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江红 寻满湘 金伟国 章静怡 王伟斌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 201800)
变应性鼻炎是易感个体接触变应原后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性反应性疾病[1],可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失调,引起鼻黏膜充血、腺体分泌物增多,可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3]。西医治疗变应性鼻炎多以抗组胺类、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主,但长期应用易产生一定耐药性,且不良反应较多,整体治疗效果不理想,导致疾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4]。针刺、耳穴贴压、刺血、穴位注射等中医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效果较为显著,且临床应用较多[5-6]。2018-02—2020-03,我们采用鼻内针刺联合穴位自血疗法治疗肺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患者44例,并与鼻内针刺治疗43例对照,观察疗效及对患者机体免疫、炎症、症状体征改善等方面的影响,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87例均为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治疗的肺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21~57岁,平均(38.24±8.16)岁;病程1~10年,平均(5.59±2.13)年;病情程度[7]:轻度10例,中度18例,重度16例。对照组43例,男21例,女22例;年龄22~58岁,平均(40.32±8.50)岁;病程1~12年,平均(6.24±2.06)年;病情程度:轻度7例,中度19例,重度17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7]制定:①存在流涕、喷嚏、鼻痒、鼻塞等临床症状,12个月内发病日数累计>6个月,有症状日内发病时间累计>0.5 h;②鼻腔检查显示黏膜肿胀,多为苍白,少数充血,发作时有较多清稀分泌物,且涂片检查显示嗜酸性粒细胞阳性;③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反应。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辨证为肺脾气虚型,证见鼻痒,喷嚏连作,气短懒言,清涕量多,肢体乏力,大便溏薄,鼻黏膜色淡红,舌淡苔白,脉细弱。
1.2.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认知、语言功能、精神状态正常,依从性良好,可配合治疗及临床检查;近2周内无相关治疗史;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 排除标准 慢性肥厚性鼻炎等其他类型鼻炎;合并鼻腔内息肉生长;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异常;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全身感染性疾病;皮肤疾病;凝血功能异常;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对本研究所用治疗方案存在使用禁忌证或不耐受;合并免疫缺陷性疾病;既往鼻腔手术史;鼻中隔严重偏曲、鼻腔解剖结构异常;近1年内接受过免疫疗法。
1.2.5 剔除标准 无法配合完成治疗者;临床资料不完整。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鼻内针刺治疗。取穴(双侧):内迎香(位于近下鼻甲外缘)、鼻丘(位于鼻腔外侧壁中鼻甲前下方)。患者取坐位,保持均匀呼吸,放松身体,向后仰头,充分暴露鼻腔;在鼻内镜引导下,首先以酒精棉签常规消毒穴位,消毒后,选用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与鼻唇沟成30°进针,向内迎香与鼻丘斜刺到黏膜下捻转,当有针感后留针约15 min。起针后若有出血,则以干棉签按压止血。每日治疗1次。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穴位自血疗法。取穴(双侧):肺俞、脾俞、足三里。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穴位,以5 mL一次性注射器采集肘静脉血3 mL,而后以注射器针头刺入所选穴位,深度约15~25 mm,局部出现痠、麻、胀感且回抽无血后,快速注射于穴位中,每个穴位注射0.5 mL,注射后以干棉球压迫止血。实施采血、注射操作时严格遵照无菌技术要求,避免感染。每周治疗2次。
1.3.3 疗程 2组均治疗2个月。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 2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对流涕、喷嚏、鼻痒、鼻塞、鼻黏膜肿胀等症状体征进行评分,根据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分、1分、2分、3分[8]。
1.4.2 实验室指标 2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均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采用DxFLEX流式细胞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5(IL-25)、IL-34、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水平,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4.3 生活质量评分 2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评估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状态、心理功能、躯体功能3项,每项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4.4 复发情况 治疗后随访6个月,统计2组治疗后3、6个月复发情况,治疗有效与显效患者在随访中再次出现流涕、喷嚏、鼻痒、鼻塞、鼻黏膜肿胀等变应性鼻炎症状判定为复发。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降低65%以上;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降低26%~65%;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降低25%及以下。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分,
由表2可见,治疗1、2个月2组临床症状体征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2个月2组均低于本组治疗1个月(P<0.05),且治疗1、2个月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
2.3 2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血清CD3+、CD4+、CD8+及CD4+/CD8+水平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血清CD3+、CD4+、CD8+及CD4+/CD8+水平比较
由表3可见,治疗1、2个月2组血清CD3+、CD4+、CD4+/CD8+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血清CD8+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2个月2组血清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1个月(P<0.05),血清CD8+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1个月(P<0.05),且治疗1、2个月治疗组血清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血清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
