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职教高考”制度是服务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及其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从招生对象、招生形式和录取依据三个方面审思“职教高考”对我国现行高职招生制度的影响,总结出现行高职招生制度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缺乏高层次入学机会、多元招生形式标准不一、考试内容缺乏确定性等,继而从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全面发展及生源多样性三个方面分析高职招生制度改革的时代诉求,并针对问题和诉求从拓宽高职生源范围、打通职教本科途径、深化分类考试改革、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四个维度探讨了“职教高考”背景下高职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职教高考;高职招生制度;问题审思;时代诉求;改革路径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院校育人质量提升策略研究:基于多元协同治理视角”(项目编号:2020SJB1091);2020年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课题“‘职教高考背景下高職招生制度改革诉求和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Y202007)
作者简介:张怀南,男,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8-0008-07
高职招生制度改革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研究课题,尤其是在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生源结构多样化等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使得加强高职招生制度改革更为重要和迫切。在此背景下,加之应对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职教高考”制度应运而生。基于“职教高考”制度视角探讨高职招生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打破原有招生对象及招生方式的禁锢,旨在从制度层面打通高职多样化的招生通道,为学生入学提供便利,拓宽其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解决扩招压力和高职院校自身生源危机,推动高职分类考试制度的建立,使高职院校逐步脱离普通高考体系,建立“职教高考”新体系。
一、审思“职教高考”对现行高职招生制度的影响
“职教高考”制度是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首次明确提出、从制度层面确定其有别于普通高考的招生模式。江苏省在现行招生制度基础上制定了《高等职业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从2021年起,高职院校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学校毕业生和社会人员等不同群体,实行分类考试招生,逐步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目前,多个省份也在“职教高考”研究中提出了提前招生、自主招生、注册入学等招生形式,但在实践层面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1]。随着“职教高考”制度的日渐完善,高职院校的主体地位将逐步得到凸显,对现行高职招生制度中的招生对象、招生形式及录取依据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与多类生源并存
当前,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来自参加高考和单独考试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以及参加中高职衔接和对口单招的中职毕业生。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数量及其学生承载量得到了进一步扩张,在全国高考生源数量相对平稳情况下各省的录取率逐年升高;然而,在高达90%录取率的情况下,有些省份的部分高职院校仍很难完成招生计划。面对这样的“生源危机”,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高职百万扩招”的工作指示,要求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录取办法,鼓励更多的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中职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这意味着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范围得到拓宽,不再局限于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群体,而是将数以万计的企事业员工、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纳入高职生源,给予他们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招生对象的宽泛化、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高职院校面临的“生源危机”。因此,以普高和中职毕业生为主,社会人员为辅的学生来源是现行高职招生制度的一大特点。
(二)招生形式:普通高考与多元招考制度共存
高职招生制度改革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逐步由单一普通高考模式向高考与多元招考制度并存的招生制度转变。目前,高职院校多元招生形式的结构已基本形成,高职自身参与考试招生改革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自主性越来越大。以自主招生为例,早期的自主招生只在4省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试行;后来,扩展到100所国家示范性和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接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综合改革试验区内的高职也都加入了自主招生试点;最后,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均参与其中。至此,高职自主招生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已经成为多数高职院校招生录取的主渠道。随着提前招生、自主招生、注册入学等招生形式逐步得到实施,推动了高职分类考试模式的建立,以为不同生源类型提供不同的考试内容和录取方式。目前,由高考向分类考试转变还是一个复杂的渐变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以普通高考入学为主、偏重于普通高中生的生源结构;而中职学生招生比例有明显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三)录取依据:文化成绩兼顾职业技能
随着生源结构的变化以及分类分层考试制度的建立,高职招生考试的内容也日趋多元化,录取依据逐渐由单一的基于高考文化成绩向基于“文化成绩+职业技能”转变,招生录取方式和考试内容已完全脱离传统的普通高考,这种考试招生制度更加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如高职提前招生,虽然对象是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但多数高职院校在获得主管部门组织的文化考试成绩后,还会进一步组织专家对考生进行面试,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适应性能力和倾向;在新增的面向社会人员的招生中,也着重强调了职业适应性能力的测试。
在文化成绩兼顾职业技能的招生实践中,中职毕业生的招录显得尤为突出。一是在招考流程中,技能考核的权重要远远大于文化考核,占总分比例较高。如在江苏省推行的注册入学招生中,甚至可以不需要文化成绩,只要满足院校提出的录取技能要求即可申请入学。二是在中职毕业生入学的优惠政策上,明确在中职期间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三等奖以上及省级技能大赛二等奖以上,可以向有关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提出申请,免试进入高校的对口专业学习,进一步强调了职业技能在入学考试中的重要地位。这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高职特色化人才的培养是相适应的。然而,从招生规模看,目前的高职招生还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以普通高考招生为主流形式,这就决定了其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还是偏重于文化成绩,与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技能和实践实训相矛盾。因此,在加强高职分类分层考试制度建设的同时,要强化职业技能的考核。
