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新征程贡献中国设计理论智慧
——“中国设计理论与国家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1-09-11 10:05韩禹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21年4期
关键词:工匠设计

文/韩禹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

值此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和“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新文科、新工科建设的关键时期,设计学科发展的转型阶段,由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公室指导,同济大学、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课题组主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理论与创意文化研究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承办,上海美学学会设计美学专委会、《设计学研究》编辑部协办的中国设计理论与国家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五届“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在同济大学顺利召开。

会议由发起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邹其昌主持,上海美学学会会长祁志祥、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凯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许建康、同济大学文科办主任刘淑妍、上榀设计董事合伙人于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书记范圣玺等出席了开幕式并分别致辞。来自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宁波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东华大学、盐城工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广东白云学院等多所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见图1~3);会议研讨成果形成了40余篇、60余万字的论文集。

图1 邹其昌教授

与会专家学者面向国家发展中的新使命和新挑战,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围绕“设计治理与国家发展战略”专题以及“基本概念与理论建构” “乡村振兴与设计产业” “设计治理与文明建设”“工匠培育与国家发展”等议题进行了研讨,并就设计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针对国家发展战略、社会关注热点与产业发展焦点等,给予了回应,提出具有新高度和新视野的建设性方案,为中国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贡献了重要观点。

图2 许建康书记

会议伊始,浙江大学教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用户体验产业分会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智能创意与数字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罗仕鉴作了开幕式主旨发言。在发言中,罗仕鉴结合自身求学经历与科研历程,介绍了浙江大学在艺术学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所开展的一系列举措,强调科研要反哺教学,推动工业设计发展的“工业设计+N”理念,通过其主持的多个设计案例,说明跨学科合作设计的模式是信息化时代工业设计及现代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市场拉动+科技推动+设计驱动”的创新策略,全方位地展现了工业设计如何与科技融合,对接产业升级,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工业设计怎样跨界整合做出了详细阐释,同时针对中国设计理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从国家战略、学科交叉等领域进行趋势分析,他表示在现代科技3.0的时代背景下,呼唤产业智能化实施、智能制造服务业发展和设计教育的转型升级,也更需要设计理论界思索凝练其特有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见图4,5)。

图3 与会人员合影

图4 开幕式嘉宾致辞

图5 罗仕鉴教授

在圆桌会议专题研讨部分,首先是“基本概念和理论构建”专题发言及研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韩禹锋作了“折中主义下的跌宕命运——俄罗斯现代设计发展及对中国设计的启示”的报告,以具体实例开始阐释了俄罗斯设计的各发展阶段特点,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将俄罗斯设计发展分为 “俄国的生产艺术” “(前)苏联构成主义及国家现代化”和“俄罗斯当代设计的挫折与探索”3个阶段,论述了俄罗斯民族文化中混合性折中主义对设计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中俄两国的设计发展特点,以期为我国设计理论与文化发展战略提供参照;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冷先平围绕“图像传播:明清鄂湘赣移民圈民居建筑装饰图形符号解析”进行报告,通过对装饰图形符号生产过程中的形式与意义、视觉思维、图像语言及其传播可操作意图的分析,阐释了鄂湘赣移民圈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图形传播的内在逻辑;湖北美术学院肖清风、西南大学张汉平、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黄思华等学者,在其论文中从“设计学理论特征与专业定位” “‘大设计’的现象、概念”以及“生成论显现学论纲,设计学研究新路径”等角度,对设计学的关键词及重要概念进行了探讨,对设计学的专业定位,设计的社会化现象与后现代语境中的设计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华东理工大学施天宇、于炜,在论文《竹的大智及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深层次表达》中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主人的生平境遇探究竹的大智在园林中的深层次表达,阐释了“竹”这一处之景到寻常百姓的案上之物,展现了其形态美、实用美及工艺美,总结了园林设计理论与传统文化不可割裂的关系;景德镇陶瓷大学孙新明论述了文化转轨背景下宋代营造意识的精神觉醒,提出情理并重与民族忍耐等共同构建的宋代营造理念是中国文化治乱中的重大转折;湖南师范大学吴为、张佳慧围绕“民国艺专”的发展历程,并基于此论述了大国美育的崛起,揭示了“民国艺专”具备的时代特征及其对美育思想传播的历史作用和重要意义(见图6,7)。

