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环境下辽三彩的发展前景

2021-09-13 21:18高兰英陈新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4期
关键词:发展前景互联网现状

高兰英 陈新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借助互联网,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互联网全覆盖的今天,辽三彩的发展现状并不十分乐观。若想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辽三彩,使辽三彩的技艺手法得到更好的传承,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为发展辽三彩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互联网;辽三彩;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K8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156-03

【本文著录格式】高兰英,陈新.浅析互联网环境下辽三彩的发展前景[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156-158.

基金项目:1.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艺术学)项目“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包装艺术史研究”,项目编号:18XJC760002;2.2020年度内蒙古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工匠精神与传承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NZJGH2020002。

辽三彩是辽代生产的低温彩色釉陶制品,多用黄、绿、褐三色釉,器型中方碟、海棠花式长盘、鸡冠壶、筒式瓶等,极富契丹民族的风格。其中赤峰缸瓦窑烧造量相对大一些,所烧三彩釉陶器胎质细软,呈淡红色,釉色娇艳光洁,可与唐三彩媲美。装饰手法有印花、划花两种,大凡盘、碟采用阳文印花手法,琢器采用划花技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传承和创新辽三彩是一件相当有意义的事。

一、辽三彩的艺术特色及制作工艺

(一)辽三彩的艺术特色

辽三彩有着鲜明的游牧民族艺术风格,不管是色彩意蕴、纹样表达、造型风情还是篆刻印花,都具有生动性和多样性,是一种动态的艺术表达。

色彩是一种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无声但却有力的带给人们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在辽三彩色彩使用中多是红、绿、褐三色釉。这些色彩的使用都师法自然,是辽代契丹人民最单纯的情感表达。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同时也是春夏的颜色,代表着生生不息的希望。草原民族和自然融为一体,一切都视为自然的恩赐,对大自然有着最纯粹的崇拜。红、褐近似太阳的颜色,明亮而温暖,太阳在它们心里如神灵一般的存在。同时也是秋天的颜色,是对食物与收获的感恩。这些色彩的使用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关,朝代更迭,辽三彩也是在唐三彩基础之上发展的。是辽代社会经过长期的探索、追寻、学习、实践而来,反映出当时人们最直接的造物观与审美观。

在辽三彩繁复的装饰纹样中,植物纹样相对来说比较多,动物、人物纹样也有,但是较为少見。植物纹样中常见的有牡丹、菊、莲等,在辽代墓室壁画中常常出现。牡丹(图1)在当时辽朝境内曾广泛种植,三彩器物中的牡丹花纹多以划花、印花的形式出现,结构严谨、纹路清晰,生动的呈现在器物上,体现出契丹人民对牡丹的喜爱。菊花在辽朝境内生长也较为普遍,菊花纹的使用也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当时辽人也过重阳节,也有着登高赏花的习俗,三彩器物所使用的菊花纹都呈现在器物内底。动物纹样中鱼纹样较为常见,大多装饰于瓶和海棠盘等器物上(图2)。动物纹样中鱼纹样的使用体现出辽代工匠根植于生活的创造精神及艺术风格。人物纹样较为罕见,具有珍贵的意义和价值。

许多辽三彩器物造型独特,画面传神,非常具有感染力。如鸳鸯壶、摩羯壶等大都是仿动物造型而制,实用且不失美感。器物造型中许多画面描述是草原生活的生动再现。如辽代人的日用器皿辽三彩海棠长盘(图3),八曲花冠式器型,宽宽的折沿,倾斜的直壁,盘口处植物纹样卷草纹作为装饰,盘底的水波纹颇有动感,三簇团花有序的摆放在上面,好似身处草原之上缓缓流淌的小河边,静观水波微荡,花朵轻飘,两岸绿草随风摇摆。这样美丽的画面也许只有草原上的民族才可以生动地描绘,和谐而不失美感。

印花是辽代瓷盘中主要的装饰手法,多为突起的阳纹,花卉题材较为常见。辽三彩的印花手法主要受南朝定窑影响,北宋中期印花装饰开始流行,到了后期变得兴盛,末期时印花艺术达到巅峰。辽三彩也同样始于辽朝中期盛于后期,并在末期广为流行。宋和辽处于同时代,可以看出当时辽对中原文化的认可与学习。辽三彩的印花装饰手法不仅形式美观,技法上也有很大提高。在辽代末期深受宫廷贵族喜爱,且广为流传。印花装饰手法不仅提高了辽三彩的生产效率,也丰富和发展了辽代制瓷业。

辽三彩艺术特色是辽代人民生活实践和艺术匠人主观审美的有机统一。分析辽三彩的色彩纹样、造型以及装饰技法,能更深入地了解辽代人民生活的状态,进一步体会到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特殊方式。艺术语言作为情感媒介可以跨越时空,帮助我们去思考一些更深层面的东西。

(二)辽三彩的制作工艺

辽三彩是一种金属釉低温陶瓷。烧制过程包括采矿、粉碎、淘洗、制胎、成型、装饰花纹、晾坯、上化妆土、入窑高温烧成素胎,然后施釉再次放入窑内低温烧制而成。硼釉的使用是辽三彩工艺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也是我国陶瓷制作工艺史上的重大突破。辽代制瓷工匠对硼的成功开发及使用领先于国外500多年,这是辽代制瓷工匠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契丹在建国之前陶瓷烧制历史是一片空白的,在与中原文化广泛交流和对制瓷技术深入学习的基础上,陶器的器形种类和使用范围慢慢扩大。由于早期金银器使用较多,所以辽三彩在器形与纹饰上还保留了许多辽代金银器的影子。辽三彩在烧制过程中,制坯手法有其独特之处,体现在模制成型工艺的考究上,一般使用单模具偏多,模具体积也较小。装饰手法中印花成型所占比例较大。因为辽三彩多印花装饰,所以填釉手法运用较多,这不仅可以勾画出更为细致的图案,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釉色交融弥漫。印花工艺的流行,使辽三彩大量生产成为可能,满足了辽国上下各阶层的需要。辽三彩的制作工艺体现的是契丹民族不断学习的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二、辽三彩发展现状分析

