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实验操作能力 发展教师专业素养

2021-09-14 08:58雷行亮陈宗荣
中学理科园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

雷行亮 陈宗荣

摘   要:通过教师实验技能操作比赛案例分析,強调教师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平时要勤做、真做、巧做实验。从操作联系原理、操作过程规范、操作方法科学三方面论述教师如何提升实验操作能力。

关键词:实验操作能力;操作比赛;案例分析

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新课标要求把核心素养培育作为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于实验教学活动中[ 1 ]。实验操作能力是运用所学知识、借助实验装置、完成实验目标的能力,是实验能力的核心部分[ 2 ]。虽然现在初高中都有学生实验操作考察,但学生的操作能力明显不尽人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不重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教育是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水平密不可分,许多学生都在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行为。同时,如果教师自身的实验操作素养较差,就无法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无法有效指导学生提高水平。因此,提升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刻不容缓。

实验操作能力包括实验知识的理解、动手操作和方法处理[ 2 ]。下面结合教师实验技能操作比赛案例,从这三方面来谈谈对教师提升实验操作能力的思考。

1  理论指导实践,操作勿忘原理

实验操作必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在实验操作中,必须理解实验原理,并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教师实验技能操作比赛中,有些老师没有按实验的理论依据和要求,理论与实践脱节。

案例1.某同学按图1做“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所用实验器材均完好。

(1)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该 断开 ;(断开、闭合 )

(2)闭合开关前,应将滑片置于 最大阻值 处,这样做是为了 保护电路 ;

这是极为常见的中考物理电学实验题,在笔试时属于送分题,但在实验技能操作时,老师状况百出。

首先,看第(1)小题,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所有的教师在刚开始连接电路时,确实开关都处于断开状态。但由于连接电学仪器时导线没有接牢,致使实验过程中,有导线脱落,此时,有些老师并未断开开关,直接重新连接电路。

第(2)小题,为了保护用电器,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阻值最大端。比赛中换成电阻箱,在闭合开关前,有些老师未将电阻箱的各阻值调到9,致使开关闭合,灯泡烧坏。

案例2:某同学利用图2装置探究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为使图中钩码的总重力可视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须使小车的总质量           钩码的总质量。

这是“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常见的一道题。比赛中桌面上提供的小车质量为250 g,一盒钩码,每个都是50 g,砂桶和细沙。有的选手选择了钩码,未曾想过必须要满足M远大于m的条件。

上述二个案例中的实验要求,教师讲实验题时都特别清晰,在实际操作时就忘了,这说明教师自身还只是将知识停留在表层,未形成相关物理观念,因此在操作中理论与实际脱节。

2  全面系统思考,科学规范操作

动手操作,是全面展示实验操作能力的过程,在操作中,教师要注意:

2.1  系统思考,选取器材

实验首先要选择器材,这须从安全性、精确性等方面系统思考后一次性选定。比赛中,有些选手实验过程中想到某点再临时抽取仪器,显得零乱且易出错。

案例3:“测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实验中,提供的器材有:干电池两节(额定电压各1.5 V),小灯泡(标明额定电压2.5 V,阻值约10 Ω),伏特表(量程3 V,Rv约为3 kΩ),电阻箱两个(最小分度分别为1 Ω和0.1 Ω),电键,导线若干。

有选手选择如图3方法,测完小灯泡两端电压后,将电压表移至电阻箱两端,电阻箱已知阻值,测出两端电压时可求出电流。但选手在利用该方法时,也未考虑应该选择哪个电阻箱,直接用了最小分度为1 Ω的电阻箱,实验过程中,发现电阻箱电阻调小1 Ω,电压是2.6 V,电阻箱电阻调大1 Ω,电压则变成2.4 V,无论如何都无法调至灯泡两端电压为2.5 V,这才想到换用最小分度为0.1 Ω的电阻箱。其实选电阻箱和选滑动变阻器原理相同,量程够的情况下,选调节精度高的,因此,教师在做实验前必须全局思考,合理选择器材。

