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德 陈凤菊
摘要: 2018年日本启动“卓越大学院计划”,旨在培养具有引领创新、国际视野的世界一流水平博士生人才,从而进一步提高日本教育、科技竞争力。该计划有着典型特征:着眼“世界一流”,坚持“宁缺毋滥”;服务日本战略布局,鼓励跨学科、跨机构合作;加强管理,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拓展全球视野,倡导国际合作;注重博士培养目标多元,加强后备力量培养等。日本“卓越大学院计划”的创新举措,不但提高了日本博士生就读体验,而且对日本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我国“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卓越大学院计划;博士生教育;一流博士生;顶尖科技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21)04-0097-08
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王冠上的“明珠”,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对提升一国教育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一直被各国教育界和产业界高度关注。当前,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方兴未艾,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不少国家纷纷推出以博士生教育改革为核心内容的行动计划。作为科技创新能力领先全球的国家,日本在博士生教育领域动作频频,连续出台“21世纪COE计划”“全球COE计划”和“博士生课程引领计划”。在此基础上,日本又在2018年开始实施“卓越大学院计划”(卓越大学院プログラム)。这不仅是日本最新的博士生教育改革举措,同时也是日本首次将博士生教育发展计划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体现日本政府培养高端人才的决心[1]。该计划实施的背景是什么,如何推进,进展状况怎么样,对我国博士生教育有何借鉴与启示,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的问题。
一、日本“卓越大学院计划”实施的主要背景
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确立“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进一步强调大学要发挥其作为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心的作用,需重点关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因此,日本文部科学省相继提出系列重大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2001年,文部科学省提出了“远山计划”,旨在建设30所拥有高水平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的世界高水平大学。此后,将该计划具体化为“21世纪COE计划”(Center Of Excellence Project,2002-2006),并于2002年正式开启[2]。2006年发布的《21世纪COE计划验证结果报告书》表明,通过实施“21世纪COE计划”,日本大学的科研积极性显著上升,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博士报考人数、入学人数、在读人数等显著增多。此外,在科研成果方面,博士生发文量提高了1.3倍,且有75%的科研成果发表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3]。基于此,2007年日本文部科学省趁热打铁启动了“全球COE计划(2007-2012)”,通过进一步强化大学研究生院的博士生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形成世界级的高水平研究中心,确保日本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力。201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又提出“博士课程教育引领计划”,旨在培养复合型、领导型人才,计划实施周期为7年,共投入1 016亿日元[4]。这种跨界融合提高了博士生就业率,2013~2017年,通过“博士课程教育引领计划”培养的毕业生达1 282人,就业率高达97%,比日本大学生就业率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约为67.4%) 高出约30个百分点[5]。从实施结果来看,“21世纪COE计划”极大改善了科研条件,为后续研究生教育计划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全球COE计划”则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顶尖科研人才形成了良好科研环境,提升了日本大学科研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博士教育引领计划”打破了硕博士学制壁垒,形成了跨学科联合培养机制,完善了博士培养的结构化课程体系建设。
在连续推出了“21世纪COE计划”“全球COE计划”和“博士生课程引领计划”以后,日本政府为什么还要制订“卓越大学院计划”呢?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尽管近年来日本在“诺贝尔奖”项目上屡有斩获,但获奖者的主要成果大多可以追溯到数年甚至数十年前。面对日本经济的疲软和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竞争加剧,日本各界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忧患意识空前强烈。从这个意义上说,“卓越大学院计划”的推出,既是日本对于此前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博士生教育改革的继承和延续,更是对新形势下日本博士生教育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回应,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
(一)就业情况不乐观,学生深造意愿降低
