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坤
摘要: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成本管控是促进企业达成经营目的、实现发展成长和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与对象。本文阐述了国有企业在成本管控领域存在的管控意识不充分、管控制度不健全以及管控模式不先进等问题,并提出应当加强财务管理、正视成本管控中存在的问题等建议,希望管理者不断创新管控方式、完善管控制度,并要进一步关注企业内部成本管控氛围的营造问题。
关键词:国有企业;成本管控;问题;对策
作为国内市场经济的支柱,国有经济的强大生命力有目共睹。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内市场的局势不断变化,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暴露出诸如管理粗放、成本控制不当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处理它们直接影响着国有企业的长期利益和长远发展。同时,受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国内经济进入下行阶段,成本管控成为关系国有企业改革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有效的成本控制能够降低企业成本支出和经营风险,从而帮助企业维持市场竞争优势。
一、国有企业成本管控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促进企业达成经营目的
成本是企业运营过程中需要支付的有形或者无形代价,是促进企业达成经营目的、实现发展成长和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與对象。成本的内涵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充:传统的成本观只将企业用于物品生产的支出视作成本,较为典型的成本有人力成本、材料成本等。随着商业形式的发展变化,现代技术和新型管理理念对企业的影响日益加深,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不断革新,成本的概念和种类也不断迭代。最显著的变化是成本种类的增加,在产品成本之外,服务成本、研发成本的概念也逐步深入企业的生产运营。也正是因为如此,国有企业的成本管控也逐渐由控制倾向转为管理倾向,对企业的管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有利于企业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企业的性质决定了盈利是其运营的首要目标。成本管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加快企业的运营生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心所在,加强国企成本管控的意义是多维度的:一方面,成本管控可以降低企业自身的投入产出比,帮助企业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从而促进企业自身的成长;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国内经济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成本管控能力的提升标志着国有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发展,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全面稳定意义重大。成本管控涉及资金成本、管理成本等多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国有企业成本管控效率的整体提升。成本管控的成功还意味着企业运营风险的下降,同等质量下企业需要支付的运营代价更少,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也
越强。
二、国有企业成本管控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控意识淡薄
观念问题是制约国有企业成本管控效率的首要因素。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在经济体系中有很好的先发优势。部分大型国有企业过度看重自身已经具备的优势,危机意识严重不足,导致成本管控意识淡漠。还有一些小型国有企业长期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满足于区域发展优势,对成本管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国有企业一味追求扩大生产,希望以生产带动盈利,但实际上生产与消耗之间成正比关系,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成本的提升就不仅意味着生产支出的增加,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将大幅提升。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管理理念的升级,很多企业的成本管控意识逐步建立,但控制成效不够理想,尤其是受突发因素影响经济形势下行的近两年,不少企业因成本管控不当导致产品、生产资料积压,蒙受巨大损失,进一步暴露出自身成本管控的短板。
(二)成本管控制度不完善
成本管控需要靠一系列的管理、控制活动来实现,而管理、控制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套完善制度的加持。制度是管理行为的基础,成本管控活动牵涉到预算规划、管控执行、监督反馈等多个方面,管控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决定了各项成本控制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有序衔接并产生实际效果。在相关制度建设方面,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不注重制度的发展完善,导致制度跟不上成本管控的现实需求。
虽然近年来国有企业围绕改革创新做了不少工作,但过于看重经营效益的思维惯性依然存在,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价值的理解依然片面,认为创造产值、解决就业、获取效益才是企业应当关心的问题。在这种经营理念的引导下,国企管理者往往不够重视成本管控,对相关制度的建设自然也就不够上心。当然,也有部分国企逐步建立了内部成本管控制度,但制度的运行往往会遭遇很多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实践性不足,原因是制度本身的设计较为粗放,在实际执行时难以发挥对成本管控的指导作用,或者制度的更新迭代过于缓慢,很多新的问题无法通过现行制度得到规范等。
(三)成本管控模式落后
