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琪
摘 要:如今,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领域中,这为各领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计算机人才的供应还略显不足,人才专业能力及素质水平有待提高,而这与教学模式不合理有直接关系。为此,教师需做好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避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文章重点对计算机公共课程中混合式教学的应用展开分析,希望能够提升计算机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课程;混合式教学;应用
0 引言
混合式教学指的是网络学习与面授式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出现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克服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增强学习灵活性,并借助网络优势扩展教学宽度,为学生提供手动操作的机会,进一步掌握知识内涵,提升专业素养[1]。
1 混合式教学的基本概念
混合式教学,即线上教学+线下教学。可以说,混合式教学集合了线上教学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优势,以及线下教学面对面沟通交流的优势。促进这两种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夯实理论知识基础。
2 计算机公共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
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讲授计算机语言程序为主。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术语较多,且语法规则刻板、枯燥。当然,这些教学内容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小,但对于其他专业学生来说则是晦涩难懂的。即便是对计算机语言程序感兴趣,但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学生也不会在短时间内轻松掌握。此外,对于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学生来说,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也是较大的问题。
2.2 教学形式和手段
针对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师制作的课件是教学资源的主要来源,而教师自主设计的课件往往只是对理论知识加以提点,鲜少会引入实例。即便引入了实例,也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实践性操作。从教学形式方面来说,以往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答。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问题,学生往往要消耗很长的时间进行解答。而课堂时间有限,解答时间挤占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和操作时间。同时,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2]。
3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3.1 内容设计
以往教学内容多是对书本知识点的讲解,内容延伸及实用性不强。而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设计的针对性增强,知识覆盖面扩大,且可结合现今发展實况展开知识延伸和串联,便于学生掌握,达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另外,教学中还要注重其他专业学科知识与计算机间的串联与融合,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各种问题,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日后就业提供保障。在教学内容中引入较多实际案例,教师通过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同时根据案例实况开展实践练习,将原本较为碎片化的知识点拼接成极具体系的知识链。
3.2 形式规划
混合式教学构建了资源共享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到知识体系的扩展,方便学生讨论交流。同时,该教学模式完善了数据库系统,为学生线上学习提供丰富资源,降低学习难度。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可为学生提供较多实践项目,锻炼学生手脑并用能力[3]。
3.3 手段选择
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从旁辅助,从预习—翻转—巩固—考核4个方面规划教学活动。其中,预习为主题,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认知;翻转为教学活动,在于完成问题探讨和求证;巩固则以课后练习为主,帮助学生记忆和运用知识点;而考核则是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
4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路径
4.1 教学实践与组织
教学实践与组织是按照学习阶段展开合理划分的,主要包括3个部分内容:预习、翻转及巩固。下面就对这3个部分内容加以详细说明。
(1)预习。教师可先在平台上以微课的形式发布预习内容及讨论主题。学生自主阅读观看,并按照内容要求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详细记录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课堂上提出和解决。
(2)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先汇报预习情况,提出存在的问题,由教师引导,对问题加以讨论和解答,给出相应评价。另外,可在这一过程中,开展内容延伸,启发学生思维,深入探究知识点。在解答完问题后,教师布置课堂任务,验证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根据课堂完成情况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和知识点的拓展。
(3)巩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巩固练习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习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
4.2 各阶段采取的具体措施
(1)以小组学习模式开展视频学习。小组学习模式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小组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2)汇报阶段,以小组汇报和教师点评融合模式,对小组学习情况展开分析检查,了解小组成员的能力水平,掌握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有侧重性地调整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任务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布置的习题,达到实践训练的目的。在任务考核中,学生既可实现碎片化知识的灵活运用,又可培养思维能力,找出知识中的共同点或融合点,为后续知识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
(4)重难点解析。教师可根据学生反馈信息,总结其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重难点内容予以详细讲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困难问题简单化,提高课堂效率。
(5)综合评价。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教师可从线上学习情况、随堂测试成绩、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考试分值等几方面展开综合分析,教师应给出科学客观的评价意见,一方面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增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5 混合式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措施
从上文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公共课程中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保障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落实,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希望对计算机教学的开展有所帮助,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内化吸收。
5.1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认识到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课堂多以教师的面授为主,对于网络授课的管理相对较弱。学生只能自己探索计算机知识,操作速度较慢还容易出现问题,不利于日后就业。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刻板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今教学要求。因此,有必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现状不断创新和优化,增强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中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借助网络课堂与课程整合过程中营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组织学生深入开展自主探究、交互协助等教学活动,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5.2 扩展网络教学资源
计算机公共课程的课时有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全面细致地分析和讲解知识,尤其是在重难点分析上,受到课时限制,难以使学生完全了解和掌握。而网络教学则不用担心这一问题,学生可随时随地地学习,弥补之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可以将课堂上没有时间深入展开的内容放在学习网站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专业背景,设计出多层级、多模块的教学内容,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解决传统课堂课时紧张、资源不足的问题,更好地满足学有余力同学的需求,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3 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混合式教学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融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优势,改善教学效果。但在混合式教学落实中,教师还需要对教学模式加以优化,确保该教学优势的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很好地满足了上述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为引导者,通过学生的探讨交流以及教师的从旁辅助,完成教学任务,深化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该模式还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间关联性的探究,使学生全面掌握碎片化的知识。
另外,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得以缓和,更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转课堂的核心是教师开展混合式课程设计,学生主动学习。翻转课堂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课堂讲授和在线学习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结合起来,是师生发挥各自优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5.4 教学保证措施的规划和落实
在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中,为了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找出并控制实际课堂中存在的缺点,为混合式教学优势的发挥创造良好条件。为此,学校就需要嚴格要求教师和学生,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为混合式教学的落实奠定基础。
学生需要付出比传统学习模式多得多的时间。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和敢于动手。针对个别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运用教育或监督软件等方式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在教师层面,教师应充分了解教学要求,掌握学生的实际特征,如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等,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设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指导,对学生各阶段学习情况给出科学的评价建议,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调整教学计划,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要具备全局把控能力,对知识要点及重难点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查找资料文件,细致分析和扩展知识,便于学生掌握,达到教学目标。此外,教师要展开自主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有效解决学生课上提出的各类问题,解答学生存在的疑问,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优化教学质量。
6 结语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在计算机公共课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落实中,需要教师对每阶段的课程内容加以科学规划,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及时调整和优化,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以此达到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轩涛,陈昌平.混合式教学在计算机公共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1(15):91.
[2]张璇.分层式任务驱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159-160.
[3]麻进.探索混合式教学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0(4):234.
(编辑 王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