根据2019年日本学校调查数据,当年博士生入学人数为14 976人[6],这是继2015年之后,连续四年博士生人数少于15 000人[7]。以发达经济体每百万人口新增博士学位人数为例,2000年以来德国规模最大,且增幅较大,其次是英国,再次是美国、韩国、日本[8]。另外,从2004年开始,美、韩博士生数量持续上升,但日本却持续下降,尤其是在2011~2017年間,日本硕士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但博士生入学人数却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由此说明,日本新增博士学位人数呈现长期下降趋势,恐与日本博士生培养博士相对“封闭”、职业路径单一等因素有关,这导致了博士生就业满意度较低,严重挫伤了公众对博士教育的期望[9]。因此,2015年以来,日本大学院强调高校要与产业界以及其他公共研究机构展开紧密合作,并鼓励研究生参与产学研活动中,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能够紧跟社会发展需求,从而尽可能有效解决当前博士生数量下降的问题[10]。日本学者也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今天的博士生教育亟需变革,应加大与产业界的联系,使得博士生不仅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工作[11]。在这一背景下,拓宽博士生教育培养路径,激发博士生教育吸引力,成为日本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科研产出数量下降,影响力减弱
统计显示,2015~2017年間日本学者发表论文总数位列全球第四,低于美国、中国和德国。在具有较高关注度的Top 10%和Top 1%论文数量方面,日本仅位列全球第9。此外,日本学者的“高被引论文排名”的下降尤为明显。过去十年间,虽然日本专利申请总量位列世界第一,但近年来,在日本曾引以为傲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电气工程”等领域专利申请数量下降明显。另外,日本科研影响力下降的表现还包括日本的科学研究不能迅速回应国际社会变化的复杂问题,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成果未能直面社会变化所致的问题,且有关的论文数量占比在国际排名呈现下降的趋势[12]。与此同时,在科学研究生产力方面,虽然日本不断加大投入,科研生产力连续多年走在前列,但中国和韩国的研究生产力也取得了较大的提高。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在学术论文、书籍数量及学术会议论文发表率方面甚至低于韩国[13]。日本科研产出数量和影响力的下降,与其他国家科研产出能力的上升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各界认为,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日本博士生规模萎缩是博士生群体创新能力减弱的主要原因[14]。事实证明,一流的博士生教育对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准科研工作者,数量庞大的博士生群体不仅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是大学科研产出的主要贡献者,更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15]。在此背景下,日本各界都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攻读博士学位的意愿,扩大博士生招生规模,同时更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维持日本在尖端、前沿领域的领先地位。
(三)博士生培养过程封闭,难以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
日本国内虽然涌现出筑波大学这样以“学科群”构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探索,但对于多数日本高校而言,博士生培养仍固守单一“学科”范围内,遵循传统的研究室导师指导博士生科研活动的做法。在科技、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这种基于学科的培养方式,阻碍了各学科领域博士生交流、合作,易形成学科壁垒[16]。不少日本学者一直在积极呼吁,伴随着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知识体系的日渐庞大,学科发展不断走向交叉融合已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学科融合是取得具有世界一流科研成绩、提高国家学术声望的有力方式。他们强调通过跨学科研究方式统整多个学科知识体系、理论、方法、技术等来解决日本和人类社会难题[17]。他们认为,开发替代性能源、维持环境持续良好发展、改善健康、粮食安全以及减少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的复杂问题,若选择采用单一学科的理论或技术将难以或无法解决,需要不同学科研究者的共同参与[18]。因此,作为培养高端研究人才的日本博士生教育必须改变封闭的博士生培养过程,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这是解决社会发展中面临种种复杂问题的关键路径。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2016年4月15日,日本文部科学省采纳了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建议,提出建设“卓越大学院”的构想,进一步推进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同时,这一计划也写入了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日本再兴战略2016》,成为日本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卓越大学院计划”正式实施,该计划的政策目标是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世界一流水平的博士人才,使他们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知识创造者与引领者。这是日本“建设世界一流研究生院”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国家创新体系重要支柱的具体实践,其意义和影响都非常深远。
