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问题

2021-09-13 10:03陈瑞昕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0期
关键词:本质属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性

陈瑞昕

摘 要: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性问题,应是对人性的假设。通过对人性善恶论的比较,并根据马克思的人性观来看,应当对人性善恶论进行扬弃,从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来看待人性问题。人性不分善恶,是社会决定了人的善恶性,而“向善”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根本问题即是“向善”的人性。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本问题;人性;本质属性;向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41

随着当今世界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全球化带着机遇与挑战给国际新秩序提出新难题新要求,“孤立性”“排他性”以及“西方中心论”也越来越难以持续。人与自然、人与人、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冲突与矛盾阻礙着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价值共同体,其构建成为解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差异的必然之路。“共同体”一词应代表着“真善美”,应是人的本性所需。因此,在人性善恶问题仍备受争议的今天,我们应从马克思的人性观出发,从人的本质属性出发,来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根本性问题。

1 马克思主义对人性善恶论的扬弃

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只是将人自然属性的欲望或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社会性方面片面的视为人类本质属性,并决定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两种观点都没有真正认识到人的本质,它们只是抽象地从人的个体出发,而未能认识到社会性才是人类的本质属性。同时,对于现实、对象等也被认为只是人的感性活动,而没有将这些作为实践去理解认识。正如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其“感性对象”观点的批判:“他把人只看作‘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这一点且不说,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着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与友情之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因而,对人性善恶的争论也是如此,未能正确认识到,人是在现实的、实践的、发展着的社会中逐步形成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一个人从他在这个世界上诞生开始,他就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与周围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若脱离这个社会群体,他就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与社会均有统一性的整体。

另一方面,人之天性,或善或恶是无法被证明的。“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天性中的欲望就是“恶”吗?那人们无法控制的“恻隐之心”一定是被教育后才拥有的吗?被人们称为天性“凶恶”的豺狼虎豹,却能“无私”地去喂养“狼孩”。以这类自然生物的生存本能问题去定义人之本性是不能被接受的,因为这一问题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对于人性的探讨不应脱离社会性实践,不应把人之本性的问题片面地、简单地定论为“善”或“恶”。

因此,按照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来看,人性善恶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都是不可取的,因为人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存在。“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类从诞生以来,首先进行的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自身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 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人除了有与动物相同的、在自然中延续生命的自然属性外,其本质属性是使人在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其他各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人是自然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作为生物的本能,人类在自然属性上表现为衣食住行,“食、色,性也”。而要实现人的真正存在价值,社会属性是提供途径的基础,进而人类的各种自然的属性也是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实现。

再者,人性是善是恶也应放在人类社会中来谈,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人类需要在自然中生存生活,满足最基本的生存之需,在这一点上,是不存在善恶之分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决定了人的善恶性,而不是人之善恶决定了社会。人们的生活是由当时所处的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人类的意识、观念等则又是在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表现出来的善恶之举是由他们的意识、观念等来支配的,并不是所谓的“天生”。因此,人本性无善恶之分,是社会塑造了不同的人性,决定了人性的善恶。

2 社会存在决定人性向“善”的必然性

社会的多样性、复杂性、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会导致人们形成的意识、观念等存在差异;人们自身的个体差异、主观认识能力的差异以及他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不同,也是导致其思想意识形态产生差异性的原因。因而,人们在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下,其行为也出现了善恶之分。但也正是因为人的社会性,“向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包含着人与自然,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关系联合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利益形成的集合体。无论是动物“社会”还是人类发展史上经历的各个社会形态,社会成员间都联系紧密,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虽具有不同的、复杂的组织结构,但也都会有相对统一的价值取向,社会为维持其正常的秩序,会形成或制定适用于当时社会需求的社会规范,形成和建立不同的社会制度。而这些规范和制度形成或制定的基调是向善的,而这种基调是每个社会成员的任何需求都能在社会关系中得以实现的必然要求。“每一个人的利益、福利和幸福同其他人的福利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事实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不言而喻的真理。”人类社会的向善性,也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由无等级状态进入等级社会。在等级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会越来越注重公平公正,进而又会推动社会向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本质属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性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逼近人性
浅论人才的本质属性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质属性及实地考量——基于浙江省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
具有党校教学本质属性的社交群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