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在生产、运营和管理的过程中不断作出动态调整,国有企业的成本管控模式灵活性不够,经常出现滞后于时代要求的情况。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中国市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与这类企业的竞争中,部分国企受自身管理模式的影响落于下风。国有企业在不断学习现代化,但现代化管理思维的建立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很多国有企业对成本管控的理念相对窄化,对成本管理的强调停留于生产环节,研发、销售等环节的管控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构建,相应的管控模式、管控方法也还有深入运用的空间。
还有一些企业误解了成本管控的重点,选择了将管控的重点放在了员工福利的缩减上,直接影响到了企业运营的稳定性。此外,信息技术在国有企业成本管控中的应用还有拓展空间。现代企业的生产运营往往要经历繁琐的工序、产生庞大的数据,能否有效处理这些数据、从中提取有用的决策信息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可见国有企业必须深化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并主动进行管理技术的更新迭代。
三、国有企业提升成本管控质量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成本管控意识,构建成本管控文化
想要提升国有企业成本管控质量,需要意识先行,企业管理层不仅要从自身入手做到重视成本管控,更要有意识地在整个企业内部构建起一种看重成本管控的大氛围。在成本管控中,管理层的作用是制定管控决策,但决策的具体落实却依赖于企业上下对决策的理解与支持。只有在企业内部营造出浓烈的成本管控氛围,管控决策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要营造管控氛围,首先要加强对成本管控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成本管控是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相关人员熟悉企业的整体业务、运营特点。定期进行人员培训有利于成本管控意识的深化以及相关知识技能的更新。同时,企业管理者要转变管理思维,有意识地平衡对于产能拓展和成本管控的看法,合理调配企业资源,保证企业产值与成本管控的同步发展。此外,要在企业上下展开成本管控知识宣传,让成本管控的观念扎根到员工心中。在提升员工个人参与热情、激励部门提升成本管控执行效率的同时实现企业整体对成本管控活動的有效监督。
(二)健全成本管控制度,完善成本管控激励机制
成本管控制度的健全要全面覆盖、落到实处。首先,应当让管控制度全面覆盖预算规划、控制执行及监督反馈等各方面、各环节。其次,要把握工作要点,将各项工作细节落到实处。在预算设计上,要密切联系企业当前的生产运营实际,结合市场生态、行业环境等因素加以充分考虑,以合理的预算设计带动成本管控的有效进行。在监督管理上,要成立专门的成本管控监督小组,对成本监管活动进行实时动态监督。在成本反馈上,要保证成本反馈渠道的长期有效,通畅的渠道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调整。
此外,成本管控的要点是全员参与,完善成本管控激励机制有助于调动员工参与管控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国有企业中有相当比例的合同工,企业在制定激励政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对合同工的凝聚与调动,尽可能激发出每一位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三)创新成本管控模式,发挥管控协同作用
国有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摸索出了多种多样的成本管理方式。不同的管理方式有着各自的优势与短板,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对管控模式进行组合运用,促进不同管控方式间的协同合作,促进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企业可以借助变动成本法进行盈利分析并展开成本细化,为企业制定短期经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分析出企业具有成本优势的作业,从而明确企业的资源分配,将低产值作业外包,将核心资源集中到有利于最大程度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环节上,从而达到提升企业产品作业链效能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借助标准成本法提升成本管控效率。首先对材料、人工等因素制定标准成本,再通过对比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找出成本管控中的不利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不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成本管控,最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地对管控方法进行搭配,有意识地发挥不同方法间的协同作用。成本管理模式会随着外部经济形势和企业运营需要发生改变,技术的革新也会促成新的成本管控理念的诞生与运用,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创新成本管控的模式与
方法。
四、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国有企业的成本管控问题,认为成本管控对国有企业的运营发展意义重大,它不仅能促进企业达成经营目的,更有利于企业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本文从管控意识、管控制度及管控模式等视角,分析了制约国有企业成本管控发展的原因,并就此提出针对性措施。建议企业加强成本管控意识、健全成本管控制度、创新成本管控模式。未来,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国有企业要始终关注成本管控问题,将其作为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和发展进步的重要环节来看待。
参考文献:
[1]霍晓萍,孟雅楠.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程度与资本成本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21(04):31-36.
[2]郑培程.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03):148-149.
[3]韩峰.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探讨[J].居舍,2021(07):133-134.
[4]姚桂艳.国有企业高管腐败的生成逻辑与治理路径——基于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J].领导科学,2020(12):58-61.
[5]夏贤利.国企项目成本管理对策[J].中国外资,2021,(06):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