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宝萍 刘文婷
文章编号:1673-9973(2021)03-0005-05
摘 要: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展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而外宣翻译是对外传播国家形象的有力手段之一。新媒体时代,借力互联网建构国家形象,利用外宣翻译传播国家理念已成全球样态。将国家形象建构与外宣翻译有机结合,阐明当前新媒体发展的优劣势,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外宣翻译助力国家形象建构的具体对策,对我国未来的国际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国家形象建构;外宣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411/j.cnki.sxsx.2021.03.001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in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Media Context
GAO Bao-ping, LIU Wen-t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4,China)
Abstract:A representive factor of a country's international status, the national image does demonstrate a country's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is one of the powerful means to spread the national image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era featuring new media, it has become a global pattern to build the national image and spread the state concept through publicity translation online. Therefore,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in the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 sound combination of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and publicity translation is made in this paper wit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llustrat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so as to 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building the national image by means of translation, which ma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around the world.
Key words:new media context;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國家形象作为一国之门面,是国际往来的重要名片。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愈来愈广泛和深切。外宣翻译,作为我国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然而,从其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外宣翻译之路仍旧任重道远。研究如何利用外宣翻译助力国家形象建构是现当代外宣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进入21世纪,新媒体行业呈跳跃式发展。传播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优势使其在行业发展中脱颖而出。若将其迅猛的发展势头与外宣翻译相融合,可为国家形象建构提供新的驱动力。
一、国家形象的他塑与自塑
他塑与自塑是国家形象塑造系统中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国际交往中,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既需要本国积极进行自塑,也需要留心维护他塑,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地向世界进行正确、客观的自我展示,从而提高国际地位、增强话语权。
(一)国家形象的他者式塑造
他者式塑造,顾名思义,是指由他国主导的对另一国形象的塑造,其形象构建往往具有鲜明的主观意识,缺乏客观性。主导国常以本国的思维来考量另一国的意识形态,有时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甚至对别国形象进行剪裁。
20世纪,我国发展相对落后,尚未掌握足够的国际话语权。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这是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得出的深刻结论。由于国家实力悬殊,过去我国的国际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由西方国家执笔刻画的“神秘东方”。加之当时西方媒体发达,形成了世界四大新闻通讯社,即美国的合众国际社和美联社、英国的路透社及法国的法新社。它们历史悠久,发行量世界遥遥领先,是名副其实的新闻界四大巨头。而我国通讯行业发展极度欠缺,所以中国的国际形象只能被动地由他国书写。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现在早已不可与过去同日而语,但早期由他国塑造的国际形象已经根深蒂固。另外,他者式塑造并非一定是由别国进行的,也有可能是本国受到固有观念的驱使,按照已有标准来迎合“他者”眼光而书写的,故区分国家形象的他塑与自塑不可简单按照其执行主体来判断[1]。有时,本国为了获得国际的关注与认同,故意迎合他者眼光,向国际靠拢,满足西方倾向,也属于他塑。
(二)国家形象的自我式塑造
