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
【摘要】长期以来,阅读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功利化”问题异常突出,特别是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的“刷题”和“套路”占据,无法真正系统化地养成自主阅读的方法与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文简称《新课标》)为依据,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为依托,用“学习任务群”的形式重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帮助学生养成更为科学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会读整本书,成为真正的阅读者,以此提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课外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实践的重要部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其热爱课外阅读的习惯,能针对不同文本类型构建不同的阅读取向,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为切入口,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阅读、写作、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这是《新课标》改革后的重要教学任务。因此,如何通过课外阅读教学,推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师需要研讨的重要课题。
一、从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出发,明确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何谓“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首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这样的概括:“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具体来说,“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
一线语文教师理应认识到,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上文所提,培养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效的途径之一在于培养中学生热爱课外阅读的习惯和构建有效的阅读策略。另一方面,《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中的18个学习任务群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置于首位,并要求贯穿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其中,必修阶段和选择性必修阶段,要求高中生对各类文本的阅读总量都不低于150万字。也就是说,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每天至少需要完成2700字的阅读量,一周至少需要完成18000字的阅读量,这还只是刚刚好能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最低要求而已。然而,就当前学生阅读的现状来看,碎片化的阅读模式已成为大部分学生的阅读习惯。他们对于情节生活化和语言通俗化的文本较容易接受,且基本上“走马观花”“过目就忘”;而对于学术类等文本则比较抗拒,能坚持读完一本书的学生不多,能反复咀嚼经典著作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即便学生把每个学年度的必修课文、选修课文以及平时训练材料统统加在一起,阅读篇目和数量也十分有限,更勿谈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得到本质性地提升。
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是否能给中学生开展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教学或辅导,往往意味着是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课外自主阅读,构建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加快学生个体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
二、锚定教学目标,重点提升“四大核心”能力
既然说,中学生个体的个人成长、终身发展和语文素养的积淀更多依賴于课外阅读,笔者认为,中学阶段的课外阅读课程必须锚定教学目标,围绕学生四方面能力来开展教学,重点提升“四大核心”能力。
一是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根基,要想提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则应当把握好学生个体的阅读动机和阅读感知能力的培养。一线教师应当通过自己坚持阅读、带动学生阅读,不断激发学生个体投入课外阅读的兴趣爱好和内生动力,重点可以围绕“整本书”的历史背景、字词辨识、表现形式、细节感知、朗读方法等方面开展。
二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主要涵盖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等两方面内容。具体到教学实践上,就是要求学生既要学会如何“说”出一本书、一篇文章的好,还要懂得如何“写”出它们为什么好。
三是思维发展能力。通过精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从而让学生在学会概括目标读物内容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假设问题”“改变背景”“情节推理”等方式让学生对目标读物的某一篇章、某个场景或某种结局进行二次创作,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在阅读思维上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目的。
四是文化感受能力。文化感受能力是指通过挖掘目标读物中丰富的语言文字、文学形象、思想文化等元素,对作者的个人观点、时代特点进行升华或提炼,让学生感受内在文化魅力,培育高尚审美情趣。教师具体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与目标读物相关的主题影剧、讲座视频、社会点评等内容与学生进行分享,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多方视角去剖析和理解各种课外读物,从而逐步引导他们构建正确“三观”,提升审美能力,体会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持续靶向发力,关键在于巧用“三种方法”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教学是提升中学生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和文化感受等四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和组织好课外阅读教学,来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结合在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践案例和经验方法,就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是交叉分享法。所谓“交叉分享法”,主要指“教师分享”和“学生分享”两种方式应该交叉存在、互为支撑。教师是学生接触频次最多的人,又是教学上优秀读物的第一批阅读者,因此,以教师为主体进行阅读分享,是大多数一线教师首选的分享手段。但“教师分享”的明显弊端在于,这种方法的实质依旧是学生“被动接受”,对个别存在叛逆心理的后进生发挥不了作用,自然无法激发所有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中学阶段的学生群体,彼此间有更多的共同爱好和友谊情感,一线教师如果能鼓励个别阅读量较丰富的学生作为分享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分享和内容讨论,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引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