二、日本“卓越大学院计划”主要特征
自2018年10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15个项目入围2018年新项目“卓越大学院计划”以来,截至2020年,该计划一共评选、资助了30个大学研究生院科研计划,累计投入126.9亿日元。为期10年的“卓越大学院计划”以“培养具有创新知识、创造价值、解决具有社会挑战课题的世界一流水平博士人才,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为战略目标,旨在依托科研项目,加大科研资助力度及课程改革力度,并推动跨学科研究,最终致力于提高博士生培养水平。
(一)着眼“世界一流”,坚持“宁缺毋滥”
“卓越大学院计划”以日本学术振兴会为主体,同时选择某一领域的专家、企业家或大学教授等一起组成“卓越大学院计划委员会”来评价、审查和资助设有博士生课程的高校申报项目[19]。在这项遴选和评价中,委员会坚持一流标准,强调宁缺毋滥,主要从“培养目标”“教学与科研能力”“项目资源保障及规划”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如,审查所申报项目的博士生培养目标是否与计划的目标基本吻合,申报主体是否具备相应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以确保项目进行,申报单位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情况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曾经获得相关计划资助的单位,委员会还需对其在新计划中如何利用前期既有成果进行评估。在项目评价方面,该计划强调全程质量监控。项目评价从“项目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学生产学研活动情况”“课程的贯通程度”“学生科研成果产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发,设立“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等环节,以便中止或淘汰未达到既定目标的项目,并将“事后评价”结果作为下一次项目审查的部分依据。从2018~2020年申报数量和遴选结果就可以看出该计划遴选、评价坚持高标准。2018年申请项目数为54个,采纳率为27.78%;2019年申请项目数为44个,采纳率为25%;2020年申请项目数为42个,采纳率9.52%[20]。总体来看,申请和入选项目数逐年减少,表明“卓越大学院计划委员会”在进行资格审查时,并不会因为总体申请数减少而降低标准。
(二)服务日本战略布局,鼓励“跨学科”“跨机构”合作
日本政府对于本国当前科研实力与世界未来科研重点有着清醒认识。相关政府文件明确指出,日本具有优势的学科领域是指已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免疫学、生物学和生化科学等;享有世界美誉度和竞争力的产业是汽车、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等;需要面对的世界性课题与社会问题是超智能社会(Society 5.0)、能源、粮食安全、超高龄少子化社会、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21]。为此,“卓越大学院计划”要求所有申报项目必须符合相关领域的目标设定与成果预期。如入围“在国际上具有优势的学科领域,能够体现出日本卓越性的领域”的“最尖端量子科学项目”(东京工业大学)、“尖端光学和电子设备制造项目”(京都大学);入围“能够创造出适应未来社会多样性价值体系的领域”的“在生命科学领域实现医学、药学与理工融合的卓越项目”(东京大学)、“为生活方式革命的跨学科移动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名古屋大学)、“功能性化学和生命科学的融合变换”(名古屋大学)等项目;入围“有利于催生新兴产业,能够成为未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核心的领域”的“海洋产业AI专业培养卓越研究生院项目”(东京海洋大学)、“推进基因组编辑的基础研究、新药开发以及产业技术计划”(广岛大学);入围“能够做出独特贡献,促进世界学术多样性发展的领域”,譬如“融汇多样化智慧的先导性量子束流应用”(大阪大学)、“链接材料学科及电力系统的强电能源开发”(早稻田大学)、“以热带医学、新型感染症为核心的全球性医学研究”(千叶大学)等。可以看出,以上入围项目都体现出鲜明的导向性。
从入选项目看,這些项目横跨医学、机电、农业、人工智能、材料科学、光学、能源等众多领域,尤其关注了健康科学、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话题,它们大多为日本大学的优势学科,有长期的积累,是日本领先于世界的研究领域。同时,这些项目大多具有交叉学科或跨学科属性。为了在实践层面落实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卓越大学院计划”强调以“跨机构”合作来实现学科融合。积极促进高校与校外研究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成为该计划的一大特色和主要内容。
(三)加强管理,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
在“卓越大学院计划”实施中,对项目的选择、培养和评价都有较为充分的考虑,以便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项目实施具备充足的资源,“卓越大学院计划”将项目的资助周期延长至10年,且单个资金的资助额度上限为4.23亿日元,较“博士生课程统领”计划中资助额度最高的“复合型”项目高出1.75亿日元。此外,从近三年入选项目的情况来看,项目的“重点化”趋势明显:每年申请的项目数在40个左右,但入选项目数量不多,且呈逐年下降的态势。这表明,审核者对项目的要求并不是希望入选项目更多,而是用较高的标准去选拔出更好的科研项目。对于项目的选择从“重数量增长”转为“重质量发展”,进一步凸显出日本政府对于该计划的政策转变以及对入选项目的高度重视。
