与展示方法,给予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充分发挥其创造力。
(五)助力农业教育认证
传统教学模式中,人文通识教育课程占比较高,但多数课程与农业教育的关系并不紧密,造成大部分通识选修课与新型农业人才培养脱节。在建设新农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通识选修课并非独立于农业教育之外,而是服务于农业教育。近年来我国开始广泛开展农业技能水平考核与认证,对培养高素质、综合性农业人才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通识选修课应对农业教育认证提供一定的支持,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对农业相关知识的接受度,通识选修课应着力于讲授农业教育认证中的通用知识。
三、过程考核的内容及特点
基于以上原则,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考核环节分为8个部分。考核总成绩为100分,过程考核成绩占比为80%,期末成绩占比为20%。过程考核分为考勤、课堂提问、课程PPT、创意作业、昆虫饲养观察、昆虫视频拍摄和昆虫诗词鉴赏,每项在过程考核中占比分别为10%、10%、10%、15%、15%、20%和20%。部分考核项目在额定成绩外有加分奖励政策。当总成绩高于100分时,以100分计入最终成绩;当总成绩为负分时,以0分计入最终成绩。具体的考核要点如下:
1. 考勤。基础分为100分,每次请假、迟到、旷课分别从100分中扣2、5、10分,学期全部出勤可获得奖励分5分。全课程累计旷课5次,则取消课程成绩。本项考核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规范,具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导向的作用。
2. 课堂提问。基础分为100分,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考核内容。每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问2次,根据回答的答案内容评分。主动回答问题一次奖励加5分。本项考核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
3. 课程PPT。基础分为100分,在课程PPT制作过程中,每人需要在校园内拍摄10种昆虫。在制作PPT时,应明确昆虫种类、生物学特征、生活环境、危害特征及防治技术。昆虫种类超过10种后,每超过一种奖励加2分。本项考核可助力学生的农业技能认证,为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农业技能认证,奠定通用知识的理论基础。
4. 创意作业。基础分100分,根据作业内容评分。考虑到选课学生可能来自于不同专业,作业的表现形式则不设限制,可采用绘画、雕塑、剪纸、标本、程序、书法、设计等多种形式,作业内容与昆虫相关即可。作业表现形式为全班唯一的,可奖励加5分。本项作业可最大程度上将选课学生的学科背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5. 昆虫饲养观察。基础分100分,根据作业完成状况评分。为每位学生提供30只黄粉虫(面包虫)和饲料,由学生饲养8周,观察黄粉虫从幼虫到蛹,再到成虫的生长发育状况,并撰写饲养日记。饲养至成虫的数量超过20只后,每超过1只奖励加2分。本项作业可消除学生对昆虫的恐惧感,培养其仔细观察昆虫及撰写科研文本的能力。
6. 昆虫视频拍摄。基础分100分,根据作业完成状况评分。学生任意选择一种昆虫,以观察昆虫行为作为主题用手机拍摄一段约5分钟的视频,要求视频具有字幕和配音解说。视频时长每延长2分钟则奖励加5分。本项作业可培养学生对昆虫的观察能力、摄录器材使用能力,使学生练就视频剪辑技术。
7. 昆虫诗词赏析。基础分100分,根据作业完成状况评分。学生在唐诗、宋词和元曲中任选一首与昆虫相关的文学作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品撰写赏析短文。每多一首诗词赏析,可奖励加5分。本项目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与理解。
8. 课程论文。本项作业为课程结束后的终期考核,基础分为100分。要求正文不少于5000字,必须具备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撰写标准应参照浙江农林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格式。论文内容以昆虫为题,不限定具体题目,学生可以根据学科背景自由确定论文题目。为防止出现学术不端现象,所有学生的课程论文均需通过中国知网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当重复率超过25%按0分计算。重复率低于10%时,每降低1个百分点,则奖励2分。本项作业有助于学生掌握科技应用文的用语和写作规范,树立学术不端的红线意识,为撰写本科毕业论文和其他文件提供基础训练。
参考文献:
[1] 杜学领. 通识选修课过程考核理论与实践研究[J]. 安顺学院学报,2020(22):121-129.
[2] 陈范华,常智敏,吴开祥. 简论课程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09(03):100-102,83.
[3] 卞瑞鹤.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习近平与“十三五”国家粮食安全戰略[J]. 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2015(12):24-27.
[4] 范冬萍. 跨学科的系统思维与综合创新[J]. 系统科学学报,2008(03):33-38.
[5] 胡锐. 当下的应试教育[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6] 曾文炉,陈翠红,马维琦,等. 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J]. 实验室科学,2019(22):238-240.
[7] 刘杰,郭剑,马海萍,等. 工程力学类课程过程考核构成与权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J]. 西部素质教育,2020(12):162-163.
[8] Dunn,K.E., Mulvenon,S.W.. A Critical Review of Research on Formative Assessment:The Limited Scientific Evidence of the Impact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Education[J].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 Evaluation,2009(14):11.
(责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