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萍
摘要:巴蜀文化是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巴、蜀两族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基于巴蜀文化进行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模式研究,可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成效,还能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储备优秀的人才提供支持。本文从巴蜀文化的含义入手,针对当前研学旅行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实践路径,即把握文化主题,设计研学旅行方案;明确实践重点,落实研学旅行目标;做好评价总结,检验研学旅行成果。希望这对于研学旅行的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巴蜀文化;研学旅行;创新研究;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8-0021-02
0引言
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被广泛地定义为“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巴、蜀两族先民留下的物质文化,主要分布在四川境内,时代大约从商代后期到战国晚期。”巴蜀文化同根同源、同质同体,它们都有着各自独立的始源和相互交融发展的历程,通常被视为一个整体。近年来川渝地区的旅游业已经发展起来,前来观光游玩的游客数不胜数,但在文创产品上的宣传力度和经济效益还很不理想,巴蜀文化特色没有被充分地展现出来。基于此,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研学旅行的契机,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底蕴,并构建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模式,通过文化的学习与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传承的责任感[1]。
1巴蜀文化研学旅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在研学旅行方面做的研究较国外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推进,研学旅行活动在各个阶段学校逐渐兴起,并得到学生群体的普遍欢迎。近些年来,在一些学校的积极实践下,研学旅行的开展颇见成效,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并让师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研学旅行的现实价值。但是,从研学旅行的整体发展来看,相关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索却略显薄弱,系统的研究存在短板,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缺乏学习性和体验性,同时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也无法全面展现实践活动的效果,导致一些活动空有热闹的形式,无法让学生在旅行中真正达到研究学习的目的。
具体来看:第一,研学旅行的方案设计不合理,文化主题不明确,学生在实践中抓不住重点。例如带队教师在实践前对于巴蜀文化资源的整合缺乏完整的思路,导致研学旅行主题模糊、地点与线路不合理、组织方式难以支撑研学旅行需要、实践目标缺乏可行性、实践内容单一等。学生在研学旅行方案中无法形成自主思考,更多的是跟队旅行,难以深入领会、学习巴蜀文化的内涵。第二,研学旅行过程存在形式化,学生对文化的学习缺乏深度。例如在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参观中,学生将重点放在了观赏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上,而忽视了其中传递出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题,限制了学生的研学范围,影响了学生对巴蜀地区地理文化的深入探究。第三,研学旅行的评价机制有待改善。相较于课堂教学,研学旅行更加开放,其更侧重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这样就导致在研学旅行中评价标准的设计和选择存在难度,而教师将侧重点放在学生文化研究成果上,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影响了研学旅行价值的呈现[2]。
2巴蜀文化研学旅行发展路径
2.1把握文化主题,设计研學旅行方案
在巴蜀文化研学旅行开始前,带队教师应结合教育教学要求,结合研学旅行的特点,设计实践方案。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根据巴蜀文化确定研学旅行主题。这是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研学旅行地点与线路、以及研学旅行目标、内容确定的依据和前提。因此,教师应把握课程标准,参考学生的兴趣,结合巴蜀文化特色,选择活动主题。第二,确定研学旅行线路。教师应根据由点到线的原则,坚持地域性、综合性、安全性,与学生一起制定出合理的旅行路线。例如教师根据“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体验巴蜀民俗文化”“领略巴蜀名人”这三门课程,组织学生进行为期5天的研学旅行,并制定如下路线:第一天上午接站,下午游览杜甫草堂、武侯祠,晚上锦里古街;第二天上午游览眉山三苏祠、品味眉山小吃,下午游览宽窄巷子;第三天上午参观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下午参观成都市博物馆;第四天上午游览白公馆、渣滓洞,下午参观歌乐山、解放碑;第五天上午参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第三,确定研学旅行组织方式。可供选择的有学校和旅行社合作模式、学校主导模式、旅行社主导模式等,学校、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确保学生既能够有所收获又不至于造成经济负担。第四,确定研学旅行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从知识、能力、情感、品格等角度细化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参考。第五,确定研学旅行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川渝地区的属性,划分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区域地理类内容,并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把握研学旅行的重点,以帮助学生在旅行中深入研究学习[3]。
2.2明确实践内容,落实研学旅行目标
巴蜀文化丰富厚重,形式多样,教师在组织研学旅行过程中,应抓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重点研究:第一,从熊猫故乡中了解巴蜀文化。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品牌,可以组织学生进入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研学旅行的目标是要学生观察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繁衍过程;观察竹子长势,并在管理员的指导下亲手为大熊猫制作食物,初步掌握饲养、保护大熊猫的方法;提高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第二,从出土文物中了解巴蜀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巴蜀文化的灵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金沙遗址博物馆和三星堆博物馆。在金沙博物馆中学生可以看到考古出土的象牙、青铜器,以及精美绝伦的太阳神鸟金箔、金面具等。三星堆文物一直以来都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许多造型光怪陆离、奇异诡谲的青铜器造型,例如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6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流光溢彩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更是展现巴蜀文化的重要遗产,这些遗产能让人们看到和感受到历史的风貌,更会激起人们探求历史的渴望,增强实践的效果,并对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产生民族自豪感。第三,从古代遗迹中了解巴蜀文化。古代遗迹是巴蜀的文化符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游览都江堰。在研学旅行中学生需要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原理,并结合专业深入学习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第四,从饮食文化中了解巴蜀文化。独具特色的川菜是巴蜀文化的一张名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宽窄巷子、锦里品尝当地特色小吃,并在活动期间的每一餐为学生安排1-2道当地美食,让学生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了解川菜的历史,组织学生体验川菜的制作过程,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豪感。第五,从诗词歌赋中了解巴蜀文化。诗词歌赋是巴蜀文化的特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杜甫草堂,了解“诗圣”杜甫在锦官城的生活,重新回顾杜甫的经典诗篇,深切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增加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
2.3做好总结评价,检验研学旅行成果
在研学旅行的总结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对研学旅行的收获与感悟进行总结,可以是口头上的成果汇报,也可以是书面的结题报告、任务单、论文,以及摄影展、PPT、辩论赛等,以全面展现学生自己对研学旅行的体验和收获。此外,教师的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应回顾研学旅行的全过程,归纳与整理研学旅行中的资料,挑出重点、选出典型,将其作为实例,扩充至巴蜀文化的研究中,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依据学生在研学旅行途中的表现情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评价,从知识、能力、情感、品格以及核心素养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在总结中,教师应兼顾过程与结果,并利用学生自身、学生之间以及教师等多个主体,全面展现研学旅行的过程,完善评价量表,明确评价要素、质量描述和等级水平,细化评价要求,提高评价的指导作用,为进一步提高研学旅行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3结语
巴蜀文化绚丽多姿、丰富厚重,体现了古代巴蜀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活动,同时对当代研究川渝地区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培养中,通过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模式的研究与建构,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体验、深入研究巴蜀文化的机会,让巴蜀文化得到传承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传承文化、创新发展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张佳翔.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融合路径探究[J].今古文创,2021(14):69-70.
[2]吴剑.发展研学旅行为青少年成长培育沃土[N].中国旅游报,2021-04-02(003).
[3]蔡竞.构建“重庆学”“成都学”理论研究体系和启动编撰工程,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的思考[J].文史杂志,2021(02):4-8.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