此外,“卓越大学院计划”强调申报单位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资源的“聚集性”与“互补性”。一是凝聚资源合力,吸引日本国内外企业和高校参与项目建设,以期合作培养具有世界水平的博士人才。如东京大学“商业法律国际卓越项目”与日立制作所、富士胶卷、哈佛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台湾大学、首尔大学等展开合作;京都大学“医学创新大学院项目”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多伦多大学、中国台湾大学等海内外顶尖的教育、研究机关、制药公司等进行合作;东北大学“变动地球共生学卓越大学院”项目与五洋建设、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斯坦福大学等进行合作;金泽大学的“纳米精密医学和理工学卓越大学院”项目将与奥林巴斯、尼康铸造等企业展开合作;大阪大学的“先导量子光束应用卓越大学院”计划将与京都工艺纤维大学、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日本ISOTOP协会等进行合作。二是强调资源的“互补性”。“卓越大学院计划”强调资源的连续性,对于早期已获得国家资助的博士生教育项目的高校,在进行项目审查时,高度关注高校如何将已有的科研成果与平台资源有效地衔接到入选项目中。
(四)拓展全球视野,倡导国际合作
“卓越大学院计划”具有明显的国际化倾向,主要体现为入选项目在目标、视野和运行等方面的国际性。这是该计划与之前的博士生教育计划在培养方式上的重大差别。日本“卓越大学院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面向全球,增强日本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日本科学研究在国际中的地位。与此同时,该计划采取国际化评价标准,实行体系化、组织化的科研项目,以此推动日本顶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在博士生培养过程改革方面,日本进一步借鉴了国际经验。如美国博士生课程具有结构化、组织化的特点,缩短了博士生修业年限,有助于其保障博士生完成学业[22]。因此,日本政府参照美国的“资格考试”(Qualifying Examination,QE)与“学位授予条件”(Final Examination,FE)对第一学年的课程学习和最终的博士学位授予条件进行规定。如北海道大学发布的“北海道大学大学院通则”规定,采用口试方式对博士一年级的研究进度和课程学习进行考核。
(五)注重博士生培养目标多元,加强后备力量培养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各界对博士生的需求旺盛,博士毕业生的职业路径也将呈现多样化的特征[23]。为迎合变革,日本博士生培养模式也由单一逐步走向多元。早期日本博士生培养模式主要依托大学内部单一研究室的讲座制培养体系[24]。2012年之后,日本各界十分强调产业界须参与博士培养,且产业发展离不开博士生的参与,如此才能更好地为日本未来的产业变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博士教育引领计划”的出台促进了各大学在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研究等方面变革,并积极引入产业界、政府机构以及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等外部优质资源参与博士生教育[25]。然而,在2017年一项日本全国范围内的博士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博士毕业生认为,目前的训练、培训方式仍然比较局限,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了解不够[26]。“卓越大学院计划”的实施则进一步突破大学的围墙,高度强调大学与国外一流的高校、企业共同合作,使得学术与产业产生实质性融合,一起面对社会难题,引领科学技术创新,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另外,日本各界高度重视社会多元参与人才培养,推动博士生培养与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同步有助于顶尖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此举还有助于博士生体验不同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帮助博士生尽早明晰职业发展方向,推进博士人才类型的多元化,使其不仅为学术服务,也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三、日本“卓越大学院计划”的成效与启示
“卓越大学院计划”是日本面对世界经济和产业巨变、科技竞争愈加激烈的客观现实,为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以便解决社会性难题,提高国际地位所采取的战略性举措。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此计划已经取得一些成效。这系列举措对我国“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博士生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日本“卓越大学院计划”的成效
“卓越大学院计划”启动以来,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立足于入选项目,加大投入,开展了丰富的海外留学活动、跨组织合作研究活动,使得博士生课程改革、博士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日本2020年博士生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可知,卓越大学院博士生对学校的教育方式、指导质量、个人能力发展(获取知识,研究能力提高)等方面的评价较高。特别是在经济支持方面,与非“卓越大学院计划”的博士生相比,其满意度更高,接受调查的“卓越大学院计划”的博士生中有86%的学生对整体的教育情况持比较满意的态度[27]。另外,该计划扩大了人才交流机会,学生可长期赴海外学习或实习,且有足够的经济支持,为博士生培养打造了优质的教育和研究环境,让他们可全身心地致力于科学研究。例如,东京大学为学生提供赴国外留学的资金和语言培训帮助,搭建与海外研究机构、其他学科研究机构合作交流平台,为学生跨机构研究提供可能,丰富学生学习经历,拓展学生视野[28]。千叶大学则围绕“创新医学千叶卓越计划”建立了人力资源交流和联合研究中心,形成了“行业-政府-学术界”共同合作的跨部门博士生培养框架,涉及海外21个研究机构和企业,国内26家公司和3个政府机构[29]。此外,“卓越大学院计划”为日本科研成果水平的提高贡献了一定的力量。2021年4月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卓越大学院计划”的推动下,2020年日本科学研究的先进性、综合性、融合性和国际性均较2016年以来有所提高,博士生课题研究完成情况表现良好[30]。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日本学者在生命科学领域、化学领域国际期刊发表的部分论文资金项目是来自“卓越大学院计划”支持,可见该计划为日本科研论文成果的产出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当然,因为“卓越大学院计划”实施周期较短,其更多的成效有待进一步关注,加上人才所发挥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其所培养的人才功效如何,还需要对实施成效加大追踪研究力度。不可否认的是,“卓越大学院计划”的实施,为日本博士生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打破了传统的博士生教育培养体制。
