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天骄
(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西玉林 537099)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属于慢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环境、遗传因素等所致的异常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该病的病理特征为进行性、非化脓性肝内胆管炎,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衰竭。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疾病,以骨组织微结构受损、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等为主要表现,OP患者罹患各类骨折疾病的风险更大。临床研究发现,PBC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且骨折风险比普通人群更高,因此当患者确诊为PBC后,应积极预防骨质疏松[1]。临床以补充钙剂、合理饮食、增加运动为OP的基本防治策略,碳酸钙D3即为常见的钙补充剂,其能促进人体对钙元素的吸收,从而改善、预防由缺钙引起的抽筋、腿软等症状,还能够改善骨质疏松,预防骨密度下降。唑来膦酸为抗OP药物,其可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阻止骨吸收,从而控制病情进展[2]。本研究旨在探讨唑来膦酸联合碳酸钙D3治疗PBC合并OP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PBC合并O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用药方案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各50例。单药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35例;年龄42~75岁,平均(58.62±7.83)岁;病程1~6年,平均(3.28±0.72)年;联合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33例;年龄41~73岁,平均(57.82±7.60)岁;病程1~6年,平均(3.25±0.6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3]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依从性较好,可耐受相应治疗者;病历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合并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疾病者;存在认知障碍者;患有肿瘤者。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单药组患者接受碳酸钙D3治疗,口服碳酸钙D3咀嚼片(Ⅱ)(惠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030,规格:含钙300 mg/维生素D360 IU)治疗,600 mg/次,1次/d。联合组患者接受唑来膦酸联合碳酸钙D3治疗,碳酸钙D3治疗方案同单药组,另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138,规格:100 mL ∶ 5 mg)治疗,5 mg唑来膦酸与100 mL氯化钠溶液混合均匀,仅给药1次,且滴注时间需>15 min。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并进行6个月的随访。
1.3 观察指标 ①骨密度。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深圳市艾克瑞电气有限公司,型号:AKDX-09W-I)检测两组患者腰椎与股骨颈骨密度。②骨代谢。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取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总Ⅰ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t-PⅠNP)水平。③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腹泻、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乏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 例(%)]与(±s)表示,并分别行χ2与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1 骨密度 与治疗前比,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腰椎与股骨颈骨密度均显著升高,且联合组显著高于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骨密度比较(±s,g/cm2)
表1 两组患者骨密度比较(±s,g/cm2)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例数 腰椎骨密度 股骨颈骨密度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单药组500.73±0.09 0.81±0.05* 0.66±0.07 0.78±0.04*联合组500.72±0.08 0.90±0.04* 0.64±0.05 0.89±0.05*t值 0.587 9.939 1.644 12.147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骨代谢 与治疗前比,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 25-OH-D3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联合组显著高于单药组;而两组患者血清β-CTX与t-PⅠNP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骨代谢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骨代谢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25-OH-D3:25羟维生素D3;β-CTX:β胶原特殊序列;t-PⅠNP:总Ⅰ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
组别 例数 25-OH-D3(nmol/L) β-CTX(ng/mL) t-PⅠNP(ng/mL)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单药组 50 12.48±3.14 19.23±3.72* 0.38±0.09 0.29±0.07* 56.03±14.82 38.64±9.45*联合组 50 12.52±3.30 24.68±4.94* 0.37±0.08 0.21±0.05* 55.96±14.39 28.62±8.76*t值 0.062 6.232 0.587 6.576 0.024 5.49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OP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OP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PBC继发OP是由破骨细胞骨吸收增强、成骨细胞功能障碍、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等多种病理机制导致骨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引起的。目前临床中治疗PBC继发OP的方案尚未统一,一般按照绝经性和老年性骨质疏松进行治疗,主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方法最大限度延缓骨量减少,从而控制病情进展。
碳酸钙D3为复方制剂,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和维生素D3,是防治OP的常用药物,其中碳酸钙是维持人体神经 - 肌肉 - 骨骼系统正常功能的必要营养素,并且其对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维生素D3能够加强钙和磷的代谢,促进骨质形成[5]。降钙素类、双膦酸盐类药物可干预治疗PBC继发OP,但降钙素类药物针对骨量快速减少的PBC患者效果较好,且患者不宜长期使用降钙素类药物,因此临床常用双膦酸盐类药物进行治疗。唑来膦酸属于双膦酸盐类药物,其可以被破骨细胞选择性吸收,抑制破骨细胞的合成和活性,从而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发挥抑制骨吸收的作用,且唑来膦酸抑制骨吸收效果较强,仅需每年静脉滴注1次,便可最大程度保证药物的持续性,治疗方便快捷,患者依从性较高[6]。
骨密度可反映骨骼强度,是评价人类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人体骨矿物质含量与内环境稳定和骨骼强度有关,而骨矿物质的主要成分为钙和磷,骨矿物质在骨骼沉积得越多,则骨密度越大,骨骼越坚实。本研究中,治疗6个月后联合组患者腰椎与股骨颈骨密度显著高于单药组,而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唑来膦酸联合碳酸钙D3能够增加PBC合并OP患者的骨密度,治疗效果较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骨代谢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患者是否存在骨代谢异常,从而评估骨质疏松问题。OP的各类重要致病因素中,维生素D3缺失问题较为普遍,作为机体维生素D的主要存储形式,25-OH-D3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的病情进展;骨组织中30%为有机物,而其中约90%的有机成分为Ⅰ型胶原,成骨细胞以原胶原的形式生成Ⅰ型胶原,通过形成和保持骨架的完整性来发挥作用;而骨质疏松患者Ⅰ型胶原降解升高,作为Ⅰ型胶原C端肽的降解产物,β-CTX浓度亦会随之升高,因此β-CTX水平的动态变化可反映骨吸收问题;t-PⅠNP是反映Ⅰ型胶原合成速率的重要指标,可用于反映OP患者骨形成情况[7]。唑来膦酸可对破骨细胞对骨小梁溶解和破坏产生阻碍作用,并阻滞破骨细胞的细胞周期并诱导细胞凋亡,从而降低骨吸收指标水平[8]。本研究中,治疗6个月后联合组患者25-OH-D3水平高于单药组,而β-CTX与t-PⅠNP水平显著低于单药组,表明唑来膦酸联合碳酸钙D3能够改善患者骨代谢指标水平,促进患者病情好转。
综上,唑来膦酸联合碳酸钙D3能够增加PBC合并OP患者的骨密度,改善患者骨代谢指标水平,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