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因运动不足,有的学生体质较差是不争的事实。唤醒学生的运动自觉,是提升其体质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的视角,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掌握必备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指导他们科学运动,从而激发其运动的自觉性,促进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为其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教育;运动自觉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4-0018-03
近年来,我国部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国家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出台了若干文件,学生體质健康水平逐年下滑的状况得到改善。但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孩子“无病就是健康”,他们教育孩子好好学习,认为运动会影响学习,占用过多时间。笔者主持了省级“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实际健康教育基本为1—2课时/学期,33.6%的学生对“健康概念”的回答不正确,90%以上的学生赞同教师利用体育课传授健康知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体育教师应当担负起健康教育的责任。笔者通过“室内课”“实践课”“多方合力”的策略进行教学,平时注重收集健康教育知识点,尝试用不超过“一分钟”的时间在体育教学中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力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掌握必备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自觉运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为学生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一、体育教学中融合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自觉运动的可行性
(一)中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体现“体医结合”的理念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体医结合的主要措施是“全民科学健身运动”,要用运动的手段促进健康,并在医疗概念中加入体育运动的元素,强调只有满足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的运动,才能够真正促进健康。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形成体医结合的观念,在教学中重新认识、准确定位运动的功能,将健康知识融于体育教学中,让学生知晓运动与健康的关系,知道只有科学的运动才能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预防疾病,并帮助慢性病康复。
(二)中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体现“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健康教育的工作由体育教师承担,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最终使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可见,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把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融合,这样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健康中国的理念。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应当构建健康教育的知识体系,将知识有计划、有条理地与体育教学融合,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行为,科学地参加体育运动,努力增强体质,确保身心健康发展。
(三)中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实现“健康行为”培养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方向性指导。光明时评《加强健康教育重在有机渗透》提出,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不断促进学生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健康意识与观念的树立以及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养成,而其最终目标是要促使学生自觉运动。笔者认为,教师首先需要加强课题研究,其次可以采用“室内课”“实践课”“多方合力”三种教学策略进行融合教学。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教会其科学锻炼的方法,引导其积极参与运动、锻炼身体,让其掌握锻炼身体的各种方式,不仅能增强其体质、提高其免疫力,还能使其有效预防疾病。教师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掌握必备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为学生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二、体育教学中融合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自觉运动的价值体现
(一)自觉运动能够强健体魄
1.疲劳和超量恢复
科学合理的运动被公认为最具实效性的运动。从运动生理学角度看,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运动—疲劳—休息—恢复。有人讲“没有疲劳,就没有锻炼”。 人体对运动的感受会从刺激转变为适应。人体在一定量运动的刺激下,会出现疲劳,当人体得到一定的休息之后,其代谢能力与体力状况,就能上升到比运动前更高的水平。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中叫作“超量恢复”。人体在运动的刺激下,会引发多种反应,并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与时间的延续、运动负荷的增长,在形态、机能、素质、体能等方面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如教师引导因疫情宅家的学生在复学后的体育课上进行恢复性体能练习时,所设置的运动量和强度会逐渐增加,此时有的学生会表现出怕苦怕累的状态,教师便可抓住时机向学生传授“超量恢复”知识点。笔者发现课上学生非常认真,练习的态度积极,说明以此契机传授“超量恢复”知识点,能够让学生明白促进健康的原理,缓解畏难情绪,并主动、自觉地投入运动中。
2.免疫力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拥有识别和消灭人体外来侵入的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提高免疫力对维持健康非常重要。例如,疫情后复学时,教师可以抓住第一节体育课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免疫力,并结合新冠病毒肺炎特点,说明新冠病毒肺炎是自限性疾病,这场疫情是人体的免疫力和病毒的斗争,免疫力强的人就能较快康复,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免疫力较弱则较难治愈,甚至会死亡。接着再引用专家的研究结论:每周坚持3~5次,30~50分钟中等强度的规律运动,心率要达到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80%,这样的运动效果最佳,从而能够增强各项肌体能力,提升免疫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感染病毒的风险最小。最后要向学生强调免疫力与营养、健身、心态、睡眠、疫苗接种、规范用药有关。笔者发现,学生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体育课上都能主动跟随教师进行各种学练。因此,当学生明白免疫力的重要性,明白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律运动才能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时,就会主动参与体育运动。
3.久坐行为
《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指出,久坐行为是指当处于坐、靠或躺姿时,以能量消耗≤1.5MET为特征的任何清醒行为。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将久坐列为致死致病的元凶之一,研究表明,不运动或每天坐4个小时以上,会大大增加患常见慢性病的风险。中学生学习压力大、任务重,虽国家文件反复强调保证中小学生每天至少要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但还是有些学生做不到。有的学生在校是坐着上课,在家也是坐着学习、看电视、玩游戏等,几乎每天都有久坐行为,导致的最显著的问题就是肥胖、脊柱弯曲。教师应该适时将久坐行为的危害告知学生,让其尽量避免久坐行为危害身体健康。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运动后进行放松调整的短暂时间内告诉学生久坐行为的危害,并建议学生久坐1小时后起来伸伸臂、弯弯腰,做些微运动,减少久坐行为对人体的伤害。笔者发现,学生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体育课上能够积极运动了,自主活动时也不三五成群地坐在地上聊天了,还会在课余主动活动了。这就说明,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知道了久坐行为会给身体带来严重的危害,从而能够自主克服久坐行为。