二、高职招生制度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
“职教高考”制度下,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招生形式的多元化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从招生实践中看,还是以普通高考的招生录取为主。因此,高职招生制度改革以至“职教高考”制度的完善和施行,还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一)多元招生形式标准不一,容易造成录取不公
随着高职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招生录取形式和批次越来越多。其中,高职提前招生就是高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产物,是高职院校多元考试招生制度中不同于“高考”的一种招生形式。通过调研多个高职院校的招生章程发现,在自主招生批次投放的计划已经达到该校全年总计划的50%,但诸如“免试入学”、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等形式,甚至有些学校为完成招生计划自动降低录取标准、不設置下限分数等政策,无疑在降低该批次招考难度。随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参与各种形式招生录取的自主权越来越大。然而,放宽高职院校招生自主权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选拔要求,但权利一旦缺乏限制,容易造成不同招生形式间录取的不公平。如录取同一所高职院校,通过“高考”形式入学与通过自主招生入学的难度差别很大,这显然有悖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总体而言,目前高职院校中多元招生形式并存,但缺乏针对不同形式的“高考”同标准制定,使得高职院校招生自主权一旦超越了应有的界限,就会丢失了“高考”的公平性。
(二)缺乏高层次入学机会,对优秀人才吸引不够
高职提前招生是近几年高职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职教高考”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通过近些年的招生实践以及针对新生进行调研后发现,参加提前招生考试的考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业成绩普遍偏低,这是他们自认为考取本科无望或者在多次模拟考试中成绩低于往年录取分数线的选择;更有甚者是只想获得上学的机会,他们对于专业发展以及高校人才培养一无所知。此类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提前招生都是以专科层次的教育为主,缺乏进入更高层次的本科教育机会,这导致提前招生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大打折扣,很难吸引优秀的高中生参与其中[2]。其次,受到生源危机的影响,在提前招生中,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数要远远大于考生的报名数,这导致多数高职院校无法完成招生计划,只能降低招考条件和考试标准,甚至打出了“只要报考,即能录取”的口号,如此连学生数量都无法保障,学生质量以及优秀人才的选拔更是无从谈起。
(三)考试内容缺乏确定性,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不高
招考方式和考试内容是高职招生制度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导向作用,是助推教育系统变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核心所在[3]。一直以来,我们所提倡的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其本质就是“知识+技能”考试内容的变革。目前,高职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内容部分的问题在于过度重视考试方式的过程及流程设计,对考试具体内容的开发缺乏指导性的大纲,考试内容缺乏确定性。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的《关于推进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考试内容和组织方式提出了要求,虽然文化考试部分在多数省份由招生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考试,但技能科目大多还是由招生高校自行组织。对于综合素质测评和职业适应性测试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只能采用开放式问答方式进行面试,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操能力缺乏考查。此外,部分招生批次的职业适应性测试由高职院校自行独立完成,缺乏行业和企业的特殊诉求,且各校技能测试尚无统一标准,学校之间的考查内容差异较大,这影响了技能测试的公平性以及人才质量培养的提升。
三、“职教高考”背景下高职招生制度改革的时代诉求
现行的高职招生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人才的全面发展以及高职百万扩招下带来的生源多样性的入学需求,因而需要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来推动高职招生制度的改革。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
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其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满足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物质生产和社会服务的需要,是各种物质产品和社会服务的直接生产者和提供者,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与社会经济和生产实践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4]。目前,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以及就业不均衡引起的结构性失业,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百万扩招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源数量的问题,但如何能招收更多高素质、能够适应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这对高职招生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新的诉求。因此,在思考通过分类考试招生制度解决高职招生考试及录取问题的同时,应更多地从优化高层次职业教育出发,大力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并建立独立于普通高考之外的“职教高考”制度,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于职业教育中。这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诉求。
(二)人才全面发展的诉求
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的能力要求,让更多的受教育者愿意接受高等教育以满足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及其个性化成长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高职内部的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就业形势和发展前景稳中向好,广受用人单位好评;与此同时,考生和家长的思想和观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逐年增强。高职扩招政策在拓展生源和拓宽入学渠道的同时,让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也得到较大的满足,因而基于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发展兴趣特长、提升学历等诉求,需要对现行高职招生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5];而不同群体的入学标准、需求及其考试录取方式等都对高职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而需要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及其全面发展为前提推动高职招生制度改革,构建多元、分类且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职招生制度。
