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霜霜?余瑞芬
【关 键 词】“双一流”;学术出版;高校学报;办刊定位;转型路径
【作者單位】李霜霜,江西科技学院;余瑞芬,江西科技学院。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2017年)规划项目“应用型大学‘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研究”(17SH15)。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5.013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进一步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势支持。尽管《方案》并未涉及高校学术出版领域,但作为展示高校教学和学术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高校学报与母体学校的发展、学科建设等具有深厚的“学术共同体”关系,在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双一流”建设目标下,如何精准办刊定位,充分发挥高校学报在展示和传播高校学术成果,服务和推动高校创新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是高校学报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高校学报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学术出版层面,更要突出其与高校学科建设的协同性特色,加速推进学报自身的转型发展。在2021年5月举办的“学术出版与一流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上,邬书林表示,学术出版与学科建设具有天然纽带关系,且互为依托和支撑,当前我国学术出版正面临良好机遇,要把学术出版放到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大目标下考虑,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格局下考虑,才能在出版强国建设中找到全新着力点[1]。
文章结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近年来的发展实践,以“双一流”建设目标为研究背景,对新时代高校学报的办刊定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学报的转型路径提出建议,以期为学术出版的创新发展和高校建设提供启示。
一、互融共生,协同并进:“双一流”建设与高校学术出版的关系
“双一流”建设与高校学术出版之间存在天然的纽带关系,两者不仅互为依托和支撑,还是双双开拓新发展路径和成长空间的重要力量。一方面,高校学术出版服务学术科研成果交流与传播,形成了新的出版领域,促进学术发展、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术创新的新思路、新方向,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双一流”建设能强化学科专业性、权威性建设特色,为高校学术出版提供优质的内容资源与作者资源,反哺高校学术出版事业长效发展,进一步推进出版强国建设。
首先,高校学术出版具有“双一流”五大建设任务的“天然基因”和重要助推作用。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相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如《高等学校出版社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高等学校出版社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等,明确指出高校学术出版肩负着为教育改革服务、为母校学科建设、学术科研服务的重要使命。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学术出版是高校教育、教学、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交流与传播、文化传承与引领、服务社会、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和拓展。高校学术出版服务母体学校“双一流”建设,既是内在要求,也是责任使然[2]。放眼国外优秀高校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高校学术出版的助力,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哈佛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等,这些例子充分体现了高校学术出版与母体大学互生共荣的协同发展关系,是学校成长为世界超一流大学并打造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
其次,“双一流”建设能为高校学术出版提供内容、人才等资源优势,是铸造高校学术出版品牌和提升高校学术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力量。2019年8月,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为高校学报争创国际一流学术出版机构,深入践行出版强国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以复旦大学为例,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得知,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双一流”高校之一,复旦大学在哲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方面成果突出。与之相对应的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不仅是第一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践行者,其打造的“文史哲研究新视野”等特色栏目也成功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成为该校提升学术出版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此外,厦门大学的经管类一流学科、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语言学类一流学科、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水产类一流学科等,都为母体学校学术出版的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双一流”建设下的学科发展能够反哺高校学术出版的长效发展。
二、“双一流”语境下高校学报的办刊定位
1.服务发展大局,增强大众出版力
目前,高校学报已然成为母体学校学术出版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国出版业的重要生力军。从宏观层面看,高校学报作为整个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积极回应时代关切,服务发展大局。因此,高校学报的办刊定位应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反映时代关注的课题或核心主题[3]。当前,我国已有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双一流”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复旦大学便是其中代表。近年来,为进一步服务发展大局、增强大众出版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围绕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专栏,如“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专栏”“建党百年专栏”等,不仅彰显了高校学术出版的发展成就,也为加速释放“双一流”建设空间和机遇夯实了基础。从微观层面看,“为人民大众做好出版”始终是高校学报的根本定位。目前,高校学报应依托“双一流”建设带来的知识信息密集优势、专家学者资源优势、大学品牌优势,心系新时代人民大众美好生活现实需求,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生产更多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勇于担当、服务大局。近年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依托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等一流学科建设带来的资源和品牌优势,相继打造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历史中国之内与外”“政治学研究”等专栏,推出了众多优质学术成果,为全民阅读、书香社会建设、中国文化全球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服务当代发展大局的直观体现。
2.服务高校建设,提升学术创新力
我国高校学报从创立伊始,便承担着为教育改革服务、为所属母体学校建设和学术科研服务的职责。就《方案》来看,“双一流”总体目标的实施始终围绕“推动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展开。在此背景下,高校学报作为母体学校的重要组成机构和母体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助力,理应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明确自我发展定位,以高质量成果转化和优质人才集聚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大支撑,实现自身发展、母体学校建设、学术科研创新互利共赢的目标。
