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战后日本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着被美国单独占领、美国转变对日政策、教育体制面临崩溃等国内外形势。战后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教材制度废除“国家制”,执行“检查制”,重新编撰历史和地理课本,消除教育内容中的国家主义因素;课程内容偏重数理化,注重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教科书篡改历史,美化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行径;公布《学习指导要领》,实施教育工作者许可制度。其特点是通过颁布法令等来推行改革,是在美国的干涉下展开的,实行地方分权制。此次改革为日本培养了大批人才,奠定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也为传承集团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关键词:二战;日本;基础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5-0062-03
一、战后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
(一)国际形势
二战后德意日等国成为战败国,国际地位下降,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世界中心逐步转移到美洲地区,亚非拉美等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美苏成为世界上力量最强大的国家。
1.二战后,以德意日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工人阶级在政治与社会方面的活动很多。德日意三国暂时失去帝国主义实力,英法也已经没有像战前那样有力量了。只有美国在大战中本土从未受过一次空袭,未挨过一发炮弹,通过军事订货,国家大发战争之财,因此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也迅速提升。美国在大战后,成为保持殖民主义体系、攻击社会主义国家,压抑资本主义强国内人民斗争的主力。
2.苏联在世界上的威信得到快速提高,中國、朝鲜与越南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使其逐渐覆盖了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世界上有1/3的人都处于社会主义制度下。
3.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在战后展开了反对军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的运动。在日本帝国主义败退之后,英、法、荷、美帝国主义虽想再度统治曾经被日本暂时占领过的殖民地,但这些殖民地人民都连续实现独立。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独立浪潮逐步影响到西亚与北非的阿拉伯各民族,非洲黑人各民族与拉丁美洲各民族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后半期,开展了猛烈的独立运动。但是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反攻,这些国家的独立运动有的成功了,还有的民族国家政治上虽然是独立的,但无法实现经济独立,因而成为新殖民主义的牺牲品[1]。
4.美国的对日政策也随着它的世界政策一起变化,从打压日本向扶植日本转变。二战后,美国只是把日本作为一个依附美国的小国,实行对日本的民主政策。但是随着日本人民力量的逐步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美国想通过蒋介石统治全中国计划的失败,转而改变了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美国认为,日本需要改变军国主义,成为民主主义国家,使日本的民主势力稳定,作为抵御远东可能出现的新的极权主义威胁的堡垒。有了这一基本原则,美国开始为日本垄断资本的复兴付出努力,这与援助欧洲各国家的复兴并把目标指向建立全欧反共战线的“马歇尔计划”的成立大体上是同时的。
(二)日本国内形势
在二战后,日本经济严重受损,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反观美国,作为战胜国,完全占领了日本,日本国内的人民民主化运动崛起,教育体制也将崩溃。
1.经济受到严重损失
日本的经济在二战中受到巨大损失。首先,众多日本国民死于战争,导致劳动力短缺,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重,失业人数不断增加。日本劳动力约有3000万人,而其中失业者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20%甚至更多。其次,在长期战争的影响下,日本上下皆进入战时体制,军需增加,军事产品的需求量增大,而民用产品生产逐渐废弃。在这种紧急状态下,日本急需一些可以生产军事产品的专业工人。1945年末,日本工矿业生产数量指数只为全面侵华战争前1935—1937年平均水平的13%,到1946年4月还不足20%。由于通货膨胀严重,物价暴涨,工人的实际工资不到战前的五分之一。1945年秋季稻米产量约为3913万石,也是稍超过战前平常年均产量的六成左右,1946年春到夏,饿殍也是不少。面对经济复苏时期的这些紧迫问题,日本政府否定了战前的军事路线,把重点放在国民经济建设上[2]。
2.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战败投降,随着《波茨坦公告》的签署,日本迈入新时期。但是,美国并不承认该公告,违反了《波茨坦公告》的规定内容。美国占领军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将日本转变为一个忠诚的伙伴,它不能对美国构成威胁,但可以帮助它创造出更多的政治和经济价值。
美国的目的是要改变日本国内的军事主义和帝国主义因素。遣散日本军队等一系列举措打击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日本国内人民民主革命运动[3]。
3.战后日本的教育体制面临崩溃
日本战败和投降的日子同样是日本的教育体制面临崩溃的日子。日本战败后,许多教师和学生,虽然在大城市里,但是也迫不得已地参加劳动。战后,孩子们放弃学业,被迫参加生产劳动,教师则带领学生继续在破败的校舍中学习。因为松香等可以用作燃料,所以采集和制作松油就被规定为学生每日的必修课。在二战后期,因为军队人员不足,许多青少年甚至是未成年人都被招募纳入军队,走向战场,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运动场被变成了红薯或大豆的田地,许多靠近大海的学校把捕蛤作为日常必修课。就算是有些孩子被留在当地,可以在教室学习知识,他们也被时时刻刻灌输着“神圣国家”的思想。
二、二战后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及特点
(一)改革的内容
战后日本基础教育改革分为美军占领时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三个阶段进行。
1.美军占领时期
一是教材制度改革。在“学校教育法”中,废除“国家制”,执行“检查制”,即为私人出版社实施教科书的编制,然后提交正式批准,但教科书必须遵循“学习指南”。
二是课程内容改革。重新编撰历史和地理课本,消除教育内容中的国家主义因素。此外,日本给教师和儿童较大的自由,确保课程、教学和材料的自由。由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其要点反映了美国经验主义的教育趋势。日本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以美国为例,强调儿童的兴趣和个人的随性发展。教学内容主要和儿童的社会生活有关,教学由生活单位来组织。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
一是课程内容改革。首先,由于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使日本意识到了发展科技的重要性,由此制定的课程内容开始偏重数理化方面。其次,设置德育课程,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心”,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教科书改革。这个阶段,教科书内容主要是美化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行径和扩张政策,篡改历史,并且教师没有自主选择教科书的权利[4]。
