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驱动乡村建设的“川美实践样本”

2021-09-11 10:04段胜峰皮永生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21年4期
关键词:贫困户设计

文/段胜峰,皮永生(四川美术学院 设计学院)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8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2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从传统发展思路看,这里山高沟深偏远,是“穷山恶水”,但是转换思路,这里的山水和民族风情,正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中的最珍贵的资源。四川美术学院团队秉持根植乡土的学术传统,充分运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设计驱动乡村振兴策略与方法研究”成果,建构以绿色可持续为核心的设计实践范式,以“创新设计+乡村”为主线,多维度描绘乡村、激活资源、赋能产业,探索出一条创新设计驱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2021年我国已决胜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第1个100年目标。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2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距离2050年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乡村建设并不等于建设乡村[1],乡村有着有别于城市的自然资源、风土人情以及文化习俗等,其现代性转型不能照搬城市模式,后续将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仍然需要不断总结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相关经验,深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关策略。

一、设计驱动乡村建设问题探索

近年来,重庆市上下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统筹“大城市、大农村”2个资源,用好 “大生态、大人文”2个 “宝贝”,兼顾“扶贫” “开发” “保护”,实现脱贫质量高、可持续减贫,全市贫困治理能力显著提高[2]。四川美术学院结合自身创意设计优势,积极践行习近平绿色减贫思想,促进了乡村产业、文化、创意人才等的发展,由于受自然条件、群众自身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贫困地区的乡村建设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1 从农业生产来看,产品附加值偏低

高品质的现代山地绿色生态农产品业已上市,但山岭重丘交通不畅与品牌包装推广不够的双重影响,高质难以高价[3];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消费升级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还远未满足,绿色生态价值实现的市场前景广阔。“买贵”“卖难”问题并存,融入当下生活美学的农产品少,农产品附加值低,城乡互向价值难以彰显。

1.2 从农民经营来看,组织化程度不高

“小规模、多品种”是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主要特征之一,也带来重庆乡村产业发展的组织化、规模化、链条化、市场化水平总体偏低。“农品上行”和 “商品下行”产业链条上农户的参与度低,欠缺组织,利益联结不够。同时,市场需求与产品供给的信息资源共享度较低,供需不平衡和价格不稳定加剧了产业发展的潜在风险,直接动摇了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1.3 从农村发展来看,产业融合度不足

乡村地区的土地、生态、人文等资源非常丰富,但资源开发与特色彰显均不够,较少融入乡村地域的一二三产业中,其“产业价值”“生态价值”“腹地价值”“家园价值”难以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同时,创意设计人才不足,造成乡村建设行动的融合度、产品开发的匹配度、产品市场的黏合度仍然较低,集成效应、边际效应、链条效应、增值效应尚未有效激发。

二、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的经验总结

乡村不是城市的剩余空间,乡村地区有着不同于城市的自然人文、民族特色、民间文化、地方特产等资源为设计的介入,提供了众多的设计要素和可供操作的对象,以“创新设计+乡村”为主线,以“产品体系化、产业链条化、产能规模化、业态多元化”为抓手,深度挖掘乡村农业价值、生态价值、产业价值、家园价值等[4],在城乡融合发展的互相价值中持续绿色减贫直至乡村振兴。秉持以上理念,四川美术学院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入到重庆的脱贫攻坚战中,用设计驱动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地域走出一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天地(见图1)。

图1 设计驱动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2.1 突出创意设计,充分赋值聚能,让产品美起来

在脱贫攻坚中,重庆坚持走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道路,取得了实效,但仍然能够进一步提升附加值。依托贫困地区历史、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物产等独特资源,把乡村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重新梳理提炼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乡土元素,以“传统非物质文化+农产品”为介入点,用“乡愁+绿色生态”2大核心要素融入当下生活美学,创新设计让农产品“美起来”,彰显与提升农产品附加值[5]。

2.1.1 在农产品形象上下功夫 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符号化设计,并运用到当地农产品形象打造上,突出绿色生态品质和乡愁属性,延续文化脉络、增加识别度,有力推动小规模优质农产品从“零散”走向“集聚”,“抱团”走出小山沟,走向大市场。

