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雪梅
[摘 要] 思维的提升和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教师要把握好各种课堂生成资源,积极引导他们思考,提升其思维能力。教师要结合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挖掘生成资源,促使学生得到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 高中语文;生成课堂;思维品质
课堂生成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等,促使学生共同思考、共同发展,进而产生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生成资源包括言语、行为、情绪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就要积极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并合理利用,促使学生有逻辑性地表达想法,批判性地分析问题,探索并发现各种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进而逐步提升思维能力。
一、提出假设,敢于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指的是改变平常的顺向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问题,将往常的想法颠倒过来,是一种高效的思维方式。教師要积极观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引导他们避免用固定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尝试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克服思维的局限性,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阅读《琵琶行》一文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白居易为何在听到琵琶声后会落泪?”有学生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因为琵琶女的演奏十分出色,感动了作者。”教师把握住了该生成资源,引导他们展开逆向思维:“白居易作为朝廷命官,必然见多识广,听过的演奏有不少,这琵琶女的演奏纵使感人,又真的能打动作者吗?”这个问题促使学生逆向思维,从“白居易不易被感动”入手,尝试寻找多角度的原因,最后论证白居易因为什么被感动。如有学生便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认为作者遭遇了贬谪,而琵琶女也沦落天涯,作者因此而与之形成了共鸣,所以才会落泪。还有学生结合作者的创作风格提出:“作者本来就关心民生疾苦,所以他更懂琵琶女的苦闷,因此被感动。”
教师要积极挖掘生成资源,当学生针对某问题提出假设的时候,就要把握资源,引导他们尝试从反面入手分析,看看这样是否有助于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合理,原本感到困惑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二、联系典故,引导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扩散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更多的思想观点,尝试突破僵化的思维框架,向着新的方向思考问题。例如在探究文章主题思想的时候,许多学生常常只是寻找有没有明确展现观点的词句,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如可以从典故的角度入手,思考该典故本来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运用其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具发散性,他们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有学生突发问题:“作者为何要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的句子呢?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文采好吗?”教师把握住了这个生成资源,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何引用典故,并尝试发散思考,说说从这些典故中能否看出作品的中心思想。学生首先分析了这两个典故的本意,都展现了唯美的自然风光,这和作者看到的景物是一致的,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教师又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可是,现实生活是否如此美好呢?在一个黑暗的社会中吟诵这样优美的词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学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认为:“作者觉得现实生活中虽然有很多不幸的事情,但是依然要抱有对未来的希望,所以就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中挖掘了一方净土。”学生从典故扩散开,尝试探究作者的创作心理。
当有学生对典故产生疑问的时候,教师就要把握住生成资源,引导他们分析该典故,思考作者引用典故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会发现,自己不仅了解了典故的意思,而且还独辟蹊径,对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有了一定认识。
三、整体分析,渗透辩证思维
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不能片面分析,而要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这种思维能力叫作辩证思维。在学生分析作品的时候,教师要把握好生成资源,当他们的思维片面化时,就要加以引导,促使他们整体分析问题,这样他们就能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在学生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教师指导他们自主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此时学生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林冲性格懦弱,在自己被陷害之后还对恢复原来的生活抱有幻想;另一种观点认为,林冲的性格中有反叛的一面,所以在得知对方要陷害自己的时候才会毫不犹豫地反抗。教师把握住生成资源,让学生围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进行探究,尝试辩证分析,整合统一,说说从哪些事件中能看到林冲的隐忍和反叛,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看看是否有规律。在整体分析后,学生对林冲的性格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发现他的性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一开始的时候体现出了仁和忍的一面,在遭受了生活的重重打击后,才激发出了他反抗的一面,这样就更好地突显出了《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教师要充分把握各种课堂生成资源,让看待问题片面化的学生展开辩论活动,使他们了解将观点整合在一起,才能得到更客观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学会了全面而辩证地分析问题。
四、尊重个性,发展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指的是运用推理、分析、综合等方法分析问题,在人格平等的状态下,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谨慎地多角度思考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促使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要避免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灌输给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围绕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并将这些看法转化为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分析,尝试整合答案。
《祝福》一文中的“我”是一个学生容易忽视的人物,有学生突然提道:“‘我看似很关心祥林嫂的事情,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却敷衍她,此后又有了内疚和不安,为何‘我的情感会如此复杂呢?”教师把握住了这个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思维展开自主探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思考,最后整合大家的想法,进行总结。如有学生结合时代进行分析,认为当时新思想还处于启蒙阶段,所以“我”才会有如此矛盾的内心,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情。还有学生探究作者的创作心理,认为“我”或多或少体现了作者对自己人格的反思,表现了作者的自我剖析,作者想用这样的方式唤醒其他人的思考,促使他们也深刻认识自己。教师引导学生各自提出新颖的观点,然后加以整合。
《中庸》提出:“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里所说的就是批判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先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将众人的观点整合在一起,进行合理的反思,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从他人的身上汲取有用的经验,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五、联系生活,激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改革强调创新精神,倡导改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思考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就要结合他们熟悉的实际生活选择生成资源,让他们围绕其展开主题探究活动。这样学生能打破常规,各抒己见,进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拿来主义》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尝试激活创新思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进入了千家万户。网络让我们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各种先进思想和技术,但是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少负面现象。那么,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要如何运用‘拿来主义,处理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呢?大家尝试提出一些新的观点。”这样的活动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密切相关,也考验了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如有学生结合网络直播这种新技术展开分析,认为传统文化也要利用新型技术,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接受,学生在思考中激活了创新意识。
当学生有突如其来的灵感闪动时,教师不能坐视不理,而要积极把握住这些生成资源,鼓励其他学生也参与探讨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创新观点。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学会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才能得到更多的发现。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深入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各种语言现象,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进而促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提升和发展。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灌输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和分析。若能关注各种课堂生成资源,并有效利用,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那么他们的思维品质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骏.浅谈高中语文课堂精彩生成的路径[J].中学语文,2020(3).
[2]杨德慧.简论高中语文思维品质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9(19).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