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思维在一类初中动态几何问题上的体现

2021-09-14 09:10龚含笑张侨平唐恒钧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问题链

龚含笑 张侨平 唐恒钧

【摘 要】 动态几何问题是初中数学中对学生有挑战的一类问题.因为涉及多个数学概念以及蕴含图形的动态变化,这类问题在学生数学思维培养上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值得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应用.问题链教学通过简化的子问题为学生提供思维台阶,以降低学生研究这类问题的门槛;另一方面又通过问题间所具有的思维关系,为学生提供思考这类问题的思维脉络,使学生有机会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数学思维.

【关键词】 问题链;思维脉络;动态几何问题

初中生学习几何,特别是平面几何,已经从小学阶段认识图形及其基本性质,转而开始探讨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推论和证明一些几何结论.如果再融合几何图形的变化(如平移、旋转、对称等),相应的几何问题就更复杂了.动态几何问题即为这样一类问题,并频繁出现在中考试题中,相应的解题分析也不少[1-2].2020年中考结束后,以下问题(图1)曾引起热议.该题给出了图形初始位置和终结位置,研究动点P的运动路线即为研究符合条件的所有点的集合.如果只是直观观察和想象这一动态变化,学生在有限的答题时间内只用纸笔作答并不容易.事实上,通过四分之一圆周图形的翻滚,本题中点P的运动路径包含线段和圆弧,路线计算比较复杂,已经超出了初中的知识水平.

问题 如图1所示,将一个半径OA=10cm,圆心角∠AOB=90°的扇形纸板放置在水平面的一条射线OM上,在没有滑动的情况下,将扇形AOB沿射线OM翻滚至OB再次回到OM上时,则半径OA的中点P运动的路线长为_______________cm.(计算结果不取近似值)

如果撇开这一问题出现在试题中是否合理的讨论不说,将其作为一个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则可以启发我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设计这一类问题的教学目标为何?二是该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以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本文试图立足问题链思维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1 问题链思维

前面提到,学生学习几何的过程也是其几何思维逐步发展的过程.按照范希儿(Van Hiele)的几何思维发展层次理论,这一过程包括视觉的(仅经视觉观察来辨认图形)、描述的(能分析并确认图形的性质、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非形式演绎的(探索图形的内在性质及各图形间的包含关系)、形式演绎的(能运用演绎逻辑进行推理证明)和严密的(能在不同的共设体系中建立定理)等五个层次.由此可见,无论是认识静态的几何图形还是动态图形的变化,均从视觉观察开始,及至初中,达到第三或者第四层次.上述动态几何问题,学生仅凭借几何直观很难想象出动态变化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图形的位置.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一变化过程由浅入深地进行分层次剖析,并借助代数的方法,逐步抽象和模型化[3].也可以说,解决这类几何问题有助于学生经历从直观几何、演绎几何到解析几何的学习历程.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过程与思维活动的有序整合与规划,我们借助问题链的思维对此进行分析.数学问题链重视数学问题之间的关联,以核心数学思维作为基本依据,为学习者的深度思考提供内在脉络.核心数学思维是指数学特有的或多个学科共有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比如逻辑推理、一般化与特殊化、分析与综合、类比、化归等,体现了数学发展的基本方式[4].问题链思维是一种辩证的动态思维,以问题为抓手,以核心数学思维为主线,兼具建构性与逻辑性.设计问题链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方法,它的目的则是希望通过设计以数学思维方法为主线的、不断演进和发展的主干问题序列,引导学习者逐步从点状的零散思维向整体系统化思维发展.因此,问题链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不是由某一种数学核心思维指导而成,而是采用混合的形式以适应需要.

2 以问题链设计来理解动态几何问题

在初中阶段,平面图形的运动实际上是图形中的点的运动.“点的集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几何图形的直观性来看,作为平面几何中“线”的本质,所谓点动成线.比如,角平分线可以看成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线段垂直平分线可以看成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而圆即为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另一方面,从几何图形的解析性来看,作为函数图像的本质.坐标赋予了每一个几何点解析意义,坐标满足一定函数关系的点的集合即为该函数的图像.比如,一次函数的图像为直线,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为双曲线,二次函数的图像为抛物线.因此,求解点的运动路径主要有几何法、解析法两种方法,而点的运动路径主要分成直线型(直线、射线、线段)、曲线型(圆或圆弧、双曲线、抛物线)两类.