(二)启示
长期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博士生培养力度,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我国博士生在国际学术前沿研究中取得较好的成果[31]。然而,当前我国一流博士人才严重短缺,具体体现为博士人才在全球重大科技创新中的占比及贡献较低。这不但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而且难以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制约了我国迈入世界科技强国的步伐。虽然日本国情与我国有差异,但是在博士生培养方面有着一致的目标,即提高博士生培养水平。因此,“卓越大学院计划”的系列举措对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依托科研项目进行招生,构筑培养“一流博士”的环境。可以看到,日本“卓越大学院计划”在博士生招生方面强调以科研项目为基本,且招生对象不限于面向高校内学生,鼓励有关专业背景的社会科研人员参与到项目中,并公开详细的培养目标、科研项目的性质及主要课程、毕业要求、经济支持、学术交流环境、课程安排等。例如,2018年东京大学入选的“国际生命科学与技术卓越项目”,其网站每年都公布了详细的招生信息,2020年和2021年该项目招生规模均为40人[32]。然而,当前我国博士生招生以导师组或课题组为主,报考人员对未来的课程计划、科研环境及计划均较为模糊,且这样的招生方式过于“封闭”。为此,应立足于世界科技竞争的前沿,面向国家经济发展趋势,面向我国国家治理战略,形成一批围绕国家战略发展、解决社会性难题的顶尖科研项目,以“研”为突破,改革博士生招生方式,尝试探索以科研项目为招生“单位”的方式,从“入口”开始强调“一流”。
第二,丰富博士生培养方式,加快博士生培养模式转型。为使我国博士生教育尽可能培养更多、更精的高端人才,应不断加大博士培养模式改革力度。一是要面向国际,走合作培养之路。博士生培养应积极探索与国外一流机构合作,共商博士生培养方案;国家相关部门需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及配套措施,吸引更多学生“走出去”。二是要推进跨学科、跨机构学习。培养单位应当组织诸如跨学科课程、跨学科研究项目、跨学科学术交流组织等多类型的跨学科交流平台,加强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培养博士生具备多种研究视角。三是要以“研”为本,改革博士生培养方式。一方面,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基础,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本-硕-博贯通;另一方面,国内顶尖大学,应以培养高端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为目标,以建设一流学科为基础,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项目。
第三,加大博士生支持力度,创建多元支持方式。目前,我国博士生培养过程还存在政策措施不到位、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博士生对培养环境的满意度不高,培养单位所提供的环境不能更好地满足博士生学术研究需要[33]。其中,奖学金资助力度不够,无法安心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机会不足,难以支撑学术水平的提升等问题成为各学科博士生的诉求焦点[34]。为此,各高校要探索多元资助方式,如在奖学金评定和设立上,尽可能增加对博士生的资助力度。高校还需提高经费筹措能力,通过与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吸引企业对博士生予以投资,以保证博士生的基本生活需求,使其安心进行科研。其次,国家应增加学术交流项目的投入,为博士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增加博士生国内外交流机会,创建丰富的学术交流环境,提高博士生科研体验,有助于产出高质量成果。
第四,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博士生教育。在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产教融合,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为此,我国博士生教育改革应搭建企业、政府、高校等相关利益者战略联盟,形成开放、共赢的博士生培养机制。一是要多方参与博士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促使博士生所具备的素质能较好地为社会所用;二是要凝聚资源,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联合创新搭建实验平台,政府或企业提出科研需求,并予以重大资金支持或设备支持,高校则提供以博士生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加入研究;三是要探索建立博士生“产教融合”培養模式,加大专项资助,鼓励博士生开展前沿性、关键性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 内閣官房日本経済再生総合事務局.日本再興戦略2016:第4次産業革命に向けて[EB/OL].(2016-06-02)[2020-10-1].https://www.kantei.go.jp/jp/singi/keizaisaisei/pdf/2016_zentaihombun.pdf
[2] 日本学術振興会.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EB/OL].(2013-05-20)[2020-10-19].http://www.jsps.go.jp/j-21coe/index.html.
