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术数据库“走出去”的策略研究

2021-09-13 08:51肖代柏郑禾名稀
出版广角 2021年15期
关键词:走出去学术数据库

肖代柏?郑禾名稀

【关  键  词】学术数据库;“走出去”;策略

【作者单位】肖代柏,澳门城市大学;郑禾名稀,澳门城市大学。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5.011

学术数据库能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1],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指标。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引进国外数据库,至20世纪90年代,学术数据库产业基本形成。目前,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的中国知网和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万方数据、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的重庆维普资讯已成为我国数字库三大巨头。尤其是中国知网,自1998年开始开拓海外市场,至2019年营业收入将近20亿元,在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600多家机构用户,涉及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多个领域[1]。除了这三个学术数据库,近年来各大出版社也纷纷设立数字出版分社,各大图书馆的信息处理中心、科技情报研究所等都在积极进行学术数据库的开发建设。至今,我国的学术数据库产业已初具规模,满足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的基本条件。因此,分析我国学术数据库“走出去”的优劣势并提出应对策略,对提升我国学术数据库的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

一、我国学术数据库“走出去”的优势分析

1.内容的比较优势

内容质量是学术数据库“走出去”的核心。一方面,由于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且这些文献资源很多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为学术数据库建设提供了海量的内容资源[2]。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自然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成果,确保了学术数据库建设的内容资源优势。加之我国对学术数据库内容质量的严格把关,除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外,我国学术数据库的建设单位主要是出版社、图书馆、博物馆等,相比国外数据库建设完全由市场主导,我国学术数据库的内容质量更能得到保证。

2.本地市场优势

本地市场效应理论认为,当产品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时,那些拥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学术数据库是数字服务业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规模经济效应特别明显。我国科技实力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壮大,科技投入大幅增加。2018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为419万,是1991年的6.2倍,自2013年研发人员总量超过美国后,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研发人员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需要查阅国际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对学术数据库具有较高的依赖性。

此外,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到,我国在学研究生将达300万人。可见,我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大国,而研究生对学术数据库也有较大需求。这说明我国学术数据库市场需求非常大,根据本地市场效应理论,本地市场优势有望使我国成为学术数据库的净出口国。

3.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政策层面做出了许多相应部署。在国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学术数据库“走出去”获得了一定的经费和渠道支持[3]。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在数字中国战略的推动下,学术数据库“走出去”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我国正在推行“新基建”国家战略。2019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而学术数据库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之一,必将在顶层设计的高度重视下获得快速发展。

4.海外学术研究者对我国学术数据库的需求增大

目前,海外学者对我国学术内容数据库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中国学研究”领域,但对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和科技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水平处在世界前沿的传统医药、汉语学习、文学艺术、“一带一路”倡议等学术数据库内容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1]。有需求就有市场,海外学者的需求为我国数据库“走出去”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机遇。

二、我国学术数据库“走出去”的劣势分析

1.文化折扣

“文化折扣”概念由霍斯金斯和米卢斯在1988年首次提出,指因文化背景的差異,国际市场中一国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受众所认同、接受、理解甚至拒绝,从而大大降低了文化产品的价值。语言、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差异都可能导致文化折扣的产生,特别是语言成为影响我国学术数据库“走出去”最大的因素[4]。

不可否认,英语是目前国际学术交流的通用语言,而我国的学术数据库资源基本都是中文数据库,缺乏及时、准确的外文翻译。加上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以及学术内容又相对专业,对使用者的中文水平、知识结构水平要求较高,导致我国学术数据库的国外读者不多,从而影响了学术数据库国外市场的快速拓展。

2.技术仍是短板

我国在数据库建设方面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我国学术数据库技术进步较快,但与国外知名的学术数据库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无法与国外学术数据库实现产品对接。由于我国学术数据库的设计标准和规范性与国外通用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数据库技术有较大差异,因此在与国外数据库对接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我国数据库走出国门。二是无法适应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国际通用标准。由于我国学术数据编写语言不能完全适应国际通用的数据库管理技术标准,从而使得数据库在机构客户服务平台方面无法很好地适应一些检索平台的接口和代理服务的要求。

3.学术数据库的内容质量不高

一是内容同质化比较严重。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三个数据库收录的内容尤其是学术期刊内容存在明显重叠的现象。

二是优秀的科技、医学领域学术论文匮乏。科技、医学论文是学术数据库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先进的科研成果,但由于我国学术评价存在唯“SCI至上”等问题,导致大量优质的科技、医学学术论文外流到国际SCI刊物上发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显示,2010—2019年间,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18.06%,但仅有8.10%的SCI论文发表在SCI收录的中国期刊,大部分论文都发表在国外主办的SCI刊物,学术论文的电子版权也流往国外。这导致我国建设具有较高价值的、面向科技和医学领域的学术数据库难度很大。

4.面临国外知名学术数据库的激烈竞争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建设学术数据库,而以美国、英国、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数据库的建设和市场开拓。经过50多年的发展,爱思唯尔、汤森路透、施普林格·自然、泰勒-弗朗西斯等国际出版商集聚优势资源越做越大,它们生产的学术数据库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了极大的市场份额,使得我国学术数据库“走出去”面临激烈的竞争。