(三)生源多样性的诉求
在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因而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多元化招生制度来应对招生形式、考试内容及录取方式的变化,并提供科学、合理的考试招生方法和录取渠道,这对于解决高职扩招压力和生源危机问题等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目前,生源多样性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职生源种类增多,由原来单一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向普高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及农民、下岗职工、退役士兵等多类型融合生源转变。二是不同生源类型的数量也在逐步发生变化。目前,普通高中毕业生生源数量在逐渐减少,相应的中职毕业生生源数量在逐年增加,尤其在国家逐步取消中职升学比例的限制后,中职毕业生已经成为部分高职院校招生的主要生源,再加上随之而来的社会人员生源,高职招生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以适应这种多样性生源类型的招生考试及录取诉求。
四、“职教高考”背景下高职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路径
“职教高考”制度为高职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了清晰的定位及可行的实施方案。立足于当下的高职教育现状,高职招生制度改革应紧扣“职教高考”制度及其配套保障机制,在有效消减高考压力的同时,为多种类型的生源提供不同的入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既能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也促进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一)拓宽高职生源范围,提高特定生源占比
受深层次的价值冲突和文化阻力的影响,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一直不高,人们对其还存在偏见和歧视[6],因此近年来随着生源的大幅度减少,生源危机成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共性问题。这是高职招生制度改革首先需破解的问题,可以从拓展生源类型和拓宽生源范围两个方面来考虑。
1.拓展生源类型。随着高职百万扩招政策的落实,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工人等社会人员成为高职院校新的拓展生源,有效地补充了高职生源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应往届毕业生,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较少,尤其在办学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更是如此,且国家和省级层面也少有政策文件规定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具体指标和比例。然而,从学习的衔接角度来看,中职毕业生接受高职教育更具备专业学习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更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体系化培养。因此,在高职招生改革中应从制度层面规定扩大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形成以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生源为主,社会人员生源作为补充的格局,从而实现高职招生生源类型的多元化,旨在从类型及数量上解决高职院校存在的生源危机。
2.拓宽生源范围。这主要考虑的是生源地域的限制问题。目前,在各省的高职招生批次中,只有普通高考实现了跨省报名、考试和录取。试点的分类考试、中职招生考试及面向社会人员的招生只允许省内生源参加,这不利于高职院校和考生的双向选择和流通。因此,在高职招生制度改革中应合理地打破各招生批次的地域限制,允许各种类型的考生跨省参加报名、考试和录取;此外,还要在分类考试招生制度上予以变革,对不同的生源采用不同的招生考试和录取方法,让更多的青年能接受到高等职业教育,使其掌握一技之长以实现人生价值,助推高职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深化分类考试改革,建立独立招考体系
高职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深化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变革。在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生源类型复杂且多样,不同生源的年龄、心理、生活及学习需求不同,需要相对独立的考试时间、考试内容及录取机制。因此,高职招生制度改革需要逐步脱离普通高考体系,形成独立的招生考试及录取制度。“职教高考”制度需从三个方面为深化分类考试的改革指明方向。
1.深化招考方式分类,即充分认识不同生源的属性差异,根据不同生源合理地制定文化考试、技能考试、综合测评、职业适应性测试等招考方式,并科学地设置相应权重。普高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在招生中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招考方式和流程,因而对此类传统生源在保留“文化考试+职业适应性测试”和“文化+技能”考试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创新招考方式,采用注册入学或“申请—考核”的招考形式,为考生和高职院校提供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而对于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非传统生源,由于他们的实践技能经验较为丰富而文化知识略显不足,因此在招考方式的制定上要增加技能测试的比重,并辅以综合测评进行多元评价。
2.招考内容改革,即注重各类考试内容的严谨性和公正性,由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对标高考标准统一出题库,以保证高职院校人才选拔的标准性和公平性。文化考试在语、数、外科目考核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情况;技能考试由省级主管部门参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相关文件聘请职业院校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在充分研究专业发展、考试规律、考生学习的基础上形成以专业大类为标准的技能考试大纲,重点考核考生的操作技能;职业适应性测试主要考核考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测试其未来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工作所需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7]。
3.录取分类。这是指按生源类型不同单列招生批次和计划,采用多元录取方式,分类投档和录取,避免因单一的录取标准导致多种类型生源失去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
通过对招考方式、考试内容以及录取方式的改革,逐步深化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使其成为独立于高考的新的招考体系,是建立和完善“职教高考”制度的关键环节。
(三)打通职教本科途径,健全职教高考制度
