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花菲 徐艳芳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将陶艺课程纳入高校通识类艺术课程,有利于培养新工科人才的人文素质,提升其艺术修养。文章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通识类艺术课程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动态,探讨了通识类陶艺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改革路径,以期促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通识教育;陶艺教学
注:本文系2018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通识类陶艺系列课程实践教学改革”(2018JGB189)研究成果。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通识艺术教育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达成了“复旦共识”。其后“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立足新时代国家重要战略,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的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先生认为,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综合形成新型工科,其他学科不仅包含与工科结合紧密的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更包含传统工科建设中一直欠缺的人文学科。
学校教育与各产业、领域的关键环节的人才培养输送,形成了人才培养闭环。学校教育可以为社会培育人才,社会上各产业的人才需求也会对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修正、指导作用。新工科人才首先要解决的是复杂工程问题,其次是与工程问题相关的经济、环境等问题,这造就了新工科交叉、互涉的学科融合性。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学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艺术是人类心智与情感的产物,艺术教育主张直觉式的“顿悟”。从工科、文科学生整体特点来看,很多工科生知识结构不够全面,感性联想和创新性思维缺失,因此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课程,对于解决工科学生的上述问题颇为重要。
二、通识类陶艺课程改革
(一)通识类陶艺课程研究现状及面临的现实问题
新工科教学研究主要从新工科建设角度出发,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侧重于研究工科教育的本体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策略。关于工科院校或综合性院校的通识类陶艺课程教学,已有学者进行了探索。
学者詹嘉、李月明在《陶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若干思考》一文中论述了陶艺与创新意识的关系,认为陶艺教育要“技理”融合;方漫、周芳在《论陶艺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一文中详细论述了陶艺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吴慧兰的《高校陶艺公选课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杨清的《陶艺在工科院校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地方文化传播、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阐述了陶艺课程在高校开设的必要性,提出了适合理工科专业陶艺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上述研究肯定了陶艺课在培养大学生的美学素养和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的作用,也指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陶艺公选课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十余年陶艺通识课教学实践发现,陶艺课尽管在学生积极性激发、创造思维培养、动手能力的提高上有所成效,在严谨学习作风、高昂热情之下,工科学生也创作了有别于艺术专业学生的作品,但是,现有课程设置和授课形式的局限对于陶艺课程发展的限制日益凸显,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进行陶艺实践的能力,难以培养陶艺创作的感性思维,也难以通过与泥土的对话,真正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
(二)通识类陶艺实践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1.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
培養和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需要高校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在新的教育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下,笔者对于如何建立与新工科匹配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为了改变现有通识艺术课程以鉴赏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建立更符合陶艺重操作、强调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要鼓励学生自由选课(表1),课程内容围绕陶瓷制作流程,根据学生对陶艺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结合作业安排教学。同时,尊重艺术课程的特殊性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化,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分批次实践,并实施“学分制”与“弹性学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建设陶艺作品展示平台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可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展示艺术作品。同时,定期组建与陶艺、工艺美术相关的竞赛,如校园陶瓷技能竞赛等,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作品,让更多学生了解陶瓷艺术,扩大陶瓷文化的传播范围,实现陶瓷文化的全方位覆盖。
3.开展课程拓展活动
为了促进陶艺系列课程实践改革,笔者在教学中采取“横向协同、纵向创新”的教学理念,对现有的硬件设备、教学软件等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整合。首先,建设校内开放平台,对校内教职工开放陶艺实验室,组织教职工及其家属进行陶艺创作,同时,筹备“陶艺开放日”,接待中小学生进行陶艺创作,吸纳优秀工科学生助教;其次,在与一些中小学进行合作后,开展“陶瓷文化进校园”活动,向中小学生传播陶瓷文化;最后,组织学生进行陶艺作品义卖活动,将所得善款捐赠给贫困学生和其他弱势群体。
4.科学制订课程教学评价指标
现有的通识艺术课程教学以欣赏为主,但陶艺课程教学侧重实操,所以以陶艺鉴赏论文为评价指标并不适用。因此,教师应围绕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和综合性,将学生设计制作作品的能力、作品售卖情况等因素考虑在内,科学制订学生课程考核和评价指标和参数,以此建立起与通识实践课程相符的考核标准,从多元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结语
当今社会正在进入工业4.0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催生了新兴行业和智能化产业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新工科人才日益重要。将陶艺课程纳入通识类艺术教育中,对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意义重大。首先,将陶艺课程纳入通识类艺术教育能够有效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其次,陶泥的可塑造性和创作自由度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表达个性与创意;最后,通过建立多元且科学的陶艺教学与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整合并吸收陶艺相关知识,能够为将来其创意火花的迸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超.“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新工科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7(9):21-23,33.
[2]林健.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增刊2):40-43.
[3]郭捷,尹萍.艺术美育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J].高教探索,2012(1):79-83.
[4]詹嘉,李月明.陶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若干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6):152-154.
[5]方漫,周芳.论陶艺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J].中国陶瓷,2009(1):47-49.
[6]吴慧兰.高校陶艺公选课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设计,2016(10):128-129.
[7]杨清.陶艺在工科院校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6(8):10-11.
作者单位:
蔡花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徐艳芳,广东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