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义芬,张英霞,王晓俊,周 丽,夏亚琴
(东台市人民医院 江苏东台224200)
儿科作为医院重要组成科室之一,科室护理质量和安全管理对科室发展及患儿的健康和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患儿相对其他科室患者,其身体素质较弱,易发生不良事件,在治疗和护理上需要更加仔细和细心的护理人员进行照顾,而完善的护理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护理质量,还能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以往传统儿科管理措施虽然存在一定作用,但仍有部分不足[1]。所以为进一步提高科室护理质量,减少患儿治疗中风险事件的发生,本研究选取儿科80例患儿和3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应用岗位动态匹配联合改良风险警示标识取得的管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1日~2020年12月1日80例在本院儿科进行治疗的患儿和30名在儿科工作的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患儿纳入标准:①所患疾病均为儿科常见疾病者;②病情平稳,无异常症状发生者;③年龄均<12周岁;④患儿监护人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儿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状态异常;②生命体征不稳定,易出现并发症者;③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系统疾病者;④具有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存在呼吸困难症状者。护理人员纳入标准:①获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者;②在儿科工作经验1年以上者;③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掌握研究方法者。排除标准:①正处于实习期的护理人员;②在进修期间的护理人员;③因事假、产假、婚假及病假等休息时间过长的护理人员;④对本研究不认可的护理人员;⑤中途退出的护理人员。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患儿各40例、护理人员各15名。对照组患儿男15例、女25例,年龄(6.23±1.01)岁;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9.24±2.34)岁。研究组患儿男21例、女19例,年龄(6.28±1.24)岁;护理人员男1名、女14名,年龄(29.17±2.54)岁。两组患儿和护理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改良风险警示标识,具体内容如下。
1.2.1.1 制作风险警示标识原则 标识应具有鲜明特色,可有效吸引相关人员查看。文字应清晰、明确,颜色与文字相互映衬,体现文字内容,也可在标识卡中加入动漫人物,提高患儿及家属的兴趣,达到有效安全管理教育。
1.2.1.2 警示标识应用 ①科室公共区域:选取黄色“小心地滑”警示牌放置在楼梯间和卫生间区域,同时在相应区域地面粘贴蓝色“小心地滑”标识;将带有动漫人物的“小心烫伤”标识粘贴在开水间明显位置,并将蓝色“小心地滑”标识粘贴在地面。②病室区域:制作红色“防跌倒”标识,黄色“防坠床”标识,蓝色“防脱管”标识,将标识以插条的形式插入床头卡明显位置,警示家属的同时,提醒护理人员。同时将卡通样式“保管好贵重物品,防走失”标识粘贴在病室墙壁明显位置[2]。③治疗区域:将颜色鲜明的病室名称粘贴在病室外醒目的位置,并将“三查七对”警示标识粘贴在治疗室内,提醒护理人员护理安全;将“高危药品”标识粘贴在存放药品柜外,并上锁保存;对名称相似药品应制作不同颜色的药名标识分别粘贴在药盒醒目位置。④管路标识:采用不同颜色管路名称标识,分别粘贴在管路明显位置,使护理人员能够明确各管路的名称,减少风险事件发生。⑤设备、仪器警示标识:将“损坏”“性能完好”标识悬挂在检查完毕的设备和仪器上,提醒护理人员损坏的仪器及时报修,完好的仪器或设备可随时使用。并制作“仪器、设备操作流程”“保养方法”标识,提醒护理人员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方法[3]。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岗位动态匹配,具体内容如下。
1.2.2.1 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级 分级标准主要依据护士的工作时间、学历、职称等,分为N0、N1、N2、N3、N4五个等级,根据各层级标准指导护士培训、考核,完成相应护理工作即可晋升至下一级。
1.2.2.2 考核分级标准及护理工作内容 根据三基三严的考核标准、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及人格心理测验评估并确定护理人员所处级别,分级标准如下。①N0级:a.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新入职护士;b.“三基三严”理论知识得分<80分,专业技术得分≤90分;c.NSNS评分<80分;d.人格心理得分<40分;e.大专及以上学历。护理工作内容:在上级护士指导下进行基础护理干预,生命体征监测;清洁设备、仪器,并进行定期维护;记录患者每日出入量,协助其留取大小便标本。②N1级:a.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工作3年以下护士;b.“三基三严”理论知识得分81~85分,专业技术得分91~93分;c.NSNS评分80~85分;d.人格心理得分40~69分;e.大专及以上学历[4]。护理工作内容:主要负责护理病情稳定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根据病情制订护理计划,落实护理措施,评估护理效果,进行相应的护理记录,配合上级护士对重症患者进行护理,进行健康知识教育。③N2级:a.获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工作经验在5年以上护士或护师;b.“三基三严”理论知识得分90~96分,专业技术得分94~96分;c.NSNS评分86~90分;d.人格心理得分70~99分[5];e.大专及以上学历。护理工作内容:主要负责病情较重患者,进行疾病专科护理,观察病情,实施护理,抢救危重患者,管理病室,实施健康知识教育。