图6 韩禹锋教授

图7 冷先平教授

其次,在 “乡村振兴与设计产业”专题研讨中:徐州工程学院副教授赵绍印作了“乡村振兴战略和农特产形象设计策略”的报告,通过多个设计实例和设计实践解读,论述了设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路径和重要意义;东华大学教授陈庆军分享了“乡村设计的3个特征”的报告,通过对涨坑村的艺术振兴实施步骤与策略路线的阐述,论证了“功夫唤醒设计、激发村庄活力”的具体呈现,从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施工到乡村武林大会的举办等活动,在18天内亲历涨坑村因设计介入而引起的实实在在改变中看到了乡村设计的可持续性、融合性、本土性,其梳理乡村社会已有的设计经验,明确了乡村生态设计智慧对现代设计的借鉴意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尤佳丽对“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奶茶消费空间设计的演变趋势与发展潮流”这一选题进行了论述,结合空间生产理论,研究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性空间三元形态下的奶茶消费空间设计,说明空间实践方式在生产实践关系下变得多样化且可感知;宁波大学副教授曹盛盛作了“还原与活化——人工智能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的报告,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文化保护中对真实性和延续性方面的应用方式和特点,提出其在真实性领域促进记录的数字化和高效率的作用和有助于建筑遗产完整传承的意义;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卫的“湘西苗族花带图案艺术探微”报告,从“花带”设计细节着眼,探讨了花带的编织手法、图案纹样等演变脉络,并对于其代表的民间艺术文化符号进行了解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竺頔探讨了“手游玩家对原画设计风格特征于呈现方式偏好”,通过调研和分析,对手游原画的设计风格特征和发展方向提出针对男性与女性不同性别玩家的偏好、唯美度、协调性等进行整体效果设计的建议;东南大学徐习文在其论文中讨论了《乡村振兴建设中的设计思维范式转型》,阐述了在乡村建设中为乡民的个人经验、身份认同、文化历史记忆的乡村体验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和实现“物”到“人”的价值和叙事范式转向途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胡越提交了《中国时尚艺术设计的符号生产方式》的论文,探讨了时尚艺术及其产业的概念、价值、核心生产方式和发展态势,并对时尚艺术设计符号加以阐释;同济大学邹其昌、许王旭宇以“科技发展视角下海派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研究”为题进行探讨,解读海派文化内涵和特点,提出科技发展改善了海派文创产品的视觉趋同、体验较弱、文化不足的现状,为用海派文创产品保护海派文化的理念提供了一条解决思路;华东理工大学张杰及仵淑玉、王文强,提交了《关于上海植物园的公共座椅设计》的论文,以点带面,映射了多数公园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良设计的建议,强调公共艺术要与城市环境相融合的理念。

