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红
摘 要: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渗透,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传统文化渗透力度不足,影响课程指导实效性。本文对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路径进行简要分析,旨在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7.002
基础教育要关注对学生的道德素質培养、人格塑造、文化素养发展等多元目标,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让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礼仪知识、道德观念等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当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建设目标并没有完全达成,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去,而传统文化走入课堂是重要的教学决策。
一、在教学情景中渗透传统文化
创设教学情景为教学目标落实提供了客观条件,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同样可以借助教学情景。信息技术应用于情景创设过程中,有利于优化教学环境,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同时转变教学方法。比如《大禹治水》的阅读课指导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入影视作品片段或者动画素材,生动展示故事内容,之后鼓励学生分组开展角色扮演活动,结合文本内容合理联想和想象,在情景创编和角色扮演中体会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感变化及其伟大的牺牲精神,深化对文本主旨的理解。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故事的同时,获得合作探讨的学习机会,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成为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主体。
二、借助民族习俗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这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思路,在语文课堂上利用民族风俗、习俗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体现民族特色,感受传统文化的发展特性和过程。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所渗透,比如一些古诗词中描写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对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发展和传承历史等内容进行细化讲解,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比如王安石在《元日》中重点描写了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节日场景,在介绍完春节之后,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其他传统节日,结合民间传说、历史资料,为语文课堂增加传统文化色彩,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和风俗文化,如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元宵节有猜灯谜和吃元宵等习俗、中秋节有赏月的习俗等等,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使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这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实现拓展阅读渗透传统文化
阅读教学环节在语文课堂活动中的占比是绝对的,阅读也确实是学生获得学科知识、领悟学科思想、培养学科思维、理解学科文化的重要路径。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同样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阅读活动,通过阅读教材以及课外读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也会不断加深。显然,要想通过阅读活动给学生提供接触、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需要将课内外阅读环节结合起来。语文教师要主动给小学生推荐符合其认识水平和兴趣特点的课外书籍,如《百家姓》文本的内容贴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素,对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是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路径,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要求学科教师能够结合学情选择多样化教学方法,主动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参与学习的主体。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能够使教学目标体系更完善,但同时也需要教师深入思考传统文化教育目标落实的具体路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助力。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我们要客观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张晓娟《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文理导航》201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