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2021-09-13 05:21聂妍
文教资料 2021年16期
关键词:思政教学协同育人劳动教育

聂妍

摘   要: 探索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机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分别从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意义、实践路径及存在问题四个方面对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的契合展开探究。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劳动教育   思政教学   协同育人

立德树人是习近平同志结合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实际提出的重要理念,深刻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实施教育教学和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思政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教育筑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石,劳动教育是推动立德树人有效落实的具体实践,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深刻认识自身技能和劳动的价值意义[1](290)。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教学时更侧重于理论方面,往往忽略实践方面,将高职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学可以填补思政教育实践方面的空白,在高职劳动教育过程中还可以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以劳动教育为引子,促进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和坚韧品格的培养。这样的融合性教学对两类课程具有相得益彰、彼此促进的共通性现实意义。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同向同行,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充分融合,形成协同效应。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

1.立德树人的基本理论概述。

习近平同志指出,立德树人思想是对我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分为“立德”和“树人”两个层面[2]。“立德”,即道德价值的引领,培育和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人”即培育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职院校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新时代的教育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当做检验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2.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

高职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学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是两个有序的、相关联的育人系统,通过树立统一的育人目标,共享资源,有效互动,在稳定长效的机制下形成协同效应,有效发挥优势,形成育人合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机制内涵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机制的运行厘清两个育人系统之间的关联,找出各要素之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及各自独立运行的特点;二是通过机制的运行强化两者之间的关联运动,形成协作、高效、完整的有机整体,使整个立德树人育人体系有序、稳定且高效地工作,实现“1+1>2”的协同育人效应[3](90,147)。

3.立德树人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关系。

实现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构建劳动教育和思政教学协同育人机制的根本目的,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是强化立德树人效果的切实需求,一些高职院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主要依赖思政理论教学,忽略实践的重要性,育人效果不佳。构建高职劳动教育和思政教学协同育人机制可以有效破解立德树人过程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的难题,由单独育人到整体推进,由条块分割到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两个育人体系的优势,满足高职学生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强化立德树人的效果。

二、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机制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劳动指的是实践,政治思想是人的认知。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的结合如同實践与认知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表明,实践与认知是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的,人们通过实践认识世界,认知对实践有导向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融为一体,学生能够在新的机制上构建价值体系,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世界观。“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劳动教育和思政教学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要面对近几年高职生中出现的一些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更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造就出新时代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报效国家和奉献社会的“最美劳动者”。

2.有利于拓宽思政教学的路径。

劳动教育具有立德、益智、健体、审美的综合育人功能,通过让学生学习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态度,最终养成热爱劳动的行为习惯。思政教学是为新时代高职院校铸魂育人的关键环节,将思政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紧密结合,可以在思政教材中挖掘生活素材,在思政课堂中塑造劳育观念,在劳育实践中培养思想品德。在思政教学中不断强化劳动教育的理念,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重视课堂学习却忽略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高职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不仅有利于丰富和拓展思政教学的路径、切实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还能提高劳动教育效率。

三、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路径

1.加大顶层设计的力度,抓好建章立制力求长效。

以学校党委为核心,从全局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集中有效资源对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同向同行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学工处、教务处、后勤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组建执行机构,合作实现促使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的目标。也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或者组织管理这方面的工作,拟定能够适应高职院校的标准和考核细则,不断加大考核和评估力度,确保协同育人进度跟上发展要求。其次,应当与其他高校定期不定期地就劳动教育和思政教学的协同育人开展研讨和交流,逐步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携手提高协同育人实效。

2.利用思政教学主阵地,创新构建劳动知识体系。

劳动教育和思政教学协同育人应加强教育资源的协作开发,在保证劳动教育可行性的同时保证思想教育的融入性。思政教学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对于劳动精神的讲解,在明确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可以选取相关专题,系统全面地讲解劳动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生动案例,形成以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为核心的相互统一、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育人系统。例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挖掘“劳动起决定作用”的这条主线第一步,强化劳动重要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时强调“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换来的,树立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劳动审美观[4](12-15)。

3.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丰富劳动教育实践形式。

高职院校要提前做好实践活动的计划与准备,将劳动实践与思政教学有效结合在同一个活动中,实现劳动教育和思政教学协同开展的目标。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和平台,设计开发出学生喜爱的、以实践活动形式开展的思政教育实践课,避免让学生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是传统的思政理论课,而是有着多种多样劳动形式的思政活动课。例如,设立“校园劳动日”、高年级帮扶新生、社区志愿服务、垃圾分类、护河行动等公益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劳动锻炼,体会劳动的深刻内涵。还可以通过庆祝五一劳动节、毕业典礼等特殊节日,在仪式中加入和凸显劳动元素,通过仪式化强化感召力,引领高职学生感受劳动的强大魅力与深远意义。通过丰富实践活动形式,扩大实践活动的覆盖面,提升实践活动的内涵与层次,使学生在活动中很自然地树立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促进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落地落实。

四、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1.教育合力不足,协同育人的制度还不够完善。

在制度建设方面,构建稳定、完善、高效的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机制需要高职院校党政领导、教务处、学工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诸多部门共同协作,整合并优化学校所有的教育资源,形成系统化的育人机制。但实际情况是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缺乏沟通,劳动教育和思政教学难以形成合力。同时,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被边缘化,思政教学由于课时的限制无法充分开展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在思政教学中“见缝插针”,系统性不强,劳动教育和思政教学有机衔接和一体化建设机制仍问题重重,对学生的教育认知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从促进全面发展的高度看待,导致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实践活动与能力提升相分离[3](90,147)。

2.教育过程不畅,协同育人的理念不够深入。

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的融合要实现真正落地还面临很多困难。一方面,协同育人机制的目标仅仅停留体验感受,缺乏育人价值升华,导致“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有些实践活动持续时间短、体验性强、氛围热闹,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带来一个误区,即过度关注学生的直接体验而缺少相关思政理论的有效支撑,没有将感性体验进一步转化为理性思考,导致价值观层面的目标难以落实。另一方面,协同育人机制的评价体系不够多元化,没有不断开拓新形式、新方法,甚至出现少数将劳动教育畸变为惩戒学生手段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然无法意识到劳动教育与思政引领的积极意义,最终使思政教学融入劳动教育难免“蜻蜓点水”,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难以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5](3-6)。

3.教育内容不新,协同育人的成效还不够明显。

一方面,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内容、形式等根据特定教学需要,基于某一特定主题,但整体上看缺乏核心主线的引导,实践活动持续时间较短、活动频率较低,导致教育缺乏系统性,各个活动之间缺乏有效关联,使得学生的思维及价值观等隐性目标落实效果一般。另一方面,有时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内容过于单一、不新颖且形式化,背离学生实际需求,与时代脱轨、与生活实际脱节,无法有效引导学生,难以获得学生认同,可以依托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平台,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与职业规划密切联系,在获得特定劳动知识或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劳动态度、价值观等思想层面的内化。

参考文献:

[1]孔伟霞.立德树人视域下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J].法制博览,2019(11).

[2]陈淑汶.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探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20.

[3]薛立伟,孔斯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J].科教导刊,2014(7).

[4]王貴.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劳动教育育人实践[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7).

[5]杨增岽,王阿慧.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20(5).

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20JSSZYB012。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协同育人劳动教育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