如爱思唯尔作为全球学术出版领域最大的出版商,在国际学术数据库市场上处于寡头垄断地位,其开发建设的期刊全文数据库Science Direct是全球最大的学术数据库,现收录了39000本图书和1600万篇论文[5]。很多科研人员通过Science Direct查阅科研论文和图书资料,对其有较强的依赖性。

三、我国学术数据库“走出去”的应对策略

1.准确定位,注重对内容的挑选

我国学术数据库要“走出去”,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学术数据库产品。如针对国外很多知名大学图书馆希望购买数据资源丰富、收录范围大且全、服务功能专且深的学术数据库需求,上海市图书馆推出了中国近代中文报纸全文数据库——“小报”,为国外市场提供差异化、专业化的研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海外汉学的研究[3]。

其次,要缩小学术数据库与普通公众之间的距离,让一般的读者也能够理解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从而通过学术数据库实现知识共享的目的。如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中心在建设宋子文档案数据库时,对原始档案进行精心挑选,选出真正能代表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以及国内外关注度较高的内容,数据库“走出去”效果显著。

2.国家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目前,我国学术数据库开发建设的主体主要是各类出版社、高校和省市图书馆、文献研究中心与博物馆,但各机构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许多省市图书馆、文献研究中心等都在利用各种资源对所藏的原始文献进行扫描,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对原始资料造成极大的人为破坏。

对此,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统一规划,从国家层面倡导、投入建设数据资源更丰富、包容性更强、用户体验更好的学术数据库,并实现各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国家统一规划不仅能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能让各机构与国家倡导建立的大型学术数据库专业技术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术数据库综合利用率,大力促进学术数据库“走出去”[6]。

3.培养高层次的数据库翻译人才,注重学术数据库的及时翻译

文化折扣中的语言问题是影响学术数据库“走出去”的主要因素,国外很多学者对我国自然科学技术、传统医药、现代医学技术的学术成果非常感兴趣,但苦于语言不通,无法阅读我国的学术数据库,从而限制了我国学术数据库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因此,培养高层次、多语种的数据库翻译人才,是我国学术数据库“走出去”的当务之急。有了优秀的翻译人才,还需要对学术数据库的内容进行及时翻译,以保证数据库内容的时效性。如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就有一支高水平的翻译队伍,数据库的翻译非常精准,为数据库“走出去”提供了巨大助力。

4.注重“走出去”的社会效益,实行阶梯定价策略

学术数据库也是一种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形式,是中国文化、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情况对外传播的渠道。学术数据库“走出去”是一种学术交流,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更应该注重社会效益。因此,我国学术数据库“走出去”可根据国外的市场情况实行阶梯定价。事实上,这也是“走出去”惯用的一种方式。如我国出口到越南市场的电视剧产品,走的就是阶梯定价、薄利多销路线,一集价格仅收取几千元甚至几百元的费用,而同样的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则高达几千美元甚至几万美元。

我国的学术数据库还可以针对需求强、使用量大和需求弱、使用量小的客户分别实施合理的阶梯定价。针对需求强、使用量大的客户可以适当提高定价,针对需求弱、使用量小的客户可以降低定价。科学出版社的调研发现,国外学术研究者对我国学术数据库有较大需求,不过普遍使用量并不大,所以采取合理的定价策略是我国学术数据库“走出去”的有效途径[7]。

5.加强国际合作,建设世界一流的学术数据库

首先,我国学术数据库“走出去”应积极融入国际学术圈,在竞争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世界一流学术数据库的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国际化、专业化的数据库队伍建设是提升我国学术数据库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管理、销售人员的视野、英语水平、国际化思维程度等是学术数据库学术影响力的关键。

其次,我国学术数据库要注重与国外相关学术机构或国际知名出版商的合作共建。如宋子文档案数据库的开发建设就与多家海外机构达成合作共识,由海外机构提供收藏资料,宋子文档案数据库的技术人员负责扫描和编目[6]。早在2008年,中国知网就与施普林格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施普林格将其所有的出版内容全文索引数据交付中国知网,由中国知网按《CNKI系列数据库产品与技术服务标准》进行重构,并与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进行全面整合。中国知网克服了语言障碍,提升了技术兼容性,凭借施普林格集团的优秀内容扩大了内容种类的覆盖面,实现了多媒体传播。合作共建对其拓展海外市场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宏,贾子凡. 数据库“走出去”任重而道远[N]. 国际出版周报,2019-06-24.

[2]贾子凡. 内容+技术+需求:数据库“走出去”的新机遇[N]. 国际出版周报,2019-07-01.

[3]韩春磊,贾子凡. 高端国际会议助力数据库“走出去”[N]. 国际出版周报,2019-07-01.

[4]禹建湘,汪妍. 从“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看中国出版“走出去”:文化折扣与文化增值[J]. 出版廣角,2019(19):6-10.

[5]练小川. 爱思唯尔的价值链延伸[J]. 出版科学,2020(2):22-28.

[6]金以林,贾子凡. 数据库“走出去”要有统一规划[N]. 国际出版周报,2019-06-24.

[7]唐亮,贾子凡. 科技类数据库是“走出去”的新机遇[N]. 国际出版周报,2019-06-24.

猜你喜欢
走出去学术数据库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