首先,高校学报要明确精品出版定位,为高校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学术支撑。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其通过构建特色专栏,为母体学校的学术科研交流和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对母体学校品牌建设和影响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学术争鸣》栏目中,《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方面积极引入国内外各大高校、机构的优质学术人才创新成果,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母体学校特色学科、一流学科的优秀作者资源,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出版品牌和强大的学术影响力,为高校发展和学科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其次,高校学报应凸显特色学术定位,为母体学校文化能力建设和学术科研氛围营造提供出版支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办刊过程中始终坚持“助推学校学术自信、注重多元文化理性交流”的发展原则,这不仅彰显了一流大学的学术特色和出版特色,还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报在新时代的出版定位。
3.服务社会需求,凸显文化引领力
“双一流”建设目标实施以来,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并明确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出版工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强调,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要坚守初心、凸显文化引领力,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文化交往,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此背景下,高校学报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注重外来先进文化的借鉴和吸收、新时代社会文化的创新和培育,才能在高校乃至社会上形成巨大的文化溢出效应,从而在推动学术交流的同时增强母体学校的文化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近年来,在“双一流”语境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方面恪守学术规范、坚守初心,积极策划了一系列国内外文化课题,加快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另一方面,以“弘扬中国精神”为目标,不断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开发,办好、办精高校学术出版事业,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双一流”语境下高校学报的转型路径
1.立足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学术科研品牌
“双一流”语境下,高校学报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既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学术竞争中崭露头角,又要提升人文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对外传播速度,以契合高校发展的现实需求。
首先,高校学报要充分开发区域优势资源,对其认真分析和科学部署,以积极的态度、灵活的策略塑造特色学术科研品牌,以内容优势挖掘发展增量。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2021年,该学报围绕“沪文化”主题,推出了《复旦前辈学档案》全新栏目,旨在借助地方文化资源禀赋塑造自身特色品牌,彰显自身出版品格和中国文化特质。其次,高校学报要积极利用特色学科优势,提升学术影响力。近年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围绕一流学科量身定制了系列特色专栏,涉及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赢得了学术界的高度称赞,充分体现了“双一流”建设成效。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了《青年学者论坛》专栏,旨在盘活高校优质作者资源,加快推进高质量学术出版,为高校建设与发展充分赋能。最后,高校学报要与时俱进,以历史眼光、发展观念、全球视野优化学术出版,主动谋求更大作为,在“有为”中争取“有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满足母体学校“双一流”的发展需要,推出了一系列中外学术交流和文化交往栏目,如“域外新刊”“世界经济理论研究与探索”“中西美学研究”等栏目,既扩大了自身的学术出版视野,又凸显了母体学校的国际化发展特色,为其他高校学报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启示。
2.加强融合创新,从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型
2021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组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通知》,旨在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引导出版业大力实施数字化战略,为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做出了新的更大贡献。同时,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出版业的渗透日益加深,技术赋能带来的行业变革影响愈加鲜明。在此背景下,高校学报作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做好融合和创新,紧密围绕技术赋能,革新传统出版的生产与传播体系,为母体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新支撑。
首先,高校学报要加快完善顶层设计,科学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数字融合转型规划,统筹推进出版流程优化升级,将融媒体战略贯穿各个出版环节,与时俱进地服务于母体学校的各项发展所需。近年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积极尝试数字出版和移动出版模式,在生產效率和内容质量层面均有显著提升,如借助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实时推广优质学术成果,将传统的业务聚焦点由“产品”向“服务”转变,为用户构建了互动性强、资源丰富、学习便捷的终身学习解决方案,实现了从学术制造商向学术服务商的转型。其次,高校学报要跳出传统出版的思维框架,对母体学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专家资源、课程资源、作者资源、教学资源、品牌资源进行盘活与重构,依靠各类特色性、专业化的科研传播与交流推广活动发掘学术新价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积极抓住各类学术研讨交流机遇,如“双一流”建设与评价学术研讨会、“双一流”建设工作推进会等,为自身转型和高校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3.深化联合协作,探索共建共享模式
在“双一流”建设工程如火如荼的同时,全国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地方性出版集团、互联网商业平台也在持续发力。在传统出版市场和新兴出版市场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学报只有走联合发展之路才能从容应对外部竞争压力,实现自身有序转型,为母体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长效支持。
首先,在“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推进的当下,高校的研究领域正不断扩大,各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重大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需要高校学报在内容审核与推广层面加深协作与联合,以避免重复选题和重复审核,同时缓和资金、技术、人才等压力,实现转型发展目标。复旦大学作为C9高校联盟成员之一,不仅能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共建共享学术出版机制,避免高校学报非良性竞争,推动自身整体出版能力和出版质量提升保驾护航,还能通过优质的学术资源和成果联合推广为母体学校建设提供参照与互补,进一步强化高校学报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为“双一流”建设保驾护航。其次,高校学报还可通过与各类学术委员会、行业研究所、专业智库的跨界合作实现共赢,加速自身的转型升级。《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近年来与国内外研究所、高校等机构的合作关系日益紧密,基本建立了长期合作、项目合作、学科合作的关系,不仅为自身的学术成果转化与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还对凸显母体学校学术影响力和品牌特色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双一流”建设目标下高校建设及高校学术出版事业协同发展的有力体现。
|参考文献|
[1] 李婷. 2021年“学术出版与一流学科建设”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J]. 新阅读,2021(6):80.
[2] 朱剑. 被遗忘的尴尬角色:“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学术期刊[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16+201.
[3] 吴海霞. 高校学报保证出版质量的策略研究[J]. 出版广角,2021(10):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