2.1.2 在传统工艺活化上下功夫 依据当下生活方式对贫困地区的诸如竹编、刺绣、陶艺等传统手工艺资源进行功能性重组,让乡村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进入村民生活,一方面为城市生活带来工艺的温度,另一方面为贫困地区发展了一批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以及乡村车间,集合创意研发、培训交流,让村民就近就业,居家就业,实现增收(见图2~4)。

图2 乡村传统手艺的再设计

2.1.3 在乡村风貌提升上下功夫 以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为出发点,将贫困地区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等乡村意象结构要素,融入建筑与景观原型体现地域特色,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图3 结合“三产”融合的风貌改造

2.2 突出服务设计,完善供销链条,重塑乡村商业空间

图4 反应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包装设计

近年来,重庆市通过交通扶贫,在乡村地域基本建成了内通外联的交通网络,但是由于资源分散,乡村地区物流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这也让假冒伪劣商品有了温床,严重地侵蚀着乡村原本脆弱的商业空间。针对这一难题,四川美术学院团队以“三合六统一”为理念,运用服务设计思维和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创新打造出一套适宜乡村发展的新零售供销服务系统,兼顾服务工程中的效率原则和服务过程中的体验原则,围绕服务系统中的生产效率、农户体验与互向价值展开设计研究与实践。“三合”:产业融合,业态整合,线上线下结合;“六统一”:统一信息平台,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仓储,统一配送,统一门店。该体系集“线上+线下”“生产+销售”“商品+服务”“零售+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应用大数据资源有效指导设计整合资源,通过在乡镇开设精准扶贫便利店,有效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物流成本。

便利店兼具农副产品收购和电商平台产品收发功能,上行农产品通过下行商品配送返空车运回集中地,在产生“互向价值”的同时,减少双向成本,直接惠及贫困地区的广大农户。此外,该供销链大大降低了乡村地域商品价格,消弭了假冒伪劣商品的生存空间,重塑了乡村商业环境(见图5)[6]。同时让贫困户能够参与到各个环节,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再进入各类流通市场,实现销量、效益双增长。

图5 完善供应链条 重塑商业环境

2.3 突出溯源设计,强化质量安全,养成乡村现代意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吃出营养健康。农产品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四川美术学院团队瞄准市场需求,从生产源头开始介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溯源设计,对助推农业产业升级产生了积极作用。

一方面,除了网络技术、条码识别技术等溯源手段外,还通过视觉传达设计,将贫困户的头像印制于产品上,让消费者对生产者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知,逐步建立起“贫困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从而建立起对品牌的忠诚度,实现让消费者了解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做到放心购买,信任消费;同时又能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每一位贫困户都能看到自身每一份努力在市场上得到价值转换,使其增强责任感以及为保障农产品品质学习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动力。同时,也很好地实现了乡村地域的农业价值、绿色价值、生态价值和家园价值等,变一次性消费为可持续的消费行为。

另一方面,依托智能物流、智能仓储、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指导农户开展规划生产,并提供从种子、植保、仓储、配送到销售的一体化服务,使农产品登陆更大销售平台和区域实体超市,依托强化服务功能让农业产生更大效益,让现代意识不断沁润乡村,促进其现代性转型。

2.4 突出组织设计,强化利益联结,让乡村组织起来

全面推动乡村建设,其关键点在于将乡村组织起来[7]。组织,一方面包含乡村在地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也包含乡村人员的组织。同时,脱贫不是终点,稳定脱贫以及可持续发展才是目标。四川美术学院团队立足于当前,着眼长远,对特定乡村地域从物到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解析,组织设计出一套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稳定保障贫困户持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

主要体现为“五个优先”:一是入股优先,吸纳贫困户资金等方式优先入股参与扶贫产业链条,按期分红;二是就业优先,提供经营管理岗位和大量临时性岗位,吸纳贫困人口优先参与,实现就地就业;三是收购优先,在统一收购环节优先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四是信息优先,市场需求信息优先供给贫困户,并强化生产指导和定点回购;五是服务优先,在采购、仓储、配送、销售、经营等各环节,优先服务贫困户。在贫困户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按照“五个优先”的逻辑不断向全体农户推广,实现有效组织乡村。

