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银祥
摘 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加强学生国际视域的培育,是基于全球一体化发展、国家开放与参与全球治理、一流大学建设与国际性人才的培养、思政课合法性的提升与学生国际化适应能力、高等教育面向未来和面向世界等方面的需要。经验事实和调研发现,当下高校思政课国际视域培育非常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选用上国际化视域滞后。鉴于此,国家层面应面向世界以立足和平发展的需要,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政策体系,学校层面应以国际视域重构思政课教学的环境和条件,学生层面应以国际视域重构自身的学习世界。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高校思政课应大力加强国际视野的培育,以系统论为推进框架,整体推进和改进目前的教学实践,形成国际视域培养的教学体系,以此提升自身的国际阐释力、影响力,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国际视野培育;实践改进
提升青年大学生思想教育质量的关键构件有教师、教材和课程。这三方面的建设情况关乎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其中,课程设置和开发情况是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而课程设置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思政课视域的建构与培育。思政课及其教师的历史视野、知识视野和国际视野的培育与拓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视野,以国际视野来提升历史视野和知识视野。当下思政课建设中,往往更多关注学生国内视域的培育,关注历史视野和知识视野的拓展,对学生国际视域培育关注不够,思政课国际视域培育研究显得非常不足[1]。因此,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国际视域培育的实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完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国际视野培育的逻辑缘由
面向新世纪,大力推进高校思政课国际视野的培育,主要是基于学生层面、学校层面、思政课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诸多要求。这些不同层面的要求,揭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不同逻辑,也预示了高校思政课国际视野培育的诸多路径。
(一)学生层面
学生成长和报效国家的需要,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加大学生国际视野的培育。这一方面主要涉及学生层面的国际化发展需求需要加大高校思政课国际视野培育的力度和广度,需要把握两者的逻辑关系。新时代的大学生,其发展需求应是多方面的,而且是更高的,视域更广阔的成长需求。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求。现在学生的就业需求也不仅要瞄准国内,还要瞄准国际。这就从学生国际化成长需求的视角,内在规定了作为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法治素养的主阵地的思政课应积极加大国际视域的强化,以此助力新时代青年学生国际视域的构建与强化。
(二)思政课国际话语权提升和自身的育人责任层面
思政课本身的合法性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激发了高校思政课强化国际视野培育的内生动力。这一方面主要阐释思政课自身的安身立命和育人职责,主要涉及思政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学生国际视域培养的逻辑关系。课程竞争视域下,思政课自身也面临一个个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影响思政课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国际话语权的大小强弱,可以借鉴国家层面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相关概念和做法来解读这些问题[2]。因此,思政课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首先需要真正树立一种国际视域培育的思路。
(三)高等教育发展层面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作为高等教育重要课程的思政课必须要建构国际视野。这一方面主要阐释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与思政课国际视域培育强化的关系问题,主要涉及高等教育发展与思政课国际视野培育之间的逻辑关系。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走势,其中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标志和可行举措是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国际化发展。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之一,必然要适应这一潮流并为之服务进行国际化发展的调整。
(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
新时代一流大学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需要,内在圈定了高校思政课必须要服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要求,加大人才国际视野的培养。这一方面要阐释一流大学建设与思政课国际视域培育的关系问题,主要涉及一流大学建设与思政课国际视域培育的逻辑问题。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采取很多的措施。人才培养的世界一流,学科发展载体——课程设置的世界一流,最后都要落实到课程体系的世界一流。这就决定了课程体系中的思政课要走国际化发展路线,强化国际化视野,不断拓展自身发展的视野、发展的空间,丰富自身发展的内在品质。
(五)国家层面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更需要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大环境决定了加强高校思政课国际视野培育的迫切性。这一方面主要阐释国家层面的走向世界和全面對外开放与思政课国际视域培育的关系问题,主要涉及两者的逻辑关系问题。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开放的大好时代,大国关系之间的博弈和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的胜败因素很多,其中人才的竞争是根本的竞争。人才竞争力的提升来自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课程的竞争力。提升课程竞争力的主要举措就是向国际化发展。因此,走向世界、参与全球治理和提升国家实力等国家层面的发展态势,都需要包括高校思政课在内的所有课程建构一种国际化的发展思路和体制机制。
二、当下高校思政课国际视野培育不足的体现及其原因分析
以国际视野培育的要求,衡量和审视当下我国高校思政课的现实运行情况,可以看到国际视野培育严重不足,需要大力改革创新。引起这种国际视野培育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高校思政课国际视野培育不足,应着力调研思政课及其教学执行中各个环节、各个部分存在的国际视域培育不足。经验事实和调研发现,当下高校思政课存在诸多与国际视野培育不相符的因素。