④N3级:a.获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护师及以上职称;b.本科及以上学历;c.“三基三严”理论知识得分91~95分,专业技术得分97~99分;d.NSNS评分91~95分;e.人格心理得分100~139分;f.本科及以上学历。护理工作内容:负责危重患者护理,对病情进行观察,记录危重患者的护理情况,配合危重患者急救,负责实习生带教,指导下级护士工作,协助科室护士长监督并控制护理质量[6]。⑤N4级:a.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职称;b.本科及以上学历;c.“三基三严”理论知识得分96~100分,专业技术得分100分;d.NSNS评分范围:96~100分;e.人格心理得分≥140分;f.本科及以上学历。护理工作内容:负责高危疑难重症,实施病情观察和护理,记录护理内容,专科知识指导,进行健康知识咨询,组织并主持疑难高危患者讨论会,指导下级护士护理工作,进行护理教学,病房管理,护理质量管理,病情会诊,进行科研[7]。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质量、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①应用杨贵云等制作的《护士工作绩效自评量表》评估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量表共有51个条目、3个维度、7项内容,包括护理工作、任务完成、专业技能掌握、规章制度遵守、主动积极相互协作、为医院发展贡献力量、损害组织行为,采用5级评分法,除损害组织行为外分数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高[8]。②统计两组患儿跌倒、坠床、管道脱落发生情况。③采用NSNS对家属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量表共有19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总分为19~95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满意度越高[9-10]。
2.1 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家属NSN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家属NSNS评分比较
2.2 两组护理人员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人员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比较(分,
儿科是护理不良事件、护理纠纷发生率较高的科室,由于患儿无法明确说出自身疾病症状,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较差,且在进入陌生环境易出现恐惧、烦躁不安、哭闹不止。加上家属易出现焦虑心理,不了解陌生环境,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护理人员若不强化干预,极易增加风险事件的发生,影响治疗顺利进行[11]。因此,将改良预警标识应用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其利用色彩鲜明的文字标识提高对护患的视觉冲击,具有即时提醒,增强家属警觉和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的作用[12]。同时改良预警标识中融入卡通人物,有效吸引患儿和家属的注意力,使其能够在住院治疗期间了解和明确标识的内容,提高对风险事件的认识。虽然改良预警标识取得显著干预效果,但其缺乏对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视,儿科护理工作复杂,任务较重,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且有部分经验较少,工作时间较短的护理人员无法胜任危重患儿的护理工作,增加风险事件,威胁患儿生命安全,因此,应在改良预警标识的基础上实施岗位动态匹配干预。
岗位动态匹配干预为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措施,其利用职称、学历、三基三严考核评分、NSNS评分及人格心理评分等将护理人员分为5个等级,根据不同等级中护理人员的学历、工作经验、获取的护理满意度、专业知识、技能及自身综合心理素质分配相应级别病情的患儿,做到护理工作分配的取长补短,能级对应,同时有效激励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对护理工作的认真和热情,保证护理工作有序进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13]。此外,护理人员在不断学习、考核中动态调整工作岗位,使各层级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均得到提高,提高工作效率,为患儿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护理服务,提高家属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14]。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人员护理工作、任务完成、专业技能掌握、规章制度遵守、主动积极相互协作、为医院发展贡献力量、损害组织行为等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P<0.01,P<0.05);研究组患儿跌倒、坠床、管道脱落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家属NSN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可见,在儿科护理管理中联合应用岗位动态匹配及改良风险警示标识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将岗位动态匹配及改良风险警示标识应用在儿科护理管理中,明确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岗位和职责,提高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及护理人员和家属对警示标识安全管理的认识,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同时,保证患儿治疗顺利进行。