三、后脱贫时代设计驱动乡村建设对策建议

2021年,我国决胜全面小康,消灭了绝对贫困,2021年后乡村建设以及贫困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将从显性的绝对贫困转向更加隐蔽的相对贫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设计驱动乡村建设策略的可持续性,为乡村治理提供动力和基础,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在设计学视域内建构“人-产业-空间”的系统分析框架,围绕“贫困大山区”嬗变“生态大景区” “贫瘠零散耕地”蝶变 “生态高效田园”“建档贫困户”蜕变“绿色脱贫人”3个维度,依托乡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系统,从 “物”到 “人”渐次展开,在总结设计介入脱贫攻坚实践经验和探索展望未来的基础上,四川美术学院团队通过深入研究提出3大设计实践对策。

3.1 设计驱动“农+艺+商”链接为乡村建设强干

在脱贫攻坚中重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动高山生态农业、区域循环农业、林下种养经济等绿色农业,产业带贫低碳双赢,为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但农业产业受到市场波动、上市周期、气候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高风险性。从产品开发角度应用产品设计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如将巫山脆李进一步利用在地的传统食品加工知识深加工为脆李酒、脆李酥、脆李果脯、脆李月饼等,能够将在地资源的产业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等转化为经济价值,创造就业带贫益贫;同时从市场角度应用品牌设计、形象设计、包装设计等艺术化的方法让“农产品”成为 “商品”,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形成可持续消费,从而让乡村产业提升抗风险能力。那么用设计链接“农+艺+商”,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赋能,并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起相关各方的参与机制,就能逐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有效为全面推动乡村建设强干。

3.2 设计驱动“农+文+旅”融合为乡村建设塑形

乡村建设除了需要延长产业链,主动与市场接轨外,还需要持续做好“接二连三”和全力推动乡村地域农、工、商、旅、文多元融合发展。一方面能够实现乡村地域的持续增收,更重要的是能够美化乡村风貌、延续乡村文脉、让乡村生态宜居等,有效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比如,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2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重庆交汇,这里青山绿水,山水相融,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正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最珍贵资源,是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载体,同时这里多民族融合聚居,有着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通过设计整合“农+文+旅”资源,进一步让乡村风貌美起来和推动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生产性保护,让乡村产业、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治理等有机融合,协同推进乡村建设向纵深发展,丰富和重塑乡村社区,促进其现代性转型。再如在重庆石柱已有“花卉种植+中蜂养殖+精深加工”产业链的基础上设计打造生产性景观,让乡村美起来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农业的休闲、体验、旅游、康养等功能,全方位实现乡村价值。设计驱动“农+文+旅”融合能够依据乡村地域自身的资源禀赋提出可行性方案,并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下实施,能够有效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8]。

3.3 设计驱动“传+帮+带”育才为乡村建设铸魂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必然是农民,四川美术学院团队在脱贫攻坚中参与到“智志双扶”中,激活内生动力,提升创新创意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农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的能力。四川美术学院先后承担了 “美丽中国行——西部乡村创新营建人才培养计划”和教育部、文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培训项目竹编艺术培训、陶艺培训、漆艺研修、传统雕刻技艺培训等20余期,共计培训乡村设计创意人才600余名。以设计创意之名、以教学之力,在实施帮扶的过程中,要注重为乡村地域培养在地设计创意人才一起分享创意经验,一起进行在地设计实践,真正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这样的设计创意人才培养能够增强乡村建设主体的行动力,促进乡村人才振兴,能够为乡村可持续发展铸魂。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起相关的教育机构与乡村建设主体之间的链接,并形成长效机制,能够有效促进乡村创意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还应该强化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为农民设计”“为农业设计”“为农村设计”,并以此为豪,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源源不断的创意设计人才。

四、结 语

拥有2000年农耕文化传统,乡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时代乡村建设关涉到第2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生态文明战略、 “双碳”目标以及经济双循环等,因此设计驱动乡村建设成为设计学科实现使命与担当的重要领域。面向过去: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承载地,设计创意助力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立足现在:乡村是我们的精神故土,设计创新助力建设我们赖以安家立命的精神家园;面向未来:生态是乡村最大的优势,设计创意助力建设人类生态文明。通过活化乡村传统、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创意产业、促进乡村治理等,设计创意为乡村强干;通过乡村风貌改造、乡村遗产保护、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等,设计创意为乡村塑形;通过提升生活品质,回引返乡创意创业人才,提升乡村文化自信,设计创意为乡村铸魂。

猜你喜欢
贫困户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真心帮扶贫困户的“甜蜜事业”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加价收购贫困户小麦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