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起超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校教育的要求也在提升,尤其是伴随互联网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和成熟,高校学生的学习途径也得到拓展,其中第二课堂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进一步强调了网络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开展路径,期望能够对教育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素质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
[关 键 词] 网络背景;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032-02
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育,高校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对宽松,除了学校课堂上的学习,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参与到其他形式的学习中,这为第二课堂的开展和实施奠定了基础,成为学生掌握技能、获取知识以及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网络背景下,基础性的第一课堂已经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地应用网络技术,开展第二课堂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高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渠道,值得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一、网络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提供全新的学习平台,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依托网络背景下,为高校大学生开设第二课堂教育,就是借助于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有用的学习资料信息。学生可以利用零星碎片化时间参与到网络教学资源学习中,获得知识。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面对学业上的问题依靠传统的与教师联系沟通,不能实现及时的沟通解决,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第二课堂提供的各类参考资料和课程教学。此外,依托第二课堂,教师可以在网络第二课堂上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与当前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丰富拓展了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网络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教学资源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可以满足不同追求、能力基础的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在人际交往、沟通协调等方面获得锻炼,取得进步。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网络背景下的第二课堂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实现了每个参与的学生角色转变,既是知识的收获者,又是知识的传播者,打破了以往的权威、中介、中心。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注重素质教育,努力加强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在第二课堂下,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有力地推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能力不一样、基础不同,在某种方面都与众不同,学习追求不同,个性化需要不一样。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一出发点,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不同风格的教学,按需教学来满足学生不同接受领会能力、不同爱好兴趣等。网络下的第二课堂,无论是在时间,还是资源上都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最好载体。这一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真正意义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加强了师生沟通
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实时服务,不仅可以提供文本、语音服务,还可以以视频信息给学生带来了直观的图像或者声音印象,帮助学生很快进入情景,获得直观的感受,学习不再是传统的课堂教师板书,还可以有视频等资源,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同时,网络为师生间的沟通架起了桥梁,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借助于网络第二课堂具有很好的互动性,加强了师生沟通,弥补了课堂上因时间有限而造成沟通交流不足。通过互动,让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学习中能获得被重视、被关注的感觉,收获成就感、满足感,自信心得到强化,学习兴致得到激发。此外,学生可以向老师请教问题,甚至还可以在网络上自主寻求解答,自主学习能力获得不断培养和提升。
(四)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提高了综合素养
应用网络教学,使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上有所提高,并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大好河山,全面领会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推动学生由单纯的理论学习向具体实践转变,并进行有机融合,将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本领,推动学生向实践型人才发展,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合作等多种能力,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网络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开展路径
(一)搭建网络平台,提供优质资源
网络平台的搭建和应用,可以将网上的资料进行高效整合和筛选,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适合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在网络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技术更新较快,相关人员对于图片、视频资料等分类规整,并同时应用论坛、贴吧、远程课件等形式,将这些资源进行共享。不仅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还能够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解答,发挥出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各大高校应重视对网络平台的应用,积极推广学校网上图书馆、网上学习小组、学校官网、贴吧等,拓展学生接触知识的途径,挖掘网络价值,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背景下,网上的资源大量且丰富,但是其水平和层次参差不齐,所以学校应该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通过自身网络平台的搭建,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教学资源的筛选,使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被不良信息所干扰,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健康、良性的网络氛围,使高校第二课堂发挥出更为积极的作用。
(二)丰富第二课堂形式,满足学生多样需求
应进一步丰富网络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形式,满足学生多样需求。第一,兴趣小组。高校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习惯、个人经历等都有所不同,学生的个人兴趣也存在很大差异。在第二课堂开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兴趣小组的形式,使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能够在平时的学习课堂之外,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学习,通过体育、音乐、人文素养、科技科学等多项内容,来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巩固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讲座。在网络背景下,讲座的内容有了更广泛的传播,更多高质量的讲座通过电视、网络等形式被学生所看到,专题纪录片、百家讲坛等深受学生喜爱。通过网络讲座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思路被打开,跟随众多大家名家领略名师风采,提高学习的深度。获取诸如礼仪、历史、生产、工艺等多方面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素质。第三,社团活动。网络背景下社团活动不再受年级、空间、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更加密切的联系,将社团的报名、活动、比赛等以网络的形式展开,扩大了社团活动的范围和影响力,吸引了更多学生参与的同时,学生的特长也得以发挥,不但技巧升级,而且展示的舞台也变得更加广阔。第四,社会实践。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中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就是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社会中获得人际交往、职业体验、动手操作等方面的锻炼,为学校育人做好辅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