[3] 日本学術振興会.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の成果[EB/OL].(2006-10-05)[2020-10-19].http://www.jsps.go.jp/j-21coe/07_sonota/index.html.
[4] 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課程教育リーディングプログラムパンフレット(2017.10発行)を掲載しました.[EB/OL].(2017-11-17)[2021-05-26].http://www.jsps.go.jp/j-hakasekatei/data/pamph/Jpn_Program_for_Leading_Graduate_Schools.pdf.
[5] 日本学術振興会.博士程教育リーディンクフロクラム平成23年度フロクラム事後評評アンケート調調調果[EB/OL].(2018-08-27)[2020-10-19].https://www.jsps.go.jp/j-hakasekatei/data/jigo_hyoka/h23/H29jigo_questionaire.pdf.
[6] 文部科学省.令和元年度学校基本調査(確定値)の公表について[EB/OL].(2019-12-25)[2020-12-20].https://www.mext.go.jp/content/20191220-mxt_chousa01-000003400_1.pdf.
[7] 文部科学省.学校基本調査-結果の概要(平成12~30年度)[EB/OL].(2019-05-07)[2020-12-20].http://warp.ndl.go.jp/info:ndljp/pid/11293659/www.mext.go.jp/b_menu/toukei/chousa01/kihon/kekka/1268046.htm.
[8] 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Digest of Japa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2019[EB/OL].(2019-08-20)[2020-12-27].http://www.nistep.go.jp/wp/wp-content/uploads/NISTEP-RM283-SummaryE.pdf
[9] 陈晓清.日本博士生教育改革新战略——“博士课程教育引领计划”的评析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9(08):47-53.
[10] 中央教育審議会大学分科会.未来を牽引する大学院教育改革~社会と協働した「知の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の育成~[EB/OL].(2015-09-15)[2021-03-09]https://www.mext.go.jp/component/b_menu/shingi/toushin/__icsFiles/afieldfile/2016/02/09/1366899_01.pdf.
[11] 横野泰之.東京大学における産学連携教育:産学連携による博士課程[C]//日本機械学会,東京:東京大学,2017.
[12] Akira Arimoto.Declining Symptom of Academic Productivity in the Japanese Research University Sector[J].Higher Education,2015(02):155-172.
[13] Arimoto,Akira,et al.,eds.The Changing Academic Profession in Japan[M].Heidelberg,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2015:19-24.
[14] Arimoto A. Doctoral Education in Japa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A].Jung Cheol Shin, Barbara M. Kehm,Glen A.Jones.Doctoral Education for the Knowledge Society: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 in National Approaches?[C].Switzerland: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8:167-181.
[15] 姜华.高校博士研究生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科学决策,2015(07):79-94.
[16] 文部科学省.「卓越大学院(仮称)」構想に関する基本的な考え方について[EB/OL].(2016-07-17)[2020-12-27].https://www.mext.go.jp/component/b_menu/shingi/toushin/__icsFiles/afieldfile/2016/07/15/1374452_02.pdf.