随着各省“职教高考”制度的相继落地,其已成为大部分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然反观其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则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多数家长和考生认为参加职教高考是升本无望的次优之举。因此,现行的“职教高考”制度无法吸引到优质生源参与到职业教育中,究其缘由,主要是在制度设计中缺乏高层次的入学通道。为弥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缺陷,近期国家和部分省份开始启动本科职业教育,打通职教学生学业的上升通道,并先后于2019年6月和2020年7月公布了22所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开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试点。
本科职业教育的布局与相继实施为学生的高层次入学提供了方法和渠道,丰富和完善了“职教高考”制度。例如:江苏省在《高等职业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表明自2021年起,将部分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教育本科高校纳入高职提前招生,中职毕业生可参加对口升学考试,报考省内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山东省从2022年开始实施“职教高考”制度,其本科招生计划由1万人增加到7万人左右,并且全面构建从中职、高职、职业教育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探索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实现职教、普教并行双车道。诸如此类的本科职业教育方案在多地的招生制度改革中均有涉及,而探索将本科职业教育有效地融入到“职教高考”制度中有助于打通职教本科的升学路径,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参与到“职教高考”中,从而在提升该制度吸引力和认可度的同时,也有利于高层次、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四)完善制度保障机制,推动招考制度实施
推动高职招生制度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完备的制度保障机制。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统筹兼顾高职院校和行政主管部门等各方的利益,建立协同工作机制。首先,行政主管部门应规划好各批次的招考时间以及具体流程安排,制定招生政策以及录取的指导性文件,承担起招生工作中的领导、监督和统筹推动作用,高职院校在实施“职教高考”招生中也能做到有据可依。其次,高职院校在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工作安排,负责招生章程的制定以及招生宣传、报名、考试、录取等。多个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各司其职,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可以有序推动“职教高考”招生制度的实施。
2.建立审查和预警机制。鉴于目前高职招生批次和生源类型较多,需对标“高考”标准建立相应批次的录取要求。如针对社会人员招生,须调研清楚考生的培养需求,才能保证其进校后真正做到学有所得。随着高职扩招的相继落实,还要综合考虑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水平和能力来制定招生计划,包括师资力量、生活空间以及教学和实训资源等,做到如超过高职院校自身办学承载负荷,应能及时预警,保证院校资源的有效供给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3.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8]。虽然扩大技能考试的权重获得了多数高职院校的认可,但因其实施成本较大,目前只有少数高职院校或少部分专业在招考中采用技能考试的招生方式,因此需要配套相应的经费保障機制;此外,还有部分考生群体存在生活压力,他们需要助学贷款和奖助学措施才能缓解其求学压力,这就需要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高职院校通过多渠道争取经费,寻求校企合作,制定相应的奖助优惠政策,以帮助此类群体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刘芳.百万扩招下的“职教高考”制度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1):25-29,87.
[2]徐培江,王敏弦.新疆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制度改革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2):11-14.
[3]李小娃.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变迁与改革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34):8-13.
[4]祝士明.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与对策[N].天津日报,2019-04-22(9).
[5]刘晓,刘婉昆.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应对[J].教育与职业,2019(14):5-11.
[6]于海侠,杨云龙.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认识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9(2):11-16.
[7]董照星,袁潇.高职院校对口招生改革探索——以重庆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30):26-29.
[8]刘晓,陈乐斌.百万扩招背景下的高职招生制度改革:现实诉求与改革路径[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18(5):1-7.
[责任编辑 曹 稳]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rollment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ZHANG Huainan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serv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haracteristic talent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on China's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rollment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enrollment object, enrollment form and enrollment basis, and summarizes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faced by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rollment system: lack of high-level enrollment opportunities, diversity of enrollment form standards, lack of certainty of examination content, et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rollment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alents and the diversity of students, 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rollment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from four dimensions: broadening the scop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opening up the way from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classified examination and improving the system guarantee mechanism.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rollment system; problem review; demands of the times; reform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