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问题,涉及的图形尽管是一个扇形,但包含的路径有直线和曲线两种.图形的翻滚牵涉到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上点的变化,想要直接求解,难度较大.我们可以借助问题链的设计思维,通过一些有关联的中间问题的过渡来分步解决.换言之,将问题分成几个中间问题,再对各问层层深入,利用中间问题的解决提供部分结果与解题方法.其中,各个中间问题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之间存在联系.因此,在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的指导下,我们尝试构建以下问题综合链,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图形的翻滚问题,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2.1 简单图形的翻滚问题

要解答一个困难的问题,可以试图先从简单的问题出发.在初中阶段,简单平面图形主要有多边形(包括三角形)与扇形(包括圆),从它们入手进行归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索此类运动变化中的规律.

问题1.1 一块等边三角形的木板,边长为1,现将木板沿水平线从左向右翻滚(如图2),那么B点从开始至结束所走过的路径长度为______________.

问题1.2 矩形ABCD的边AB=8,AD=6,现将矩形ABCD放在直线l上且沿著l向右作无滑动地翻滚,当它翻滚至类似开始的位置A1B1C1D1时(如图3),则顶点A所经过的路线长是_____________.

问题1.3 将半径1,圆心角为60°的扇形AOB,在直线l上向右作无滑动的翻滚至扇形A′O′B′处(如图4),则顶点O经过的路线长为_______________.

问题1.4 如图5,一个圆心角为270°,半径为2m的扇形工件,未搬动前如图所示,A,B两点触地放置,搬动时,先将扇形以B为圆心,作如图所示的无滑动翻转,再使它紧贴地面滚动,当A,B两点再次触地时停止,则圆心O所经过的路线长是_______________m.

简单图形的翻滚问题为动态几何的基础问题,问题1.1至1.4的解决都只要找出所求点在运动过程中的旋转圆心、旋转时圆的半径以及圆心角,并利用扇形的弧长公式计算其路径长度即可.如果是圆弧在直线上滚动的话,圆心的路径是直线型.事实上,简单图形的翻滚问题是单动点路径问题,所形成的路径是直线型或曲线型(一般为圆或圆弧).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双动点路径问题,甚至是多动点路径问题该如何处理?因此,下面我们继续探讨不同路线类型的点的运动.

2.2 直线型运动路径

点的运动路径是直线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动点到某直线的距离为定值.二是动点与起始时刻位置的点的连线与某条直线的夹角为定值.显然,第二种难度比第一种大,后者一般需要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解决.

问题2.1 如图6,已知AB=10,P是线段AB上的动点,分别以AP,PB为边在线段AB的同侧作等边△ACP和△PDB,连接CD,设CD的中点为G,当点P从点A运动到点B时,则点G运动路径的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2 如图7,在Rt△ABC中,∠C=90°,AC=10,BC=30,动点P从点B开始沿边BC向点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边CA向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连接PQ,点P、Q分别从点B、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线段PQ的中点所经过的路程长为________________.

双动点直线型运动路径问题的解决从判断动点类型(主动点、从动点)开始,进而确定与主、从动点联系紧密的关键点.前面提到,求解点的运动路径主要有几何法、解析法两种方法.从几何方法入手,问题2.1既可以考虑补形(构造平行四边形CPDH),又可以考虑作垂线段(分别过点C、G、D作AB的垂线段);而在问题2.2中,PQ中点在运动过程中到已知直线的距离并不为定值,考虑该动点与起始时刻位置的点的连线与某条直线的夹角为定值,因此通过作垂线段构造相似关系,进而得到与夹角相关的边长.从解析法入手,只要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并表示相关点的坐标,当动点的横、纵坐标都可用同一个变量x(指数为1)表示时即可确定动点路径是直线型,最后求解线段的长度.

2.3 曲线型运动路径

在初中阶段,几何动点的曲线型运动路径一般为圆或圆弧.要解决此类问题,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动点到某点的距离为定值.其原理为圆的本质,即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为圆.二是动点和某两个定点所组成的夹角为固定值.其原理为圆周角定理的推论,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问题3.1 如图8,一根长为2米的木棒AB斜靠在墙角处,此时BC为1米,当A点下滑至A′处并且A′C=1米时,木棒AB的中点P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____________米.