一是教育理念上,从教师到课程的建设上看,高校思政课的国际视野建构不足,影响了思政课国际视野培育的内生动力和国际化发展。其中,教师层面的国际化教育理念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教育思路和教育知识等存在不足,很多教师在推进思政课教育过程中国际化教育理念不足,没有真正形成走向世界化的教育思路;教育知识的储备上,往往也是国内知识较多,对国际上流行的教育理论、政治理论、社会学理论、历史学理论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军事等各方面发展情况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课程建设上的国际化视域理念建构不足,主要体现为在思政课自身设计的思路上,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国际化的理念,基本上还是沿着单一的思想教育视角进行。通识教育的国际性发展理念坚持不足,极大影响了思政课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教学内容上,从课程教材的内容设计到教师教学话语的采用,思政课国际视野培育明显滞后。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载体的教材编写上,国际视野的解读、国际话语内容的引入、国际先进理论框架的引入等方面做得不够,影响了思政课国际视野培育的话语构建与传播。采用国际话语明显滞后,显得有一些封闭保守和单调,比如用西方社会学理论解读课程涉及的内容就做得非常不足[3]。另一方面体现为思政课教学执行者教师队伍的教学内容上,将世界发展的现实情况的材料融入教学内容、世界通用的理论框架的运用等方面显得不足,一般还是拘泥于国内的发展情况材料的使用和国内主流理论的运用。以上两个方面国际化发展的不充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思政课国际视野的培育与拓展。
三是教学方式上,借鉴与吸收国际先进教育方式显得不足,影响了思政课国际视野培育方式的整合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潮下,思政课教学进行了许多改革,但是目前还是以讲授法为主,更为灵活的、国际性教学方式,比如对话式教学、读书报告讲授法等采用不够。思政课单一教师主体的教学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很难形成国际化的教学方式与模式,这势必会大大影响思政课国际化视野培育的发展。
四是教学评价模式上,国际化的课程考核体系不健全,影响了思政课国际视域培育的外在督导动力。这方面主要体现为,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对思政课国际化视野培育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和相关政策体系的建设显得滞后。
三、拓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国际视野培育的路径及对策
加强高校思政课国际视野培育是一项系统、全面、复杂、重要的工程。需要多种力量和多个层面的协同同向发力。面对当下思政课国际视野培育不足的现状和原因,基于全球化发展、国家现代化发展、学校发展及其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思政课自身的开拓进取和育人质量,高校思政课应大力加强国际视野的培育,以系统论为推进框架,从整体上推进和改进目前的教学实践。
(一)国家层面:面向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竞争,以国际视野重构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思政课程体系与政策体系
从宏观层面上讲,高校思政课国际视域的培育与提升,主要取决于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设计和供给。因此,国家层面应针对全球化发展对人才国际化水平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体系,制定相应的思政课课程的设置体系和出台相应政策支持体系,以此从国家层面规约和引导高校思政课国际视野的走向。
(二)高校层面:着力以国际视野培育重塑思政课的条件和环境
从中观层面来讲,思政课国际视野的培育与提升,主要取决于思政课所在学校为思政课国际视野培育提供的条件、环境和具体的政策引导。置身新时代,高校应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等发展的态势,按照国家层面制定的人才国际化发展的标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思政课的相关制度、政策体系的要求,积极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人才国际化发展的思政课教学对策,从制度到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围绕思政课国际化视野培育人才的需求进行高质量的匹配,提供良好的软件和硬件。
(三)思政课层面:着力以国际视野重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取向、内容、主体、介体和保障督导
从微观上讲,高校思政课国际视野的培育,关键在于思政课及其执教教师的国际化育人能力,以思政课培育学生国际视野的关键在于思政课及其教师、教学等方面要从国际化视域进行解构和重构[4]。高校思政课执教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以国际视域培育的要求重构自身的教育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文化体系,奠定思政课国际视域培育提升的坚实基础;积极推动教学视域的改革创新,以国际视域统领教学视野,在分析问题的理论解释框架上,建构一种国际视野的分析框架体系,提升思政课阐释问题的国际认同力和影响力;在教学内容话语体系的国际视域重构上,瞄准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中的论点、论述、论据材料的重构,应立足全球范围进行,不断扩大教学话语内容的国际性和世界性,以此不断提升思政课国际视野培育的内在品质。
总之,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国际视野培育是一项面向21世纪、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保持国际视野的人才的需要,也是当代中国走向世界贡献世界和参与引领全球治理的需要,是高校走向世界和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需要,是高校思政课不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和提升育人质量的需要,更是广大青年学生成才发展和报效祖国的需要。当下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高校思政课更应大力提升国际视野的培育。这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今后主要的推进路线图应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以思政课教师为关键力量,以国际视野培育主导下重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念、内容、主体、客体、方式和督导环境等教育要件,建构国际视野培育的完整实践推进体系,从而助推思政课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杰.历时性、规律性与共时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历史视野建构的三维向度[J].湖北社会科学,2020(12):143-149.
〔2〕吳贤军.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理路、现状与路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11-18.
〔3〕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75-81.
〔4〕曹景文.拓展国际视野与增强思政课教学效能[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4):93-98.
(责任编辑 曹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