辽三彩是继唐三彩之后我国三彩瓷器烧制史上的又一高峰,但是相比于当下唐三彩的广为人知,辽三彩似乎有渐行渐远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辽三彩的烧制工艺同其他许多古老的工艺一样可能也难逃被遗忘的命运,面临失传的危险。

(一)缺少资金支持

辽三彩的制作工艺流程决定了其生产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当下,辽三彩好像只存在于博物馆或者流于古玩商品市场,更多的价值好像只体现在收藏上。其中流于市场的部分更多的还是假冒伪劣产品,存在严重同质化的竞争。当下关于辽三彩的研究也更倾向于历史价值,更多的研究者只在书本里摸索,真正关心辽三彩生产技术的人少之又少。再加上老一辈的人文化水平有限,缺乏一定的产业管理规划能力,与当下互联网大环境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时空差。资金短缺,无法支持辽三彩的创新发展,不能进行创新,就会与时代脱轨,也吸引不了更多的人投身到辽三彩的研究中去。

(二)传承人心理原因分析

辽三彩传承人在继承与发展辽三彩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心理:其一是保守心理。有一种保守的传承思想至今存在,那就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这种思想的存在导致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技艺没能较好的传承下来,以至于失传。辽三彩技艺的传承也面临相同的问题,受传统家庭观念和经济利益的影响,相当一部分辽三彩传承人大都具有这种“传内不传外”的保守心理。其二便是市场经济之下逐利心理的普遍存在。为了追逐利益,大批量生产,同质化严重,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许多传承人为了追逐利益,失去了作为匠人的标准和匠人精神的操守,导致辽三彩在市场洪流之下渐渐褪色。

(三)创新能力差,缺乏创新型人才

现阶段辽三彩的研究队伍不够强大,规模尚未形成,很多成品只是粗略的学习模仿,整体创新能力差。目前在做的一些辽三彩传承人由于知识、观念等多方面因素,整体创新能力较差。再加上没有强有力的支持,没有基础完善的学习平台和系统、全面且专业的人才培训机构,难以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除此之外,文化宣传不到位,难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进来。这些因素都阻碍了辽三彩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传承与创新的步伐。

三、互联网环境下辽三彩的发展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辽三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经千年的风雨走到今天,默默地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去中心化开始生成,更直接、更多元、更平等的连接产生,这也为辽三彩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可以借助互联网优势继承和创新辽三彩,让辽三彩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扩大资本投入,创新生产规模

发展辽三彩,首先应当重视辽三彩的文化价值。一方面,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支持,产业引导。如打造特色文化创意园区,发展玩乐一体的特色景点。加强对生产者的教育,规范质量要求。另一方面,辽三彩专业人员应该还要学习互联网思维模式,使辽三彩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内在品质,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生产规模。积极优化营销渠道,通过互联网技术,电商平台共同打造互联网环境下新时代辽三彩产业。

(二)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创新能力

每个行业都需要高精尖的专业人才来支撑,传统工艺不也例外。培养专业人才就要大力发展相关教育,提供专业的学习平台,将产、学、研、训相结合。同时打造研发型和服务型人才。研发型主攻技术,致力于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服务型人才主要服务于对外文化模式的打造和后期销售等。

创新辽三彩传承与发展的根本途径。现代辽三彩可以从釉色、印花工艺、造型设计等多方面入手。在其传统用色的基础上增加颜色种类,同时在传统以人或动物为造型的基础上发展多样的造型风情。借助互联网模式,融入现代审美观念,与现代设计美学、雕塑艺术相结合而发展。

(三)借助网络工具,多渠道宣传、学习

互联网作为推手,通过社会经济模式的改变,带动了实体经济的创新和改革。同时互联网也可与各个传统手工业结合起来,为传统行业提供更多的社會资源、信息资源,提升传统行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利用互联网优势,让静态的辽三彩“活”起来,变成会说话的艺术。可以制作辽三彩烧制工艺的视频,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利用当下火热的3D打印制模技术,对辽三彩烧制进行革新尝试。还可以组织陶艺课,让辽三彩走进现代陶艺,走进人们的生活。让人们亲身体验制作的乐趣,真正感受辽三彩艺术的伟大之处。

四、结语

辽三彩是非物质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互联网大环境下,辽三彩制作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发扬更需要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每一次用色上一丝不苟;在每一道工序刻画入微;在每一次印花上精雕细刻。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守好质量关卡,利用互联网技术,真正将辽三彩发扬光大,使其成为国人骄傲的民族文化符号,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王庆杰. 辽三彩艺术设计初探[D].苏州:苏州大学,2006.

[2]黑丽娜. 唐三彩与辽三彩制作工艺比较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3]王艺宁,江颖.“唐三彩”产业发展面临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9(3):66-67+116.

[4]顾晓兰.网络环境下的唐三彩烧制技艺传承发展[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4):61-62.

[5]隋志刚.略谈辽代陶瓷的继承及发展[J].遗产与保护究,2019,4(3):130-133.

[6]于欣露.洛阳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河南科技,2020(24):116-118.

作者简介:高兰英(1981-),女,内蒙古包头,教授,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艺术研究;陈新(1996-),女,河北保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设计理论。

猜你喜欢
发展前景互联网现状
冷链物流基础上的生鲜电商发展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