[17]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Medicine.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xecutive Summary[EB/OL].(2005-05-22)[2020-12-03].http://www.nap.edu/catalog/11153.html.p2,Preface IX.
[18] Bililign,Solomon.The Need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to Deal with Global Challeng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Development,2013(01):82-90.
[19] 文部科學省.卓越大学院(仮称)検討のための有識者会議[EB/OL].(2019-11-15)[2020-10-15].https://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ousa/koutou/072/index.htm.
[20] 日本学術振興会.審査結果[EB/OL](2020-08-28)[2020-10-15].https://www.jsps.go.jp/j-takuetsu-pro/kekka.html.
[21] 张天舒.21世纪日本博士教育政策改革研究——兼论“卓越大学院计划”[J].中国高教研究,2018(5):98-103.
[22] Sadowski D,Schneider P,Thaller N.Do we Need Incentives for PhD Supervisors?[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8(03):315-329.
[23] [美]沃克,戈尔德,琼斯,等.学者养成:重思21世纪博士生教育[M].黄欢,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22-34.
[24] 福留東土.国際比較の視点からみた日本の博士課程教育の現状[J].比治山高等教育研究,2011(04):115-128.
[25] 张天舒,李明磊.日本一流大学博士教育变革效果——基于“博士教育引领计划”中期评估结果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60-64,76.
[26] Shibayama S,Kobayashi Y.Impact of Ph.D.
Training: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Based on a Japanese National Doctoral Survey[J].Scientometrics,2017(01):387-415.
[27] 文部科学省科学技術·学術政策研究所.博士課程の教育プログラムへの満足度等に関する調査-2020年における博士人材データベースウェブアンケート調査-[EB/OL].(2021-2-12)[2021-5-26].http://hdl.handle.net/11035/00006671.
[28] Tokyo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WISE Program Call for Applications to the AY2019 Program[EB/OL].(2019-1-29)[2021-5-26].http://www.wise.tuat.ac.jp/wp-content/uploads/2019/01/leaflet-e.pdf.
[29] Chiba University.Doctoral Program for World-leading Innovative & Smart Education (WISE)Innovative Medicine CHIBA Doctoral WISE Program (iMeC-WISE)[EB/OL].(2019-11-23)[2021-5-26].https://www.m.chiba-u.jp/dept/imec/.
[30] 文部科學省科学技術·学術政策研究所.科学技術の状況に係る総合的意識調査(NISTEP定点調査2020)[EB/OL].(2021-04-09)[2021-05-26].http://hdl.handle.net/11035/00006678.
[31] 王任模,屠中华,刘惠琴,等.博士生培养质量与规模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03):8-12.
[32] 東京大学.2021年度秋採用プログラム生募集[EB/OL].(2021-05-10)[2021-05-28].http://square.umin.ac.jp/wings-lf/student/download/2021A_ApplicationGuide_JP.pdf.
[33] 肖敏,宁昕,李奕洁.博士生培养环境满意度对其学习收获的影响——基于某高校1350份博士生满意度调查的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02):36-42.
[34] 许丹东,刘娣,朱燕菲,吕林海.博士生希望什么样的培养环境——基于博士生意见调查的实证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04):27-34.
The World-leading Innovative Graduate Study Program: Focusing on the World Class Doctoral Education Reform in Japan
CHEN Xing-de CHEN Feng-ju
Abstract: In 2018, Japan launched the World-leading Innovative Graduate Study Program, which aims to cultivate world-class doctoral talents with leading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petitiveness in Japan, and 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The program has typical features: focusing on the world-class, and insisting on moderation rather than excess; serving the strategic layout plan of Japan by encouraging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agency cooperation;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expanding global perspectives and advocat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doctoral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reserve forces and other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innovative measures of Japans World-leading Innovative Graduate Study Program has not only improved the experience of Japanese doctoral students, but it also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Japa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It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octoral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n China
Key word: world-leading innovative graduate study program; doctoral education; first-class doctoral student; top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责任编辑 陈剑光)
收稿日期:2021-05-29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20JZD050)。
作者简介:陈兴德(1974-)男,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陈凤菊,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厦门,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