国家形象的自我式塑造是由本国的媒介来建构的,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维度进行塑造。中国的发展是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我国过去固有形象与如今客观现实的错位,我们迫切需要提升国际话语权,扩大世界了解中国的渠道,主动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实现国家形象的自我式建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建设与展示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工作部署和理论阐述。在我国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国通过举办博鳌亚洲论坛、实施“一带一路”、发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文版书籍和中华典籍英译本等方式多方位地展现了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综合实力,塑造和传播了我国积极良好的国家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家形象一直由“他塑”的被动局面,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2]。尤其是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断推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大国担当”更加认同;伴随着中国发展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由了解转向理解,给予我们更多的肯定与期待,在与中国的交流中从“接受信息”转向“接受理念”,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随着民间交流的逐渐热络,国与国之间的“陌生感”“隔阂感”日渐消除。这些都是我国国家形象自塑道路上所获得的成就,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三)国家形象的交往式塑造
国家形象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一錘定音的。相反,它的发展道路是循环往复的,它的形成过程是回旋曲折的。形象应当产生于“自我”与“他者”的辩证关系当中,是双方不断协商,不断调节产生的结果,是在自我与他者的相互参照、对比过程中生成的。中国理念和世界理念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最终在关联重组中建构出被他国受众广泛认可的新的中国形象[3]。所以说,对于本国形象的建构既不可置身事外,任凭他国剪裁,亦不可闭门造车,仅凭自己的意志进行宏伟勾画,不顾别国受众是否接受,毕竟国家形象塑造的受众是世界人民,他们会对一国的形象进行没有“祖国滤镜”的考量。在国家形象自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别国不认可,不接受的情况。其原因可能是当前的形象与他们原先所认为的差异过大。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填鸭式灌输中国理念,而是应该参考国外受众的反应,有计划地作出相应的调整,循序渐进地进行传播与渗透。长此以往,中国才会在国家形象建构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如今,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已经摆脱了完全由西方主导的局面,也不再为了迎合他者眼光而进行自我东方化,而是在自塑和他塑的动态过程中摸索前进,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格局。大国形象、大国担当在一次又一次的国际交流与互动中彰显,中国理念、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一次又一次远扬。
二、基于国家形象建构的外宣翻译发展方向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外宣翻译具有了新的特征,也承担了新的责任,它需要向世界传播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发展理念、价值体系和利益诉求。外宣翻译水平甚至演变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特色外宣翻译话语体系可从维护国家形象,形成文化增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方面展开。
(一)维护国家形象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各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置换。每一次国际交流都与国家形象的构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时代,翻译的职能远远超出了语言沟通的范畴,它承担着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加重大的责任。世界范围内,有关外宣翻译与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翻译在构建国家形象过程中的作用也成为国际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中国道路、中国速度、中国技术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元素一次又一次在国际舞台上闪耀。国际关注度的提升使得我国深刻意识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性。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向世界提供了解中国的权威窗口,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中国新发展理念》的英译本,它们用英语向世界介绍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协同、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另外,由纽约大学政治学教授熊玠和中国学者合作出版的《习近平时代:走向中国梦的整体性战略》客观地介绍了中国21世纪的发展道路,让世界了解客观真实的中国,让世界人民明白中国崛起的本质是追求和平发展而非霸权主义,有效驳斥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二)形成文化增殖
中国文化,是以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涉及我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需要整装待发,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施展独特的魅力和风采,中国人民需要承担起将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重要责任,提高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
从外宣翻译的角度看,我国传统文化的衍生产品若想真正走出国门,就必须进行某种程度的语言和文化转码,如影视剧的字幕翻译,各大景点的双语介绍等,努力实现多渠道、多手段和多媒体的大外宣。中国的形象有千千万万个,现实中的中国,历史画卷里的中国,影视剧里的中国,媒体眼里的中国等等。每一个中国形象都真实存在,都需要我们去建设与经营,多层次多领域地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