第三,在“设计治理与文明建设”专题研讨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讲师刘丰果,分享了《审丑在建筑设计治理中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其基于丑陋建筑评选的过程和结果分析,探究丑陋建筑设计背后的成因,提出纠偏实现审美目的的本身就是建筑设计治理的重要手段;广东白云学院讲师高云庭,就“识·思·像·构:AI2.0驱动的可持续设计升维路径”为题进行报告,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从结构化信息、意识性功能、计算性意识、意义化功能、模型化意向的角度结合设计实践案例,综合分析了智能时代设计的内容、方法、流程、形式、效果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功能价值和新的特点;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授孙斌就“生产发展与生活方式适应性治理”进行报告,他提出,劳动创造的一种人文存在——脱离动物界的理性存在模式,它的可持续发展与逐步完善是由教育实现的,而劳动的逐步发展则由手工制作出发,展示不同时代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劳动在发展中进行着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分工与整合,趋利的唯一途经,就是劳动与生活的适应性匹配,人文环境建构的建构——劳动、生活与教育规划,阐述了设计所具有的知行合一的特点;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周韧以“国家名片的文化传播——中国邮票文化蕴涵的设计表达”为题发言,他认为邮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连接着艺术的、象征的、情感以及文化遗产的网络,是中华文明的凝缩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寸媒介,通过许多实际作品分析,阐释了邮票作为“国家名片”的重要载体作用,强调只有设计创新,才能使中国的经典艺术和文化真正走向世界;中国人民大学焦振涛分享了“京式文创提升首都文化自信的设计调研”报告,以北京核心街区前门、后海、国子监为例,梳理了文脉梳理到价值认同的思想逻辑,试图在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中总结归纳出“和合”设计理念,表达和合共生的三原理,提出文创产品整体设计的建议;湖南师范大学吴为教授及其研究生韩璐、谭淳心、任师等,对湖南传统手工艺的部分代表作品,陈继武石雕、秦石蛟剪纸、李希特剪纸进行了分析及艺术特征阐释,论证了其蕴涵的工匠精神和设计元素,为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见图8~10)。

图8 孙斌教授

图9 周韧教授

图10 吴为教授

第四,在 “工匠培育与国家发展”专题研讨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陈灿杰就“展望中国现代工匠——设计师的未来职业特征变化与社会意义”进行报告,分析未来社会中设计师职业的特征将发生变化的原因,提出在新技术背景下,设计师将回归工匠设计与创新的工作内涵,也会更主动地将新技术与新的设计方法结合进自己的设计过程中; 齐鲁工业大学副教授孙洪伟所作的 “《琉璃志》刍议——兼论孙廷铨与博山孙氏工匠家族”报告中主要集中两点:一是对《琉璃志》中的一些关键信息进行了重新解读,二是孙廷铨及其家族的转型内幕分析,通过详实的资料考证,阐释了《琉璃志》成书背后作者对其工匠家族历史的留恋,也具体呈现出孙廷铨及其家族的发展轨迹和特殊的历史张力与文化魅力;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郑小平发言题目为“论依据市场需要规划工匠生产的标准——‘丝绸之路’陶瓷产品消费导向对瓷工制作理念的直接性影响”,通过陶瓷产品丝绸之路贸易的形成,表明了传统产品中商品经济时代最大的生产主体便是手工业工场,而其中最活跃的便是工匠,其所拥有的技术和投入的精神追求直接与消费市场形成了呼应,从而实现了中国陶瓷从产品主导到市场主导的转变;盐城工学院孙志芹发言内容为“都兰出土的狮纹锦所见中西丝织工匠交流”,分析都兰出土的“狮纹锦”及其特征,由此窥视中原与中亚、西亚丝绸织造技艺的融合发展历程,也阐释了东西方物质文明的互动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石琳论文为《西域工匠技术与蒙元社会的建构》,通过对元代西域工匠与蒙元技术景观的生成及社会建构分析,回应了学界在西域工匠技术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重“技术景观”、轻 “技术文化”现象的原因,提出在技术—社会视域下,西域工匠技术不仅促成了蒙元社会技术景观的多样性,同时又对蒙元社会秩序、宇宙观的建构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广西艺术学院农先文在《空间塑造工匠——五代屏风文化及其当代发展战略研究》论文中论述了古代屏风的空间塑造功能的演变,着重说明了从西周到五代,屏风从个人“权力空间”界定功能,逐渐演变成五代十国时期的大型空间划分功能,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古人越来越重视屏风的空间塑造功能,且不断创新,为中国屏风的空间塑造艺术体系建构基础框架;同济大学邹其昌、严康在《中华民俗刍议》中,以中华工匠民俗文化为核心,提出了两大基本问题:一是“工匠”与“民俗”呈现出怎样的基本面貌;二是工匠民俗与文化的关系,从语意内涵、经济活动、传承创新、精神价值层面展开探讨工匠与民俗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工匠民俗语人类起源、发展以及文化的沿革、表征、还与人类文化的一体性表现出密切关联;南京林业大学李青青在《明清江南园林设计中士匠互动类型研究》一文中,通过文献资料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对明清江南园林设计领域的士匠互动类型研究,并在次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互动类型的特征及其影响,指出士匠互动的两大类型对明清江南园林的设计主体、功能、价值、园林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型塑或推动作用;同济大学田娜提交了《工匠文化研究可视化分析——基于CNKI知识图谱》论文,从时间和高频词2个维度进行分析,通过对近10年工匠文化研究的学术关注度及发展趋势分析来看,工匠文化的学术关注度在提升,工匠文化体系的建构式大势所趋,研究结论有助于全面且直观地掌握我国工匠文化研究的整体趋势。