2.2  仪器摆放,科学合理

案例4:“测金属丝的电阻”实验中,某位选手根据要求设计好电路并按图连接仪器时,忘了连接开关,操作时才发现,只好重新连接。

比赛中,经常会多备些仪器给选手选择,实验时将选定的仪器抽出后,应统一放在实验区,将不用的仪器放另一处,将实验区和仪器存放区分开,这有利于后面的组装测量。电学实验中器材选择好后,应将器材按连接时的位置摆好,其中,开关一般摆放在右手位置,便于操作,比赛中较少选手会注意到此点。

2.3  根据实际,规范操作

实验中许多细节是书上查找不到的,必须教师平时亲身经历,细思揣摩,才能合理操作。

案例5:在连接实验电路时,有些青年教师,平时常用鳄鱼夹导线,比赛时提供的是两端去除绝缘皮的导线,在绕制过程中,许多老师没有将线捻一下、并稍微弯曲的习惯,在接入接线柱的过程中,也没有试试是否已经牢固,造成实验过程中连接线脱落。

案例6:“探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实验中,纸带连接小车,要穿过细孔并绕结。有些老师不会绕结,造成放手后,小车下滑,纸带脱落。

案例7:“多用电表测灯泡电阻”实验中,应一只手拿稳灯泡,有的选手两只手各拿一只表笔,分别去触碰灯泡的顶端和侧边,但由于灯泡的形状偏圆,易移动,操作时表笔与灯泡接触点不稳定,甚至有的操作时竟将灯泡逐渐挤到桌子边缘,最后跌落桌面。

案例8:“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实验前,提供的弹簧测力计事先均被做了“手脚”,最小刻度值不全相同。在实验中为读数时统一有效位数,方便作图,应选取两把最小刻度值相同的测力计。选手基本能正确选取弹簧测力计,但在询问环节中,许多选手不能说清选取理由。接着,要试试所选择的两把测力计是否准确,将两把测力计对勾,看两者示数是否相同,有的选手在此操作之前并未观察零刻线是否对准,也未进行机械调零。此实验学生是两人合作操作完成,但教师比赛时只能一个人完成,当两只手去拉测力计时,便无法拿笔记录力的方向,于是有的老师用嘴含着笔,去点两个点,记录方向;有的拉好两测力计后,用一只手张开虎口按住两把测力计,然后用另一只手拿笔刻录;最聪明的一位选手是先在纸上画两条线,两测力计则沿线的方向拉,这样他就只要记忆两弹簧秤的数字了。这种做法其实也是我们平时常用的,先定下两测力计方向,再进行实验。

以上案例说明,要提高教師实验操作技能,必须做到平时真做、细做、巧做,实践才能出真知。

3  方法科学合理,减小系统误差

新课标特别凸显实验中误差分析的重要性。教师在实验操作设计中,要真正明白实验原理、误差产生的原因,尽可能减小系统误差。

案例9:“探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 ”实验中,有些选手不能确定:对平衡摩擦力时,小车是否需要接上纸带?如果平时教学中能细致地进行误差原因分析就会明白,接上纸带可以平衡纸带运动产生的摩擦阻力。

案例10:“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中,只提供了把20 cm的刻度尺。有些选手测摆长时,把线对折,用刻度尺量小球直径,测出数据与竖直悬挂时的真正摆长偏差较大。应该是改变摆线长度(控制在刻度尺测量范围),测出两次单摆振动周期,再计算出重力加速度。

上述十个教师技能比赛案例说明:教师要提升实验操作能力,必须勤做实验,真做实验,每次学生实验前,自己动手完整操作一遍,这样才会发现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必须精益求精,研究实验的每个细节,提升自身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悟透实验原理,真正理解操作中的措施要求,并能适度迁移。只有教师自身素养提升,才能高效引领学生提升实验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李春密 . 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结构模型初探[J]. 学科教育,2002(6):39-42.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
中学数学中的解题教学及案例分析
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案例分析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利用数据流进行电控故障诊断的案例分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