与此同时,努力宣传本国传统文化时也要注意不要和其他国家文化产生冲突,造成文化降值。要尊重一些国家文化习惯上的禁忌,准确把握各国各地区之间不一样的文化,求同存异,避免让其他国家地区的人生出没有必要的疑惑和误解。即使是在日常语言都使用英语的人群中,民俗习惯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外宣人员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研究各个国家、各地区的传统习俗文化一些地方的微小不一样,仔细关注国外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看法,积极正确的引导,使我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碰撞出灿烂的火花,助力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和显著的当代价值,对解决当今世界矛盾与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外宣翻译与该理念的结合对国家形象建构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借助外宣翻译来传播这一理念,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促进全人类共同长远繁荣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总目标,也是中国外宣发展的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拒绝零和博弈,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交往之路。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新时代,我们要用语言搭建平台,营造一个互识、互鉴和互补的交流环境。对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不仅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表达,还有助于消除“中国威胁论”,传播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发展理念,为世界的发展贡献力量。
随着时代的演变,外宣翻译所包含的职能与承担的责任只增不减,我国外宣翻译的发展方向需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特征,服务国家形象的良性对外传播。新时代各种挑战层出不穷,我们应该时常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优化,为制定中国对外话语战略提供支持。
三、新媒体语境下国家形象建构的优势与障碍
当前,新媒体尽管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仍然面临很多困境。对新媒体环境下国家形象建构的优势和障碍进行合理分析,有利于我们准确认识当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使新媒体最大化地服务于为国家形象建构。
(一)时代特征鲜明化
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革命的时代。过去,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在内的大众传媒多以传播者的形态存在,它们享有着绝对的主动权。而如今网络科技的发展使新媒体应运而生,普通民众一改过去单一的信息接受角色,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这就是新媒体给我们带来的馈赠——多元传播主体。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声音,实现多向及时互动。面对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地读取信息,分享资讯,享受信息爆炸时代的红利。
(二)受众群体单一化
如今新媒体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媒体形态,但是其受众群体仍然较为单一。数据显示,2019年43%的中国新媒体用户年龄为31-40岁,26-30岁的占比为29.53%,用户整体年轻化。如今两年过去,新媒体用户的年龄层占比仍变化不大。25岁以下和40岁以上人群的新媒体使用率仍然较低,这暴露了新媒体受众的不平衡和不全面。由于使用群体年龄的固化,新媒体的发展方向和热点也是围绕单一的年龄群体进行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闭环。长此以往,新媒体的发展轨道会愈发僵化且难以改变。
从国际角度看,我国新媒体的主要受众还集中在国内。虽说近年来我国对外交流更加频繁密切,但是国际关注度仍然不高。究其原因,掌握传播媒体的主动权才是关键。长久以来,西方社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媒体传播系统,培养了稳定的受众群体,建立起了自己的话语权,而我们缺乏一个权威的更具国际影响力的话筒来传递中国声音。即使中国近年来新媒体发展迅猛,但是想要在国际舞台上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仍然有很大难度。
(三)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受网络科技演变的影响,人们在各种媒体平台上收发信息的频率越来越高,各行各业人民群众空前高涨的传播欲和分享欲造就了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处在新媒体流量的浪潮之中,如何过滤低质量的信息泡沫成为当前新媒体行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新媒體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便利的确不容置疑,但是在当前这个传播权利全民化的背景下,无门槛无限制的发布信息可能会大大降低网络环境质量,大量缺乏深度和逻辑的推送可能会造成媒介内容的浅薄化和娱乐化。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新媒体用户过度追求流量和曝光度,完全忽视传播内容的水平和质量。由于新媒体分享信息的实时性和互动性较强,某些错误观念一旦被发布便会快速蔓延,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一些价值观念尚未形成的未成年人还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隐含错误观念的媒体内容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困扰。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净化媒体环境,提高媒体质量,过滤信息泡沫。
(四)话语体系对接不足