研讨环节结束后,与会学者进行了充分讨论与交流,参观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本科、硕士毕业大展。论坛闭幕式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许建康主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韩禹锋进行综述发言,同济大学教授邹其昌作了会议总结并着重谈到,一年一度的“中国设计理论与‘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旨在探讨、研究与实践中国设计理论体系的当代构建问题,以期对中国未来发展做出中国设计理论界自己的努力与贡献。与会学者聚焦设计与创新之内的逻辑关系探讨,重点探索中国设计理论与国家发展战略问题,而这正是中国创新设计体系的重大理论。

本次会议专题研讨报告及征集到的论文,聚焦了设计领域的重要发展历史和相关人文观念,从应对后疫情时代新挑战、国家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转折背景中,思考设计学科的价值与使命,形成了以下共识:

首先,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学界正在对社会发展进行的深刻反思,因此,设计体系也一定要顺应时代变革,同时也要起到引领的作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融合、文化传承等共同组成了设计理论体系的核心框架,其中仍然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育的理念虽然发生变革,但是设计理论体系的重要价值仍然是提升人的能力、点亮人的心灵,弘扬工匠精神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次,未来的世界趋势是广泛的互联互通,更透彻地感知,更深入的智能化。这就要求今天的设计产业发展不能单纯以自然为逻辑,而且要以社会的逻辑、人文社会科学的逻辑将人和人、物和物、人和物集成在一起,才能致力于创造一个价值创新的和谐社会;设计应该寻找更多的可能性,要有观念的转变、认知方式的转化、媒介的转化和审美体验的转化;设计更应该是价值观念的塑造,是审美判断力的培养,是通往精神境界的途径。

最后,在新时代背景下,设计更强调有目标、有计划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创造,设计的任务是解决问题,同时设计也是平衡的手段,是应对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新技术冲击、消费模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型、人类健康挑战等问题的有效协调途径。

会议提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产生的问题不同,因此设计的核心任务也一直在不断地演化和演进,设计就是以科学的精神、以人文的情怀来驱动创新,而学科的发展,设计的创新,美好生活的构建,都需要注入理论动能。

2021年,中国设计理论与“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迎来了第五届,我国也启动了“十四五”新的征途,中国设计学科的发展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工匠回应国家的呼唤,中国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也紧随国家发展的步伐。本次会议,从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出发,结合中国设计理论的自身逻辑,对设计理论、设计治理、中国工匠等问题进行多维度、多领域、多学科的思考与研究,具有学术前沿性质;同时,会议将众多学者成果以“论文集”集中呈现,踩下了设计理论探索的脚印,为中国设计学派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中国当代设计理论研究的又一次集体亮相,也是设计理论界的盛会。会议将持续推出系列活动,研究成果面向学界开放共享。

猜你喜欢
工匠设计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跨越千山万水的大工匠“云传技”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大国工匠
工匠神形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