2.4 2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血清IL-25、IL-34、YKL-40水平比较 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血清IL-25、IL-34、YKL-40水平比较
由表4可见,治疗1、2个月2组血清IL-25、IL-34、YKL-40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2个月2组均低于本组治疗1个月(P<0.05),且治疗1、2个月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
2.5 2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GQOL-74评分比较 见表5。
表5 2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GQOL-74评分比较 分,
由表5可见,治疗1、2个月2组GQOL-74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2个月2组均高于本组治疗1个月(P<0.05),且治疗1、2个月治疗组GQOL-74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
2.6 2组复发情况比较 见表6。
表6 2组复发情况比较 例(%)
由表6可见,治疗后随访6个月,2组显效和有效患者各有1例病例脱落。治疗后3个月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变应性鼻炎属临床常见的非感染性Ⅰ型变态反应,尘螨是其主要变应原,可引起异常免疫应答,与遗传、空气污染等多种因素相关,发病机制复杂[9]。近年来,随居民生活习惯改变、工作压力增加及环境污染加剧等因素影响变应性鼻炎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探寻一种有效治疗手段一直为临床关注的重点课题。
变应性鼻炎属中医学“鼻鼽”范畴,为本虚标实证,以肺气虚弱、卫表不固为本,风寒邪气外袭为标,多属肺脾气虚型。《灵枢·本神》曰:“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盖肺主宣发,外合皮毛,若肺气虚弱,卫外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之邪乘虚而入,肺受寒邪,肺卫失宣,则鼻窍不利,而致鼻鼽[10]。肺脾两脏虚损是其发病基础,阳气虚损,卫表不固,以致寒水上犯为病,因此应以补肺健脾、益气固表治其本,温阳通窍治其标[11]。针刺是具有调和气血阴阳、通利鼻窍作用的非药物疗法,可直接作用于人体穴位,疏通经络[12]。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研究采用鼻内针刺、穴位自血疗法联合方案进行治疗。本研究针刺穴位选择鼻内,鼻内镜下可直达病灶,从辨证体系出发,取内迎香穴、鼻丘穴,可调节肺、脾、鼻功能,能发挥宣肺通窍作用,使肺气充沛[13]。鼻内针刺所选内迎香穴、鼻丘穴与外部手阳明大肠经相对应,肺与大肠相表里,开窍于鼻,针刺上述两穴可激发经气,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作用较为直接,起效较快[14];且鼻丘穴含有丰富蝶腭神经、筛前神经末梢,与鼻腔分泌密切相关,可通过针刺减轻鼻黏膜分泌、鼻甲水肿、鼻黏膜充血等病理变化,发挥抗过敏作用[15]。而血液属结缔组织,含有细胞代谢产物、抗体、酶等,可营养组织及调节器官活动,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良性刺激作用,选择肺俞、脾俞注射自血可补肺散寒,健脾益气,通利鼻窍[16],而足三里自血注射可健脾益胃,扶正培阳[17]。诸穴合用,共奏补肺健脾、益气固表、温阳通窍之效,有效治疗肺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18]。穴位自血疗法可有效刺激抗原,经蛋白应激作用,诱发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反应,抵御外来变应原干扰[19],加速疾病控制。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GQOL-74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与单一鼻内针刺比较,联合应用穴位自血疗法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对肺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患者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从免疫学角度分析,变应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在变应原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可造成介导细胞、体液免疫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免疫失衡,进而引发以鼻腔黏膜Th2免疫反应为主的变应性炎性反应,使机体免疫功能、炎症细胞表达均处于异常状态[20-21]。CD3+、CD4+、CD4+/CD8+均属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其中CD3+为成熟T淋巴细胞,可反映细胞免疫功能状况;CD4+为辅助性T细胞,可调控免疫反应;CD8+为抑制性T细胞,可直接杀伤靶细胞,正常生理状况下三者处于平衡状态,当其水平失衡时则引起免疫功能紊乱,促进变应性鼻炎发生和病情进展[22]。IL-25、IL-34、YKL-40均是参与炎症反应调控的重要因子,在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均呈异常高表达状态,其中IL-25主要由活化Th2 细胞产生,可诱导多种趋化因子分泌,增强Th2型免疫应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扩大炎症级联反应,加速疾病进展[23];而IL-34是具有促炎作用的细胞因子,可诱导免疫耐受潜能,在疾病发展中亦具有重要作用[24]。YKL-40可增加Th2细胞因子分泌,可通过激活炎症细胞进一步损伤机体免疫功能,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2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2个月后,2组血清CD3+、CD4+、CD4+/CD8+水平均升高(P<0.05),血清CD8+及IL-25、IL-34、YKL-40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对内迎香穴实施针刺刺激可改善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促进鼻甲周围血管收缩,减轻鼻黏膜对外界不良刺激敏感性,缓解鼻黏膜肿胀,改善通气状态;而鼻丘穴为嗅神经反射区,可通过针刺作用降低敏感性,两穴合用可明显降低鼻黏膜变态反应[26],缓解异常免疫状态,减轻变应性炎症。肺、鼻、大肠功能通过黏膜免疫保持动态平衡,取肺俞、脾俞、足三里实施自血注射可对机体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直接刺激作用[27],重建免疫动态平衡,调节炎症细胞表达。由此可见,在鼻内针刺基础上联合应用穴位自血疗法可有效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减轻炎症反应,进而对疾病控制发挥积极作用,减少复发,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鼻内针刺联合穴位自血注射治疗肺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整体效果理想,可通过改善机体免疫状态、控制炎性反应等作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减少疾病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实施穴位自血疗法时要求严格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保证整体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