问题3.2 如图9,在Rt△ABC中,∠C=90°,AC=BC=4,点P在AC上运动,将纸片沿PB折叠,得到点C的对应点D(P在C点时,点C的对应点是本身),则折叠过程中对应点D的路径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3 如图10,半径为2cm,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的弧AB上有一运动的点P.从点P向半径OA引垂线PH交OA于点H.设△OPH的内心为I,当点P在弧AB上从点A运动到点B时,内心I所经过的路径长为__________________cm.

问题3.4 如图11,△ABC,△EFG均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点D是边BC、EF的中点,直线AG、FC相交于点M.当△EFG绕点D旋转时,线段BM长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种情况的问题较为基础.比如,问题3.1利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且直角顶点固定、斜边长度固定,因此确定点P的路径是圆弧型;问题3.2则利用对称变换得到BD=BC,确定点D的路径为以点B为圆心、线段BD为半径的圆弧.第二种情况的突破口在于结合已有条件找到与所求动点相关的定角.比如,问题3.3利用内心的定义构造全等三角形,确定∠AIO为定角,进而明确点I的运动路径并计算其长度;问题3.4则利用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构造相似三角形,确定∠AMC为直角,进而明确点M的运动轨迹并计算BM长的最小值.

3 若干反思

數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中的矛盾一般表现出“问题性”,而问题是思维的聚焦点,可见问题与思维存在着直接联系.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恰当的引导,构建问题链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面对一个数学问题,通过对它进行分析、综合、引申、深化、收敛、推广得到新的问题,然后确定问题间的联系,最终能形成问题链.在问题链的学习过程中,问题的逐次推进是在核心数学思维指导下进行的.有形的问题链是一系列彼此关联又独立的问题,无形的问题链则是学生头脑中关联起来的数学思维.

事实上,数学知识的内部结构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命题链结构,也可用类似于问题链的结构来描述和解释[5].问题链的构建具有多向性或分枝性,不同主干问题具有交叉联系,其中所涉及的知识是纵横交错的,所涉及的方法是多样且相通的,因此实际教学时强调知识的多维度展开与方法的多样性[6-7].这其实也反映了数学思维的复杂性.比如,问题2与3的解决过程中都涉及几何的多个知识,可以用几何方法解决.与此同时,直线型路径问题也可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解析法进行解决,几何与代数是相通互换的.唯一存在困难的是,圆或圆弧型路径的解析式在初中阶段尚未涉及,只能通过几何方法进行解决.

问题链作为组织教学的主要逻辑,在实施时应考虑以问题功能为依据为学生提供思考与表达的空间.这即是指,问题并不是完全由教师呈现在课堂上,有些问题更希望学生能在思维脉络引领下自主发现和提出[4].比如,文中的问题(中考题)是起点性问题,触发学习的产生,由教师提出.但之后的问题1及其子问题并不完全由教师一一呈现,而是学生的结合自己的学情自发提出从三角形到长方形,再到扇形,甚至菱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翻滚问题.最后,由教师提出提炼性问题,引导学生归纳简单图形翻滚问题的不变本质,形成这类问题的通性通法,并根据路径的不同类型增加动点引申出问题2与3.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有脉络的思考过程形成自己的理解与体悟,又通过互动交流促进思考过程的重新梳理与语言外化,更大程度地发挥自由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正是促进数学思维发展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徐骏.盘点图形在直线上翻滚过程中和点相关的一类路径(位置)问题[J].中学数学杂志,2011(04):57-59.

[2]马恒平.例谈动点路径长问题[J].中学数学杂志,2012(10):42-44.

[3]Van Hiele P M. Structure and Insight: A Theor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M].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1986.

[4]唐恒钧,张维忠,陈碧芬.基于深度理解的问题链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04):53-57.

[5]黄光荣.问题链方法与数学思维[J].数学教育学报,2003(02):35-37.

[6]龚含笑,唐恒钧.基于挑战性任务的数学问题链教学研究——基于“余弦定理”的教学探索[J].中学数学,2020(09):13-15.

[7]龚含笑,唐恒钧.数学方法论指导下的数学问题链教学研究——基于“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教学探索[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8(34):19-21.作者简介 龚含笑(1995—),女,浙江慈溪人,教育硕士,宁波外国语学校数学教师,主要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问题链
基于构建问题链的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问题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化学史的问题链教学设计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
基于“问题链”的数学探究式教学
问题教学让科学复习更高效
解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问题
基于问题链的阅读课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