国际话语权指就国家事务和相关国际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地位的重要参数之一[4]。它包含了一系列术语表达、概念范畴和论述判断,全面折射出该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气象,其话语受众具有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地域等多重属性[5]。中国不缺对外发声的渠道,缺乏的是渠道利用效率。新媒体平台人人可及,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对外发声渠道数不胜数。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讲,国际受众对我们所谓的官方媒体平台认可度并不高。由于受众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对我们所传递的声音接受度也有限。因此,传播中国声音,构建国家话语体系,不应该是说教式的。我们需要站在受众的角度,以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去传播中国理念。
二战结束以后,国际话语体系来自两大阵营:一个是西方以美国为首的话语体系,一个是以苏联为首的话语体系,但后来苏联解体后,就剩一个美国主导的话语体系了[6]。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是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话语体系并没有被建立起来。外国人想了解中国人对国际重大问题的观点时,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渠道,只能参考别国对我国的报道,这其中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都是有待考证的。
通过对新媒体语境下国家形象建构的优势与障碍进行具体分析,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尽管新媒体走在时代前沿,但是它的发展并不成熟,受众群体单一,内容质量低下,话语体系对接不足等等问题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发展短板制定相应的对策刻不容缓。
四、外宣翻译助力国家形象建构的对策
在了解新时代外宣翻译的职能与责任以及新媒体发展的优劣势之后,我国的国家形象建构的对策应该从人才培养、传播渠道、国际视野这几个方面入手,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发展的平衡性,任何政策的制定都不能一边倒,时刻把握好“度”,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一)培养专业人才
当前,我国新媒体发展质量参差不齐的根本原因在于新媒体用户的素质水平差异。由于受到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所处阶级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群体的媒体产出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想要提高新媒体发展质量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提高新媒体用户的综合素质,培养专业人才,打造专业队伍,积极寻找外宣翻译与新媒体的契合点,为国家形象建构凝聚力量。
当前,在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指导下,翻译不仅是对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也是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形象的塑造与翻译之间的关联产生了新的变化。外宣翻译的发展是语言和文化的动态顺应过程,这就要求译者也要顺应时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在具体的翻译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层面。第一是译者的思想层面。外宣翻译人员不仅仅承担着语言交流的责任,还肩负着促进国际交流,树立国家形象的历史重任。因此,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思辨能力,做到热爱祖国,忠诚国家,遵纪守法,坚决不做违背国家意志、损害国家利益的事。译者的一言一行都必须有正确的思想觉悟把控,这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要求。第二是译者的语言层面。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自由转换。尤其是在外宣领域,译者的一字一句都举足轻重,失之毫厘可谬以千里。第三是文化层面。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文化根植于语言,只有具备丰富的双语文化知识,才能在具体的翻译实践当中选用合适的翻译技巧与策略,最大程度实现文化层面沟通,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及属性,减少文化折损现象。
(二)拓宽传播渠道
当前,互联网的发展逐渐颠覆人们的生活方式,新媒体发展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但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兴起的时间并不长,很多地方发展得不够成熟。因此,我国应当抓住机遇,把握时代契机,不断学习提升运用移动传播、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以新媒体理念指导对外传播,充分利用现实与网络空间的各种平台与渠道,组织各种形式的国家形象建设活动,提高国家话语权。例如与国际知名社交网络服务网站、国际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等国际合作传播或打造自有国际新媒体账号矩阵,发送双语甚至多语内容,把握用户黏性,将被动式回应转化为主动式输出,将中国故事以形象化、生动化的方式呈现给国外公众,使得国家文化形象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大的传播[7]。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办各种大型国际外交活动或会议。由于中国领导人讲话大多是中文,这时翻译就有一个重要的外宣任务,就是要把中国领导人讲话的核心理念——中国思想、中国方案等用外国人能听懂、能听进去,且完全能理解的话语来表达出来。所以,今天翻译的作用更加重要。我们需要配备专业的外宣翻译工作者,向世界各地传播中国声音,通过实现线上线下并行的传播方式,多渠道多维度的扩大传播效果。以上这些方式都是在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的话语权。
(三)提高国际视野
所谓国际视野,就是指站在全球角度客观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随着国际形势的日益变化,我国需要应对的国际关系愈发复杂,需要处理的国际事务也愈发多样,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国际视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更高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新媒体时代,受众群体不断被细分,受众所获取的内容逐渐垂直化,更要求媒体在投放內容时精准定位[8]。当下,我国在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工作中,仍存在受众定位模糊不清的问题。因此,在外宣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受众思维,对外传输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国际理念。