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一是课程内容改革。在文部省1977年公布的文件中,建议选择中小学学生的教育内容主要根据中小学教育的一致性原则,使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可以无缝对接,也使学校的生活安排既灵活又充实,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1977年和1978年公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改革的措施是培养德智体和谐发展的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实施教学,根据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熟练程度,安排课堂和班级,大大减少必修的科目,加强课程中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实施适应性教育。
二是教师队伍改革。文部省明确规定教育工作人员的许可法制度,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教学主任和校长必须拥有“特殊学习许可证”和“专修许可证”这两个证件;高中校长和教学主任在校任职必须具有“特殊学习许可证”。
(二)改革的特点
1.通过颁布各种法令、法规来推行改革。比如在第三阶段的改革中,文部省公布《学习指导要领》,规定了在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措施。
2.改革在《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的指导下进行。日本的这次教育改革是在美国的干涉下展开的,有很多改革措施是依据《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制定的。
3.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1948年公布的《教育委员会法》决定实施地方教育分权制。这样一来,教育行政权由文部省改为地方,地方有了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5]。
三、二战后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人才是教育的核心,是一个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源泉。二战后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很好地符合这一理念,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从而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人才
九年制义务教育为日本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日本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并在短时间内赶上了其他发达国家,这一切都离不开日本的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的普及。到1950年,日本的初中和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80%以上,而小学教育几乎全面普及。到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时,日本的中学普及率几乎达到10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实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使得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日本的国民素质[6]。
综上所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义务教育的实施,使接受初中教育的人数达到了86%。之后,高中教育逐渐普及。这种义务教育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素质,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7]。
(二)奠定日本科技进步的基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落后也就意味着经济的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强国,这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不断的进步密切相关,所有这些都归功于教育体制的变革和教育的发展。也就是说,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科学研究人员,从而为日本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这反过来又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教育发展使日本科研人员增加,科研人员主要包括从事研究的专门人员、技术人员、事务人员以及其他人员,他们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三)传承并传播日本的集团主义思想
日本国民的集团主义意识是日本在教育政策中长期实行集团主义教育而形成的。从一年级开始,通过课外活动,对日本的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他们能够很早开始培养日本集体主义这种独特精神,而使其适应日本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最早从明治维新就开始,在二战盛行。当时,日本的学校甚至大学都对学生进行民族主义教育,旨在把他们培养成为士兵。二战之后,日本在教育改革中新加了集体主义教育。日本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渗透着集体主义教育,这成为日本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
日本在学校教育中进行的集体主义思想渗透,培养学生们的家国观念,将个人与国家和社会融为一体。总之,学校展开这种教育,使得国民具有集体主义意识,而这种意识提高了日本国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传承和传播日本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二战后,英法德日等帝国主义国家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国际地位下降,而美国由于地处美洲,远离战争地而免受战争的影响等因素,受到战争破坏的影响较弱,因此国际地位提升,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亚非拉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在日本国内,经济迅速衰落,社会混乱不堪,教育体制逐渐崩溃。在这样的局势下,日本实行了基础教育改革,为日本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奠定了日本科技进步的基础,同时也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国家主义思想是一个持久的影响因素,政策的制定和顺利实行离不开社会上不同力量之间的相互制衡,教育改革政策也体现出整体性、连贯性、连续性和变化性等特点,这是使改革卓有成效的重要保证。但是,战后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政策存在很多不足。第一,改革政策与基础教育的公共性原则渐行渐远;第二,日本基础教育改革政策被群众的“流言”所左右;第三,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成果与公开的评价和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参考文献:
[1] 王新生.战后日本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2] 吴廷璆.日本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3] 周嘉.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4] 夏之莲.外国教育发展资料选粹: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1999:215.
[5] 欧世健.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措施及特点[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12).
[6] 杨小梅.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3).
[7] 张晓霞,黄静潇,刘建军.战后日本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
作者简介:郭洋汛(1997—),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单位为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研究方向为日本史。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