(二)自觉运动可以防病治病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体医结合”就是体育与医学的交叉、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以体育运动的方式代替医疗,充分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有效推进覆盖整个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达到维护健康的目的。目前,慢性病的患病群体趋于年轻化,在中学生中甚至也会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缺少运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介绍一定的运动方法,指导学生参与运动,以达到预防疾病、改善身体健康状况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课上用碎片化的时间或结合突发事件,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如每天配合呼吸坚持提肩30次可以预防感冒;每天直腿坐,练习勾绷脚尖32次,可以预防抽筋,达到活动筋络的效果;坚持配上呼吸练武术中的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利于改善心肺功能;持拍的球类运动有助于调节眼睛状态,改善视力;日照不足易发生近视,多参加户外活动能预防近视;拉单杠可以矫正脊柱侧弯;进行有氧健身操、有氧健身舞、有氧健身跑、跳绳等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能增加能量的消耗, 达到减肥的目的;等等。笔者发现,学生上体育课较以前认真,在自主活动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运动,几乎看不到“站课”的现象了。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把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有利于促进其身体的健康。
(三)自觉运动帮助生长发育
青春期是中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也是骨骼生长的加速期,肌体会再次加速生长发育。中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是第二次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质提升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学男女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的特点,采用有利于提升身体素质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中学生的生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能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运动是影响骨骼生长的因素之一,科学家统计,经常运动的孩子普遍比不爱运动的孩子要高出5~7厘米,所以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来说,运动非常重要。例如,体育课上进行“速度、耐力、力量”体能练习时,教师发现有的学生不认真、应付学练,此时,应该抓住时机向学生传达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发展“速度、耐力、力量”的方法,并加强相关的身体素质练习,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心肺功能。再如,在进行一些跳跃性练习和球类运动时,教师可利用运动后放松调整的片刻时间告知学生经常参加运动且多做此类练习,有助于骨骼生长。同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提升体能,培养个人耐挫力和意志品德。笔者发现,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更加主动。学生在明白了运动对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的积极影响和对骨骼健康生长的促进作用之后,会激发自己主动参与运动的内驱力,特别是个子矮小的学生表现得更为积极,这样便促成了他们生长发育期最大化的健康成长。
(四)自觉运动增强大脑功能
从科学的角度看,运动能增强大脑功能,经常运动的学生比其他人更敏捷、灵活。科学家研究表明,运动后头脑清醒,记忆力、注意力都会得到提升,执行功能也能得到增强。例如,体育课上,学生不爱运动时,教师可以讲授美国芝加哥的“零时体育计划”,告诉学生,运动刺激大脑,使人体内分泌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都和学习正相关。多巴胺增加,会神经兴奋;血清素增加,记忆力会变好;正肾上腺素增加,注意力会更集中。所以,坚持运动的人的执行功能比不运动的人强。我们可以理解为运动提升学习力,使人更聪明,这也是实验班学生学习效果好于对照班的原因。结果,教师发现学生上体育课不偷懒了,也爱参与运动了,这说明学生明白了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可以增强大脑功能,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其参与运动的自觉性。
(五)自觉运动促进心理健康
科学研究发现,运动可促使人体的内分泌产生变化。运动能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大脑分泌内啡肽的多少与人的心情好坏成正比。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内啡肽的分泌会增多,此时,人的身心会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因此,内啡肽也被称为“快乐激素”,能使人感到愉快和满足,缓解人的压力和不快。研究表明,运动对人的抗压能力、积极情绪、自尊、自信、道德品德、人际关系等有积极的影响。例如,课上发现学生闷闷不乐时,教师借此机会,利用课间告诉学生,运动可以刺激大脑分泌一种叫内啡肽的“快乐激素”,其能够排解学习、生活带来的各种不良情绪。教师可告诉学生,缺乏自信的人可积极参与简单的运动,如长跑可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德,经常参加团体共同运动能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等。学生学到后会主动劝慰心情不好的同学一起参与运动,很快看到他们快乐运动的身影。这样,那些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了调节,同学间的关系也变得融洽了。可见,运动不仅让学生快乐、阳光,而且也让他们更健康,更易融入社会。
(六)自觉运动保护生命安全
人体适应自然界能力的强弱,是人体机能状况、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健康就是人体跟自然界的平衡。”只有适应自然,才能更好地在户外运动,才能提高人体的各项机能,才能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应急避险,保护生命安全。例如,笔者在课上设置火灾、地震、歹徒抢劫等情境,教会学生应对技能,并组织学生进行逃生演练,告诉学生要锻炼灵活、敏捷、快速奔跑的能力。笔者发现,学生都练習得很投入,很快掌握了自救的技能,身体也得到了锻炼。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技能必须在平时坚持练习才能拥有,在真的灾难来临之际,才能为自己的生命保驾护航,使自己获得生命安全。学生明白了这些道理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会自觉地参与各项运动,努力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锻炼强健的体魄和安全应急避险的能力,守护生命安全。
总之,学校体育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求注重“教健康知识、传运动技能、练身体素质、育品德意志”,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掌握必备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自觉运动,健康成长,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芦江文.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运动自觉”意识的有效建构[J].当代体育科技,2019(36):116+118.
[2] 杨彩虹.直面学生体质健康,唤醒学生运动自觉[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2):110+98.
[3] 李洪久.浅谈体育运动对儿童大脑发育的促进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7(7):431.
[4] 卢晓鹏.中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J].体育教学,2019(11):27-28.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