站在全球视角来看,很多人都难以摆脱本身固有的国家意识,而这种意识某种程度上会模糊我们在全球事务中看待问题的立场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国际视野尤为重要,它要求我们始终秉持着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在尊重各方立场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表达。我们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要客观地定位和分析自己,要看得见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我们要做的是保持客观的心态,全力推动国家发展和世界进步。
(四)实现二元统一
凡事都讲求“度”,在国家形象建构当中也不例外。二元统一要求我们在提高国际视野的同时,还要坚守本国立场,不被外界风向所迷惑,坚守本心,在世界交流的过程中保持定力,有自己的思想。在国际交流过程中,思想理念的差异必然存在,这使我们不能为了获得别国的认可,就随意改变自己的立场。我们要始终坚持开放包容,求同存异,在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始终保证我们自己的话语特色,树立独特的中国形象,不因世界声音的复杂而迷失方向;同时又要与国际社会接轨,与国际话语体系有效对接。我们对外传播的内容要让国际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不能曲高和寡,更不要进行说教式的宣传,要时刻对国际受众进行合理关切。总而言之,在国家形象建构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二元统一,既要保留中国特色,又要与国际社会做到同频共振,实现有效交流,共同进步。
从翻译策略的角度看,也要实现二元统一,因为翻译策略的宏观定位决定了翻译方法和技巧的选择,它影响着译文的质量和接受情况。不同的翻译策略对国家形象对外宣传的效果也不同。一直以来在外宣翻译中,到底应该“以我为主”还是以“以受众为主”一直存在争议。而通过漫长的实践,我们逐渐探索出了二元统一的策略,即在语言形式上遵循目的语的习惯,使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尽力克服语言层面的障碍。而在涉及我国政治文化等深层次内容时,翻译应该秉持“以我为准”的原则,保留中国特色。在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平衡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有助于推动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对话,完善我国话语体系,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
任何对策的制定都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抛开客观情况空谈办法是不切实际的。对策的制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国家形象建设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发展策略,丰富发展内涵,积极建设祖国的外宣翻译事业,适时调整外宣翻译发展方向,全力促进国家形象建构。
结语
国家形象的塑造在自塑和他塑之间交往式发展,期间会出现各种困难与挑战,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外宣翻译的发展方向。新媒体时代,通过外宣翻译推动国家形象建构任重而道远。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过程中,我们应当顺应时代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战略,如培养充足的翻译人才,运用合理的翻译策略,丰富传播渠道,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新媒体等。在扩大国际受众,提高外宣翻译广度的同时,还要注意外宣翻译的深度,用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真正将中国的文化理念传达出去,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夏晔婕. 从“他塑”到“自塑”:试析新时期我国主流电影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J]. 新闻传播,2021(5):74-75.
[2]邱大平 .国家形象视域下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3]马会峰,杨明星.外交翻译与中国南海形象建构[J/OL].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https://doi.org/10.15886/j.cnki.hnus.20210430.003.
[4]尹鉑淳.构建中国特色外宣翻译话语体系[J]. 公共外交季刊,2021(1):79-80.
[5]顾忆青,吴赟. 国家对外话语体系的译介与传播研究:评述与展望[J]. 同济大学学报,2021(1):113-114.
[6]朱义华. 外宣翻译的新时代、新话语与新思路:黄友义先生访谈录[J]. 中国翻译,2019(1):117-118.
[7]谢朝武,赖菲菲.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的核心行动与创新方向[J]. 对外传播,2021(3):40-41.
[8]李智,竺慧捷.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传播的策略创新:以多语种网页交互纪录片为例[J]. 外语电化教学,2019(6):33-34.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收稿日期:2021-07-01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外宣翻译中的‘陕西新形象建构和海外传播模式研究”(2018M14);西安科技大学2020年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研究”(GJY-2020-YB-19);2021年度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课题“西安特色旅游产品外宣翻译与海外传播效能研究”(WL120)
作者简介:高宝萍(1970-),女,天津静海人,教授,主要从事科技英语翻译及外宣翻译研究;刘文婷(1997-),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英语翻译及外宣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