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冉 卢万合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将抽象问题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加强对知识的记忆,从而被广泛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文章从思维导图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提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策略,具体包括:思维导图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思维导图在课堂中的应用、思维导图在旧知识复习中的应用、思维导图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 地理教学;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4-0036-03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育形式对各基础教育学科在教学目标、教学质量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1]。在教学方式上,教育界在探究开发新的形式,以此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地理知识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具有区域性与整体性的特点,教师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对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整理。思维导图便是这一背景下衍生出来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图文并重的形式简化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不少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广泛应用思维导图,所以研究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即心智图,兼顾图形与文字,自中心向外辐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点将相关概念、逻辑关系、重要文字、基本数字等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简单高效的工具。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文字,通过图像记忆和发散思维,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知识体系以及知识间的相关联系,将知识系统化、层次化,便于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推进教学进度。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激发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地理知识繁多、结构复杂,综合性较强,学生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传统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有时难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任务略繁重。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教学,将课本烦琐的文字转化为带有色彩和图画的结构图,化繁为简,简化知识结构,降低学习难度,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自主思考和归纳总结所学的内容,实现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紧密衔接,提升创造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梳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现阶段的高中教学中,地理处于副科的位置,学生实际学习地理的时间较少,有的学生无法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和整合。所以不管是课后还是期末复习,学生面对的一般是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点,他们有时以机械的方法进行记忆。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新知识以图形和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建立新旧知識间的联系,可以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梳理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以便进行有效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创新思维,促进知识迁移与运用
思维导图的基本理念就是将知识结构以及各知识点间的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又可以让学生联系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创造性地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2]。学生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应用,发散了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与知识迁移,建构解决问题的思维体系,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锻炼地理思维能力。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思维导图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
预习是在未学习新知识前,通过看书或查资料进行自学,有效的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3]。高中地理知识较复杂,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期。这也要求教师在一节新课结束时,向学生展示下一节课的内容和学习目标,布置预习新课的任务;学生阅读课本,确定本节课的中心词,梳理与中心词密切相关的一级标题,用思维导图绘制出来;由一级标题向外延伸,用图形与文字标注出学习的重难点,明确哪些知识是通过预习就能理解的,哪些知识是没有掌握的,并用符号进行标记,以便在上新课的时候,对于未理解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听讲。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对知识结构有大致的了解,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以及重难点,提高自学质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明确本节课的中心词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并将课本上三个小标题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作为一级分支,由此向外拓展相应的内容,内力与外力作用的来源和表现方式以及三大岩石的物质循环。学生要梳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结构,将重点内容用五角星标注出来,在预习未能理解处标上问号,分清层次,凸显重点,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留有足够的空间,具体的思维导图见图1。
2.思维导图在课堂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侧重对知识点和思维可视化的表达,以文字和图形的形式简化知识结构,是一种高效的信息处理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融入板书设计,根据教学重难点确定本节课的中心主题;根据教学内容以及知识结构设定一级主题和板书的类型。
如教师在讲解“农业区域因素”时,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出发,设计向两边拓展的发散式板书;教学“荒漠化的发展过程”时设计流程图式板书,最后发散主干知识,细化教学内容,把密切相关的内容用线条连接起来,以凸显各级主题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思维导图式板书使教学更加多样化,以简单的图表和文字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便于学生掌握与理解。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课堂板书的结构记随堂笔记,梳理知识结构,便于课后复习,并对课前预习未能理解的内容进行补充,全面掌握知识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设计板书时需要将教学的重点内容标注出来;注意各分支之间的层次性与逻辑性;采用文字和图形兼顾的方式,避免使用大量的文字;对于相似的地理概念,要标注清楚其各自的特征;在外观结构上,设计板书一定要简洁明了。
3.思维导图在课后复习中的应用
复习就是温习之前学过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后需要及时复习,建构新知识与旧知识间的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复习中,以“亚洲地域地理知识”为例,学生首先将亚洲作为主题,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点,联系课本,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确定为一级主题,由一级主题向外拓展相应的内容。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人文环境包括人口、民族、宗教等,学生要据此绘制思维导图。然后回归课本,查阅笔记,补充完善思维导图,对于未曾写出来的内容和出现错误的内容用红笔进行纠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忆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关键词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以点带面,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查漏补缺,强化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学生还可以利用类似的方法,对教材的某个章节、某些内容进行阶段性复习,按照教材的顺序梳理知识结构,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扩大知识储备,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4.思维导图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
解题即解决问题,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疑问的过程。如今高中地理试题不是通过直观发问的形式考查学生,而是需要学生从材料或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这便使有的学生不能理清思路,不能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解题变得比较困难。利用思维导图解题,就是要从“解决问题”出发,逆向思维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要认真审题,阅读题干和材料,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材料和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根据所提取的有用信息,联系已有的知识,获取相关的隐性信息;发散思维,建立试题与已有知识间的关系;然后绘制出思维导图。
以2016年课标卷Ⅱ第37题为例,分析导致图示区域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该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在材料中体现不同时期的伐木情况,图片上体现国道建设对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可利用思维导图从材料中分别获取相关信息,理清解题思路,寻找问题答案,具体的思维導图见图2。
总之,思维导图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能够将抽象思维可视化,教学内容简单化,梳理知识结构,降低学习难度,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想法融入绘图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对学习和实际生活有重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莉,李英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9(22):219-220.
[2] 林嘉鑫.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生地理学科能力的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3] 刘青.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9(20):61-63.
(责任编辑 谭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